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說法怎么又變了快訊
自劉強東回歸后,京東可以說是在做一次非常艱難的改革。
自劉強東回歸后,京東可以說是在做一次非常艱難的改革。
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京東股價自2021年2月觸頂后,便一路下探至今,尚難以看出有明顯的回彈趨勢,可見市場對京東改革的效果還處于觀望狀態。劉強東近兩年來對京東的改造,效果似乎差強人意。???????????
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京東零售集團近期定下了2024年三大必贏之戰,分別為“內容生態、開放生態、即時零售”。
令人意外的是,“下沉市場”已經不在京東零售今年的必贏之戰中了,這似乎也意味著京東又一次的方向轉型。又或者說,京東似乎也認清了自己所處的現實——與拼多多等平臺競爭下沉市場勝算已經不大。
京東零售的“必贏之戰”在過去多年中經歷了多次方向性調整,京東似乎對外的說法也一直在變,這恐怕也導致了京東的內耗與掉隊。
2019年徐雷上任后,京東零售提出的三大重點是全渠道、下沉新興市場、平臺生態;2022年辛利軍上任后,京東零售的四大必贏之戰變成了供應鏈大中臺、同城業務、全渠道和搜索推薦。可以看出,徐雷和辛利軍對京東零售發展的策略思路上差異明顯,當然這背后也有當時疫情等外界因素的影響。
2023年劉強東回歸后,新的四大必贏之戰又成了下沉市場、供應鏈中臺建設、開放生態建設、同城業務,其中下沉市場放在了首要位置。???
很顯然,面對拼多多和淘寶的圍攻,京東去年的下沉市場之戰,怎么看也不像是勝利了。如今,京東似乎又開始押寶內容生態建設了。
京東零售CEO許冉顯然是代表著劉強東的意志,“內容生態、開放生態、即時零售”這三大必贏之戰想必也是劉強東的經營思路。可以看出,劉強東已經不再執著于下沉市場滲透了。
在過去一年中,京東為了拿下下沉市場,轟轟烈烈地發動了百億補貼活動,從而試圖形成行程用戶低價心智。為此京東內部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大量的人事和組織架構的調整,以及對第三方商家(POP商家)的扶持策略。
根據京東2023年財報,京東集團去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3.68%達到10847億元,同比增速下滑明顯,為近年來最低。但京東披露,2023年京東第三方商家數量增長了188%,全年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3倍。
按照京東財報的劃分,營收主要分為商品收入和服務收入兩大類,其中商品收入主要就是京東自營的賣貨收入,服務收入主要是平臺及廣告收入、物流及其他收入。
財報顯示,2023年京東的自營商品收入同比增幅僅0.7%,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日用百貨商品收入同比下滑4.8%;京東的服務收入增長17.8%,其中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增長29.7%。
可以發現,京東去年的增長主要靠第三方商家的物流等收入支撐,自營商品收入明顯承壓,3C這類京東優勢品類尚穩住了大盤,但非優勢自營品類(日用百貨商品)則出現了下滑。
開啟百億補貼、下沉市場之戰后,營銷等成本費用自然會上漲,所以外界更加關注的是京東利潤表現如何。此前京東官方不斷向資本市場強調,低價競爭不會犧牲利潤率。
財報顯示,盡管2023年京東的利潤大增,但更多是受投資損益和非經營性因素影響,如果細看的話,能夠發現京東核心業務的經營利潤率已經下滑至2.6%的低點。
總體來看京東的情況并不樂觀,雖然京東財報發布后股價一度暴漲,但其背后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京東公布了30億美元回購計劃的刺激作用,京東的表現顯然還遠遠不能說是走入正軌了。
我們曾經在《京東的下坡路還沒走到頭》一文中分析過,京東自營的一系列商品運營及倉儲物流成本較高,根本無法與拼多多上的白牌和野路子商家去競爭“性價比”。因此京東極難實現真正的低價,也就難以攻破下沉市場,這是京東自營化商業模式所決定的。
實際上,劉強東自己也承認,考慮到物流等成本,京東自營不可能做到與競爭對手一個價格,但底線是“不能貴得太多”。京東的低價策略是,擴容第三方商家,讓第三方商家去實現京東商品的性價比。實際上就是打起“開放生態”這一“必贏之戰”。
也就是說,京東整個平臺實際上還是在做消費分層。自營商品依舊主打體驗和服務,主要瞄準城市白領用戶群體(“高端用戶”);自營的補貼產品在服務體驗和性價比中進行平衡,主要瞄準普通城市用戶(“中端用戶”);而第三方商家去做低價,主要俘獲下沉用戶(“低端用戶”)。
當然這背后的關鍵問題自然還是流量分配問題,此前京東平臺流量明顯偏向于自營商品,但在低價策略下,京東正在推動自營與第三方商家的流量平權。為此,京東還取消了事業群制度,全面打通自營與第三方商品的品類管理,從組織架構上推進流量平權。
京東這場從自營向平臺的轉型,顯然會陷入左右互搏的尷尬中。京東平臺上的流量池就不算太大,流量分配就是一個分蛋糕的藝術,第三方商家通過低價拿到了流量,就必然會波及自營商品的表現。若不是劉強東需要穩住3C的品類心智,很可能3C類目也會在京東平臺化轉型中遭遇巨大沖擊。
在“開放生態”思路下,京東去年已經逐漸開放第三方快遞,這也導致物流服務體驗的參差不齊,這顯然也會影響用戶對京東服務的評價和心智認知,同樣增加售后服務調整。為此,京東也推出了“僅退款”、“免費上門退貨”等措施來進行彌補。
可以說,“開放生態”讓第三方商家進行內卷,但內卷的結果是沖擊了京東自營的表現,并且還有可能進一步影響京東“快、好”的平臺形象,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種困境的原因,還是在于京東平臺的流量盤子十分有限,騰挪空間不大,想要破局就需要從做大自身的流量開始,我們認為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京東把“內容生態”作為首位“必贏之戰”的原因。
內容自帶流量,因此內容生態也就成為做大流量的關鍵。
傳統電商平臺對做內容這件事一向是有爭議的,比如說盡管如今淘寶確定了內容化戰略,但阿里內部在此前對于內容流量的價值產生過不少分歧,爭議點就在于內容流量對于電商平臺而言到底有沒有用,用戶在淘寶刷短視頻、殺時間對于淘寶電商轉化到底有沒有顯著價值。但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帶貨的迅猛發展,讓平臺都意識到了內容流量的重要性。
京東如今的“內容生態”打造,便是京東向外尋找流量增量的策略。某種程度上來說,京東平臺化轉型能否順暢,也取決于京東內容生態打造能否成功,因此它成為了京東今年的首要任務。
但京東在內容生態建設上有明顯短板,此前京東也并不重視內容的建設。早期京東的內容(直播、長短視頻等),大多是依附于活動頁、店鋪介紹、詳情頁等物料,本質上只是作為一種營銷工具,與今天的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完全不是一回事。
此前徐雷其實就對直播帶貨表態過,他認為直播不是零售,而更多是營銷行為。也就談不上什么“人貨場”的要素重構了。
這也就導致,且不說抖快、淘天、拼多多這類平臺,就連美團、小紅書的內容場景都比京東要絲滑得多。我們對于京東直播生態能否搭建起來,還是有不少疑慮的。國盛證券的數據顯示,2021年僅有4%的MCN機構選擇在京東開啟直播,這一數字遠低于抖音的96%與淘寶直播的35%。??
我們認為直播帶貨的關鍵在于主播(達人生態)和選品(供應鏈體系),過去一段時間,京東采銷直播間頗為出圈,京東采銷或許擅長選品,但顯然光有京東采銷顯然還遠遠不夠,而如何搭建達人生態,京東尚沒有形成清晰的打法思路。
我們認為京東采銷此前在雙十一期間的出圈,多多少少也是通過碰瓷李佳琦實現的,據披露京東采銷雙十一直播吸引了超3.8億觀眾。但雙十一過后,可以發現京東直播間場觀等流量數據已經下滑。
即使能夠邀請董宇輝、羅永浩等人入駐直播,京東也依舊缺少自己的超頭主播,如今錯過了直播生態建設的窗口紅利期,外界對京東直播的感知度依舊較低,更別說形成用戶習慣,這就要求京東進行更大的資源投入才行。
但京東在物流、服務等層面的傳統優勢,以及3C數碼這類大牌標品的品類優勢,其實很難在直播間中體現出來,導致京東直播目前還沒有形成明顯的特色,整體辨識度較低。供應鏈優勢(貨品)是京東直播的最大優勢,或許未來的策略方向,是通過供應鏈中臺去賦能直播達人。
說實話,內容建設和流量運營本就不是京東的傳統強項,不僅不是劉強東本人的業務長版,京東內部恐怕也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內容生態”這場“必贏之戰”,贏面或許并不大。
京東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已經積累了相當時間的整體爆發。其實京東在過去坐擁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比如微信資源),但依舊錯過了大量的機遇,從京東對直播帶貨、下沉市場的態度中,可以發現京東戰略敏感度其實并不高,因此轉型非常遲緩。
若不是劉強東近兩年的強勢回歸,京東的問題恐怕還會進一步積壓。只不過是,劉強東如今雖然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也進行了劇烈的改革,但變革的成果依舊尚未完全展露出來,京東恐怕還要繼續過一段時間的艱難日子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