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轉型之路受挫,好未來遭遇現實考驗快訊
學而思的教學內容等“長板”面臨眾多競爭,而AI技術“短板”卻又很難短期難以補齊,其轉型之路注定不平坦。
學而思的教學內容等“長板”面臨眾多競爭,而AI技術“短板”卻又很難短期難以補齊,其轉型之路注定不平坦。
@科技新知 原創
作者丨顏曌 編輯丨賽柯
每逢孩子暑假,很多商家就會瞄準“出籠的小神獸”,推出各種夏令營、親子活動。而近兩年,在AI大模型概念的持續推動下,一些暑期研學營也打著AI研學的旗號,掀起了一股熱潮。
不過,暑期將盡,已經體驗過研學營的家長和孩子們,卻已經開始“瘋狂”吐槽了。而吐槽內容,多是這種活動“體驗差”“華而不實”“既沒有研也沒有學”“收割智商稅”等。
好未來教育集團旗下的學而思,也是該類研學營的發起者之一。除了開拓研學項目外,學而思也因為“雙減”政策的影響,早已轉型智能教育硬件賽道,并將其商業化落地。
只是,被“嫁接”了AI概念的學習機等智能硬件產品,也因為技術不成熟、體驗不佳、存在面向孩子的過度營銷、信息安全等問題,而頻遭詬病。
種種跡象表明,將尚不成熟的AI技術、產品應用到孩子教育方面,往往是噱頭大于實際。那么,在新潮的AI概念頻遭質疑的背后,目前正在大肆加碼AI,試圖通過AI賦能孩子教育的學而思,會是一個例外嗎?
Part.1
靠智能硬件自救,轉型略顯被動
2021年國家的“雙減”政策,就像一場狂風驟雨,讓很多以“課外培訓班”??為主營業務的線上、線下培訓機構,一夜之間如同遭遇晴天霹靂、瞬間坍塌。在國家這種“重拳”政策落地后,以新東方、學而思為代表的教育行業的頭部企業,也不得不紛紛被動轉型。
眾所周知,前者轉型直播帶貨,孵化出了東方甄選這個響亮的品牌。而后者則背靠好未來教育集團,逐漸轉向了智能教育硬件賽道,以及以STEAM素質教育為主的課程培訓方向。
學而思轉型的標志性事件是,2021年11月,學而思培優發布致家長和孩子的一封信,稱根據國家“雙減”要求,學而思培優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將于2021年12月31日截止。信中提到,未來學而思培優將全面轉型素質教育,主打“科學益智、人文美育、少兒戲劇、編程、科學實驗”等課程。
據媒體報道,此后的一年多時間內,學而思也曾試圖“效仿”新東方,召回名師試圖通過直播帶貨來實現自救。
彼時,天眼查App顯示,北京學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申請注冊多個“學思心選”“曉思嚴選”“學思優選”“小思心選”商標,國際分類包括廣告銷售、教育娛樂、辦公用品等,只是當時的商標狀態,均為“等待實質審查”。
不過,學而思關停“義務教育內的學科培訓”后,試圖轉型直播帶貨,并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因此,學而思又一腳“踏入了”當時炙手可熱的智能教育硬件賽道。
據媒體報道,2022年2月,學而思發布首款學習機產品 xPad,其中的課程100%由原學而思老師講授。而此后的2022年9月,學而思又發布首款智能教輔學習機“學拍拍”。目前學而思已經結合AI新技術,對其學習機產品進行了多次迭代,并相繼推出了xPad2 Pro、xPad2 Pro Max等版本的產品,甚至已經成為學而思的支柱產品。
不過,相比早年就通過AI技術,深耕教育賽道的科大訊飛等科技企業,學而思卻是姍姍來遲。對比之下,另一個教育AI的巨頭企業科大訊飛,早在2019年5月,就發布了基于AI技術的學習機產品。
而在學而思開始大力押注AI硬件產品的2022年,科大訊飛更是重磅發布了多款智慧教育新品及方案,分別應用在教育數字化的區域治理、校園主陣地、學生成長等多個場景。
在科大訊飛2022年云年會上,董事長劉慶峰還表示,在2021年教育業務健康增長的基礎上,科大訊飛主要教育產品2022年預計增長均超過50%。
雖然在教育硬件賽道,學而思算是十足的后來者。但是一些產品的銷量,卻表現不俗。以目前市場接受度最高的學習平板產品為例,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國內學習平板線上銷量前五的品牌分別是學而思、小度、小猿、作業幫和科大訊飛,份額分別為14.2%、13.5%、12.2%、10%和10%。
由此可見,雖然以科大訊飛、百度為代表的科技企業擁有先天的技術優勢,但是相比擁有豐富教育內容資源以及海量家長端用戶資源的學而思、猿輔導等企業,科技企業在教育硬件的產品銷售方面,優勢并不明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前五名廠商雖然商業背景各異,但是市場份額卻非常相近。這也意味著,目前暫時領先的學而思,未來能否持續引領,還有待市場驗證。
Part.2
投資者不買單,市值縮水超9成
事實證明,學而思推出的教育硬件產品,確實讓此前陷入困境的學而思,狀況逐漸向好。
據學而思母公司好未來2024財年(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好未來凈收入從上年同期的10.20億美元提升到14.90億美元,同比漲幅為46.2%;凈虧損為357.3萬美元。不過,對比2023年同期凈虧損為1.36億美元,好未來的虧損已大幅收窄。
而且,據好未來8月初最新發布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24年5月31日)的財報數據,好未來更是交出了營收、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50.37%、125.32%的成績單,同比扭虧為盈。
實際上,自2024財年Q1以來,好未來的營收增速就開始轉正并一路飆升。歷史季度報數據顯示,Q1、Q2、Q3公司總營業收入分別為2.75億、4.12億、3.74億美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3.0%、40.0%和61.0%。
通過學而思在“雙減”政策落地后,推出智能學習機前后的季度財報對比,好未來的業績有所好轉,其智能學習機產品的貢獻確實“功不可沒”。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好未來在資本市場,卻沒有贏得投資者的信心。據百度股市通數據顯示,好未來在受到“雙減”政策沖擊后,股價就從2021年初高峰時期的90美元/股以上,跌至2024年8月23日的收盤價8.630美元,市值縮水超過9成。
時至2024年,在好未來的業績出現明顯處于上升趨勢時,其股價依然低迷。例如,2024年5月左右,其股價最高還能達到13.895美元/股。但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其股價也跌去了三成。
據分析,好未來的業績向好,但是投資者卻并不買賬,根本原因或許在于,其AI概念的智能學習機產品,目前在業績方面依然并非主導而是輔助,其實際科技成色十分存疑。而從投資市場的角度來看,此前撐起好未來數百億美元市值的,正是AI技術在教育賽道的應用。
Part.3
技術研發投入不足,AI成色被質疑
因此,目前學而思在AI方面的研發投入與技術實力,或許與投資者的期待差距巨大。以近兩年熱度最高的AI大模型為例,相比其他科技企業在AI大模型方面的激進程度,學而思卻略顯保守。
作為教培三巨頭中目前唯一仍在堅守K12領域的企業,好未來近年僅僅推出了一款只能做數學題的九章大模型MathGPT。
而且,據中國工業報報道,6月12日好未來教育對媒體表示,學而思目前在教學研發投入累計超過10億元,但在智能硬件方面的投入成本,好未來卻沒有透露。但是參考其教研投入的量級,也不難窺見其技術研發層面的投入,或是杯水車薪。
橫向對比來看,據科大訊飛發布2023年報,其2023年研發投入達38.4億元,同比增長14.36%,占營收比重達19.53%,較2022年提高1.7%。而且,科大訊飛還在業績會上表示,2024年將50%的研發費用用在大模型的底座能力提升。
由此可見,學而思在AI技術研發方面投入不足,或許會成為其技術實力提升的掣肘。例如,此前證券時報報道,2023年6月中,在學而思的數學大模型MathGPT和作文AI助手還沒有上線的時,就陷入了“盜數據”的爭議之中。
學而思的作文素材產品合作方筆神作文兩次發文,指控學而思大量爬取其素材庫數據,屬于盜用。不過,隨后學而思卻回應稱,AI大模型數據調用均符合合同要求,并非盜用。
雖然合作雙方各執一詞,但是通過這種尷尬的合作關系不難窺見,學而思在推進AI大模型應用中,除了AI技術層面需要提升外,未來還將在算法、數據等方面面臨重重考驗。
而從競爭層面來分析,AI技術成色不足的學而思,在教學內容方面的優勢,也并非獨家。例如,同樣具有濃厚教育基因的猿輔導,近年也推出了小猿學練機,也打出了“10億題庫、視頻資源”的旗號進行推廣宣傳,攻勢同樣十分兇猛。
圖源:小猿學練機官網
而且,除了訊飛、百度等科技企業以外,技術基因十分濃厚的垂直玩家松鼠AI等玩家,硬件產品線也涵蓋了從點讀筆、單詞卡到錯題打印機等多種人工智能教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不容小覷。
因此,在千帆競發的AI智能硬件賽道,也不得不令人擔憂,學而思在AI技術研發方面“要緊不慢”的步伐,會不會讓其錯過AI紅利期。
Part.4
AI過度商業化,被指吃相難看
AI大模型的熱潮,也帶動新型研學營持續升溫。不過,正如學而思的教育硬件,有的家長拍手稱快,對其好評如潮;也有的家長直言不諱,認為這類科技產品噱頭十足,以學而思為代表的教育類企業發起的暑期研學營,也因為收費太高、價值有限而被指“華而不實”。
例如,近日據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有家長表示學生暑期參加研學活動“花千元去隔壁縣拔蘿卜”“體驗差”,只是“應付了事”,多數家長表示“花了冤枉錢”。學生出行變“囧途”,甚至有的家長“出發即維權”。與此同時,格虛高、虛假宣傳的亂象也隨處可見。
因此,學而思試圖通過研學營的類產品與服務拓展新的商業模式,未來也大概率會面臨“交付難”、消費市場不買單的困境。
實際上,目前很多廠商研發出來的AI智能硬件產品,也正在接受市場的“拷問”。例如,近日,360兒童手表在回答“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中國人嗎”的問題時,給出了錯誤回答,被指“詆毀”中國人,持續引發熱議。
此外,家長投訴華為、米兔等電話手表存在誘導兒童消費問題而且,據南都此前報道,360兒童智能電話手表,還被曝出內置App未經家長同意且無需輸入密碼即“自動”扣款。
無獨有偶,學而思也曾因為其智能學習機產品“迭代”太快,而被指吃相難看。據北京商報報道,2023年雙十一期間,學而思或許是為了趕上大促活動,在一代產品xPad發布僅僅10個月后,就匆忙發布了xPad2 Pro和xPadProMax兩個版本,價格上漲近2000元。
讓很多家長無法理解的是,對比二者的差異,產品內部設置的教學內容相差無幾,但是價格卻是天壤之別,而按照學而思店鋪客服的說法,二代學習機與一代學習機的課程資源是一致的。銷售學而思學習機的直播間主播也表示,二代與一代本質的區別在于硬件,軟件本質上沒有區別。
眾所周知,家長給孩子購買該類產品,目的是為了學習,更重要的還是內容。但是僅僅硬件升級,功能與內容相差無幾,價格卻相差數千元,這無論是對已經入手的老用戶,還是即將入手的新用戶而言,都是非常糟糕的體驗。
雖然學而思也因此發起了以舊換新的活動,但是這種更新的意義到底何在,新增的硬件、功能有多少是實用且必須的?如此種種,依然讓很多家長充滿了質疑之聲。
很多科技企業,都主張“科技以人為本”,而教育企業同樣強調這種發展理念。但是以學而思為代表的教育公司,技術研發投入難敵AI科技巨頭,僅僅依靠其原有的教學內容優勢,依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比如,迫于市場競爭與企業發展的壓力,將并不算成熟的AI應用到其各大產品與服務中,因此其AI智能學習機、暑期研學營等產品與服務,也頻繁遭遇過度營銷、華而不實、收割智商稅等一系列質疑。
因此,面對AI科技企業與教育類同行企業的兩頭夾擊,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現實,學而思或許只有不斷提升其科技成色、產品創新能力與市場競爭力,才能揚長避短,立于不敗之地。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