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別老將、負債率超86%,永輝超市離盈利還有多遠快訊
“做生意,盈利是必須的,永輝力爭2023年盈利的方向是明確的,只有盈利才能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永輝超市CEO李松峰曾如是說。
“做生意,盈利是必須的,永輝力爭2023年盈利的方向是明確的,只有盈利才能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永輝超市CEO李松峰曾如是說。
然理想豐滿現實殘酷。2024年1月30日,永輝超市公告稱,2023年歸母凈利減虧14.2億元至-13.4億元,扣非凈利減虧6億元至-19.7億元。雙雙大幅減虧可喜可賀,卻依然沒實現盈利。
要知道,這已是企業連虧的第三個年頭了。據此預虧推算,2021年-2023年歸母凈利累虧超80億元。
二級市場上,有投資者甚至吐槽“市值都快不夠虧了”。截至2月21日,永輝超市收于2.56元,年內累計下跌約10%,相較2020年2月20日的8.99元,累跌70%,市值不足240億元。
關鍵時刻,2月19日,永輝超市又公告稱,任職超22年的老將彭華生辭任副總裁。
閉店、賣資、老將辭職...... 不禁感慨,李松峰還能實現永輝可持續發展嗎?離扭虧還有多遠?
降本增效足夠拼 3年虧超80億
對于業績減虧,永輝表示公司管理層持續推進門店優化調整,關閉了部分長期虧損門店以及不斷優化內部管理流程、推行新型考核制度等措施激發員工活力實現降本增效。
查閱2023年各報告期財報,不難發現“降本增效”“關店”是貫穿關鍵詞。如截至2023上半年末,已開業門店合計1008家,低于上年同期的1060家,三季報中,永輝亦表示主動門店優化,淘汰部分虧損店、門店數量下降。
同期,研發費同比減少24.4%至2.775億元;銷售費減少6.78%至111億元,財務費減少13.1%至10.08億元,營業成本減少14.29%至486.6億元,僅管理費微增0.02%至14.26億元。
綜合加持下,當期歸母凈利同比增長105.9%至5229萬元,扣非凈利增長41.64%至-3.749億元,毛利率增長1.69個百分點至21.63%,凈利率增長1.42個百分點至-0.03%。
拉長維度看,這已是近年來數一數二的成績單了。2021年-2022年毛利率為18.71%、19.68%;凈利率為-4.94%、-3.33%。
遺憾的是,種種努力并未幫助永輝徹底走出虧損泥潭,加受股價下跌影響,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年底持有的長期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并計提了減值準備。根據初步測算,2023年度預計將計提長期股權投資及其他長期資產減值約5.3億元。
而據申萬宏源研報,僅2023年第四季永輝歸母凈利就虧損13.92億元,以一個季度之力將全年凈利再拉虧損泥潭,自然有些扎眼。
要知道,2021年-2022年永輝超市歸母凈利-39.44億元、-27.63億元。由此2023年能否盈利至關重要。
若算上2023年預虧的13.4億元,永輝短短3年累虧將達80.47億元。而2015年-2020年,歸母凈利為6.053億元、12.42億元、18.17億元、14.8億元、15.64億元、17.94億元,累計85.023億元。換言之,公司近三年已幾乎將此前6年積累的利潤虧損殆盡。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2019年其高峰時期門店數達到1440家,此后持續縮減。截至2024年2月4日,僅剩門店1002家。
4年間累計關店438家,依然難改虧態,難免讓外界嘀咕還有多少扭虧空間?永輝基本面到底怎么了?該如何自我救贖?
不算苛問。2021年-2023年前三季,企業營收分別為910.6億元、900.9億元、620.9億元,對應增速-2.29%、-1.07%以及-12.44%。核心盈利能力究竟改善多少?后續減虧能否延續呢?
資金鏈緊繃 新業態交“學費”
《孫子兵法》云,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商戰同樣如此,想不敗常青必須持續強大自我。
2001年,張軒松、張軒寧兄弟創立了永輝超市。彼時,一般超市僅20%左右為生鮮區,永輝做到了50%。恰逢“農改超”開始在全國范圍落地,乘著政策東風永輝走上高速發展路。
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成為上交所首家民營超市企業,在全國擁有156家門店,2011年末時突破200家。
據中金公司2011年研報,永輝組建了一支1300人的“專業買手”團隊,其中生鮮采購超700人,生鮮研發中心及時掌握全國各地生鮮價格、生產周期等資訊,確保產品最優采購、適銷對路;直接采購和規模優勢降低成本,例如全國統采約占20%,直采約占76%,部分商品價格甚至低于農貿市場;超市中生鮮及加工類商品占比15%,高于同業20%-30%水平,繼而有效引流;經營管理效率高,商品損耗率只有0.27%,存貨周轉天數29.7天。
憑此套模式,公司逐漸成長為行業翹楚:2017年凈利攀至18.17億元,市值2018年1月迎來高峰。
然而,好市場從不缺分食者。2017年盒馬鮮生誕生,隨后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錢大媽、美團買菜等生鮮電商及社區團購逐漸崛起,通過低價補貼策略殺入永輝腹地。
為守住江湖地位,公司不得不“燒錢”應對。2018年銷售費、管理費、財務費分別同比增長36.78%、68.84%、278.25%,全年歸母凈利首次下滑18.25%,扣非凈利下滑49.56%。
客觀而言,永輝超市不缺戰略調整、戰術打法改變,以與時俱進。如2017年推出對標盒馬的超級物種,2018年推出對標錢大媽等社區生鮮的永輝mini,并喊出“家門口的永輝、新鮮的永輝”口號,2021年又推出對標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的永輝民生倉儲會員等等。
除了模式業態創新,還開啟新一輪規模擴張。據財聯社,2019年永輝mini狂開店573家。據北京商報報道,僅2019年12月,永輝超市一個月時間全國開了46家店,籌建儲備門店達233家。
此外,永輝先后入股了四川本地最大零售商之一的紅旗連鎖和萬達商管。
行業分析師郭興表示,這被外界看做為擴張做準備。但轉型升級從不是輕松話題。往往需如履薄冰、如烹小鮮、循序漸進,最忌盲目樂觀冒進。現在回望永輝上述試水,看似繁華風光的背后,過于激進的擴張已積蓄了諸多隱憂。
2020年底,永輝mini因“戰略調整”關店至156家。據財聯社數據,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間合計關閉336家mini店,損失預計2.54億元,倉儲會員店則在財報中不見身影,超級物種也大都以閉店收場......
毫無疑問,永輝探索新業態以潰敗告終,不僅帶來大幅虧損,負債率也攀升,2017年-2023年前三季分別為37.91%、50.96%、60.93%、63.69%、84.47%、87.68%、86.54%。
截至2023年9月末,永輝超市短期借款47.6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應付賬款99.2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8.7億元,而賬面貨幣資金僅67.95億元,遠不能覆蓋同期短債。
據choice數據,當期流動比率以及速動比率均較2022年同期有所下滑且均低于1,分別為0.78以及0.51,資金鏈壓力不可不察。
一頓操作猛如虎,最終反加劇了業績壓力、財務風險,轉型試錯“學費”是否太大了些?該有哪些錯付誤判反思?
賣資自救、高管頻辭職為哪般
著名公司革新家郭士納在《誰說大象不能起舞》一書提到:“任何一家公司成功實現改革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就是,公開承認自己所面臨的危機。”
2020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上,時任永輝超市董秘張經儀曾針對mini店的失敗直言“大家做事喜歡拍腦袋,最后發現拍腦袋錯了,我們也會拍腦袋,但我們敢于認錯,在錯的很遠之前及時糾正,做到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叫做不貳過、不遠復。”
次年1月,永輝公告稱聘任李松峰擔任首席技術官(CTO)、副總裁,同年8月其升任CEO。
據任職公告顯示,李松峰此前曾在京東集團任高級總監。深度參與京東移動互聯網轉型、中臺化建設、技術對外賦能,還曾因突出能力及杰出貢獻,入選京東JD Pilot未來領軍人物計劃。擅長在業務變革中構建適合企業發展的數字化能力。
基于此,外界對其不乏期許。希望這個新掌舵者能更好建立技術驅動運營的組織體系,邁向科技永輝。
李松峰也不負眾望,定下“一個以生鮮為基礎,以客戶為中心的全渠道數字化零售平臺”目標,2022年、2023年分別投入7億元和6.7億元,推動永輝超市科技能力和全渠道數字化經營能力建設。
2023上半年,公司線上業務營收79.2億元,同比增長4.4%,占比全渠道主營收入的18.7%,較2020年同期的45.61億元、占比9.71%有顯著提升。
只是從前述總體業績看,永輝盈利能力顯著改善多少要打個問號。而持續虧損、現金流壓力也拷問后續培育的投入力度。
2023年12月13日晚,永輝公告稱大連御錦貿易擬向永輝超市現金購買其持有的大連萬達商管1.43%股份,轉讓價為45.3億元。表示此舉為“盤活公司資產,復合公司縮小投資規模戰略”。值得一提的是,該筆轉讓的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39.18億元,即永輝一進一出賺了6.12億元。
此外,還將所持紅旗連鎖部分股權轉讓,作價7.99億元。
一番賣資,回籠資金、緩解債務壓力的同時,也為“科技永輝”轉型爭取了時間。但也意味著,留給李松峰的騰挪空間、自證時間也并不多了。
回到開文彭華生的辭任,其2001年8月入職永輝超市,從一名前臺做起,一步步走上管理層,妥妥的元老級人物、一線實戰經驗豐富。2022年財報顯示,彭華生稅前報酬總額為291.92萬元,僅次于公司董事、CEO李松峰。其原定任職日期為2021年12月20日至2024年12月22日。換言之本次屬于提前離任。
而彭華生也非2024年首位離任高管。開年以來,永輝董秘、監事會主席、財務總監等職位均出現變動。
關鍵較勁時刻,最驗戰略定力、上下向心力。高管層頻頻變動,是危機前兆還是脫變前奏呢?
變革進行時、創勁與理性
當然,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新人會有新氣象,不變也不行了。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495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百貨店、便利店、專業店、品牌專賣店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8.8%、7.5%、4.9%、4.5%;網上零售額154264億元,同比增長11%,皆呈向好趨勢。
與之鮮明對比的是,超市零售額同比下滑0.4%。此消彼長間,高鑫零售(大潤發、歐尚)、人人樂等同樣難熬。以2023年前三季為例,前者收入357.7億元、同比下滑11.93%;歸母凈利-3.59億元、下滑420.29%。后者收入22.23億元、下滑26.87%;歸母凈利-4.781億元,下滑14.79%。
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高鑫零售、人人樂、沃爾瑪、山姆、家樂福等先后向數字化進軍,不過就目前看,鮮有可借鑒的成功案例,實體超市“關店潮”仍在持續。
難能可貴的是,永輝從沒放棄摸索進化。回望2023年,一些成績閃光點同樣需要一表。
如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加強爆款商品打造及源頭供應鏈建設。生鮮方面,推出遼寧丹東“99紅顏”草莓、18mm+大果徑高原藍莓等地標差異化商品。加速推出輝媽到家“輝廚”、“輝宴”系列預制菜。
食品與用品方面,加強口味創新及健康、抗菌類商品的創新開發,推出玄武巖弱堿性礦泉水、榴蓮奶蓋沙琪瑪、抗菌筷、抗菌紡織品等。
供應鏈方面,遵循六項陽光準則,2023上半年自有品牌供應鏈共引入了60多家具備種植基地、創新研發的源頭供應商。其中形成戰略合作供應商34家,訂單種植、產線包銷供應商13家,逐步構建“雙向奔赴”的供應鏈合作生態。
營銷方面,通過爆品推廣、展會展銷、終端形象建設、跨界聯動、達人探店等方式積極探索品牌營銷創新,通過品牌節、新品發布會、品牌快閃等互動活動,增進用戶關系,2023年上半年品牌累計曝光量8600W+。
......
尤值一提的是,永輝還加入了諸多新元素,如正品折扣店、永輝食堂、定制門店等。永輝超市負責人曾表示,“折扣店是當前市場環境下零售行業的大趨勢,不僅可以加快永輝商品的汰換效率,打破營銷環境與日常環境下的高低價差異,同時也能夠進一步豐富商品的種類,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高性價比的選擇。”食堂、定制門店亦有同理。
張軒寧曾坦言“永輝如果沒有創新業務,哪一天用戶不喜歡了,就會非常危險”。
的確,冰激凌效應告訴我們,行業寒冬更凸顯龍頭指引價值。勇于闖出新路、練好內力創功者,往往能率先吃到吃透行業復蘇紅利。
若從此看,仍有諸多牌碼、大幅減虧的永輝超市或也行至黎明前的黑夜。經歷了關店賣資、業務調整、高管動蕩等刮骨療傷,最艱難時刻或已經過去,外界不妨再多些耐心信心。
但需指出的是,黎明前的黑夜也最刺骨,能否熬到破曉還看破局效率、上下一體心。創勁固然重要,但對永輝來說保持戰略理性、發力方向精準更是核心,前述永輝mini、超級物種等都是血淋淋例子。如何避免再次誤判錯付,是現下永輝不得不警惕的情況。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2024春天已到,李松峰的“科技永輝”、可持續發展故事會怎么講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