華熙生物終結營收五連增,玻尿酸的時代結束了?快訊
如玻尿酸的“失色”一樣,華熙生物的業績也吹起了冷風。
如玻尿酸的“失色”一樣,華熙生物的業績也吹起了冷風。
隨著重組膠原蛋白成為市場新寵,玻尿酸的關注度有所下降,華熙生物的增長勢頭亦隨之放緩。最新財報顯示,華熙生物 2023 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下滑,這是自其上市以來的首次雙降。
增長按下暫停鍵
功能性護膚品“階段性調整”成拖累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60.76 億元,同比下降 4.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5.93 億元,同比下降 38.9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 4.90 億元,同比下降 42.44%。
四大板塊經營情況如下:
原料業務,公司原料業務實現收入 11.29 億元,同比增長 15.22%,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 18.59%。
醫療終端業務 ,公司醫療終端業務實現收入 10.90 億元,同比增長 58.95%,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 的 17.95%。
功能性護膚品業務 ,公司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實現收入 37.57 億元,同比下降 18.45%,占公司主營業務 收入的 61.84%。
功能性食品業務,公司功能性食品業務實現收入 0.58 億元,同比下降 22.53%。
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的下滑成為拖累公司業績的重要因素。這一數據的下滑,直接反映了公司在這一核心業務領域的困境。過去幾年,華熙生物在功能性護膚品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成功打造了多個知名品牌,并在各自細分賽道取得了領先地位。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公司面臨著從規模品牌向國民品牌轉型的挑戰。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華熙生物主動放慢了發展速度,對四大品牌進行全面梳理和深度審視。公司致力于聚焦品牌定位、優化渠道結構、強化大單品戰略和數字化運營等方面,以提升業務健康度和關鍵能力。然而,這些調整措施需要時間才能顯現成效,短期內公司的業績受到了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功能性護膚品業務下滑,但華熙生物的B端業務卻保持了穩健增長。公司的原料業務和醫療終端業務在2023年依然表現出色,同比增幅分別為15.22%和58.95%。這些業務的穩健表現,為華熙生物提供了一定的業績支撐,但其在公司主營收入中所占比例并不高,難以完全彌補C端業務的下滑。
破增長困境,華熙生物期待轉機
▌精細化營銷顯成效
華熙生物針對市場變化和內部運營痛點,進行了一系列精細化的營銷策略調整。財報顯示,華熙生物在2023年實現了銷售費用自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這標志著其精細化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產品端的聚焦大單品和優化產品結構,以及渠道端的優化渠道結構和穩步推行全渠道策略,華熙生物在保持銷售收入增長的同時,有效降低了銷售費用。特別是在線上推廣服務費方面,同比降低了17.13%,顯示出公司在數字化營銷方面的精準把控和成本優化能力。此外,通過提升天貓、其他線上垂直渠道、線下等銷售費用率較低的渠道占比,以及加強品牌復購等維度,華熙生物進一步降低了護膚品業務的銷售費用率,提升了整體盈利能力。
▌玻尿酸之外的布局野心
在玻尿酸主營業務之外,華熙生物正在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領域。公司提出了從單一活性物到活性物平臺公司的轉型戰略,并在膠原蛋白、麥角硫因、人乳寡糖等新賽道新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特別是針對膠原蛋白,華熙生物表示要將其打造成為繼玻尿酸之后的第二個戰略性生物活性物,并計劃從膠原蛋白的全產業鏈進行全面布局。這一戰略布局不僅有助于華熙生物拓展新的業務領域,也將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
▌研發投入大
華熙生物對于研發的重視始終是其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近五年,公司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從2018年的1.0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4.46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從4.19%提升至7.35%。這一巨大的投入使得華熙生物在生物活性物原料新產品開發、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公司利用六大研發平臺,成功上市了9種生物活性物原料新產品,并在透明質酸酶、硫酸軟骨素、肝素、膠原蛋白、麥角硫因、人乳寡糖等產品上取得了重要進展。截止2023年12月31日,華熙生物已申請專利908項,其中發明專利716項,已獲授權專利452項。這些研發成果不僅彰顯了華熙生物的技術實力,也為公司的持續成長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華熙生物,生物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堅守“長期主義”戰略,深耕合成生物科技,持續投入研發與創新。相信未來華熙生物能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上取得突破,持續引領行業進步,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