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香港虛擬資產新政系列(一)之宏觀政策概覽區塊鏈
目前各媒體上還沒有針對此份聲明中具體規定及規定背后意義的詳解。作為一位前執業金融律師和InVault的創始人,希望以最言簡意賅的方式給大家呈現香港虛擬資產政策(以下簡稱“香港新政”)。
香港作為亞太地區主權信用最高的地區之一,于2018年11月1日正式公布了關于虛擬資產投資基金、虛擬資產托管和交易平臺監管的相關規定《有關針對虛擬資產投資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銷商及交易平臺營運者的監管框架的聲明》,在這暮氣沉沉的市場環境里,為整個亞太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目前各媒體上還沒有針對此份聲明中具體規定及規定背后意義的詳解。作為一位前執業金融律師和InVault的創始人,希望以最言簡意賅的方式給大家呈現香港虛擬資產政策(以下簡稱“香港新政”)。政策內容多且雜,本系列文章會分為四個主題來分別闡述,包括宏觀政策、投資基金、資產托管和交易平臺。
香港新政究竟監管誰?
本次香港新政的監管對象只有三個:虛擬資產投資組合管理公司(指一級二級市場的Crypto Fund)、基金分銷商(指Crypto Fund的募集方)和虛擬資產交易平臺運營者(指各類加密貨幣交易所)。也就是說,數字錢包、發行ICO/STO的項目方、各類基金會、區塊鏈行業媒體、其他類服務提供方均不在此次監管范圍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監管對于這三類主體的監管態度亦有不同。針對前兩類基金管理和分銷方,監管的措辭是“發出監管標準指引”;而針對交易平臺是“探索監管性框架”。也就意味著,作為傳統金融非常成熟的基金監管規則,虛擬資產作為一個新的資產類別,納入現有監管框架是確定性事件;但加密貨幣交易所作為一種新的業態,監管部門抱著開放的態度和市場一起探索監管框架。與中國大陸一刀切的監管態度相比,香港地區的監管水平可見一斑。
不再糾結“貨幣”還是“資產”
當中國大陸的同行們還在糾結“通證”和“幣”、“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等文字概念時,香港新政的態度很明確也很簡單,只要是基于區塊鏈網絡或分布式賬本技術記錄的,統稱為“虛擬資產(Virtual Asset)”。虛擬資產包含了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加密資產(Crypto Asset)、數碼代幣(Digital Token)。香港政府把數字資產看成和股票、債券、黃金、大宗商品等一樣的一個新的資產類別。這也代表著在監管層面,香港政府對其資產屬性的直接確認。
與之態度不同的是新加坡MAS的監管規定。在去年底MAS頒布的《Consultation Paper on Proposed Payment Services Bill》中,MAS將上述提到的資產認定為“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并且是在支付服務法案中進行監管,也就意味著新加坡MAS的監管態度是將其作為一種貨幣和支付手段來監管。作為亞太地區主權信用較高的兩個地區,監管態度的本質不同,將會使后續的市場走向產生微妙的差異。
投資者利益保護不足導致監管介入
香港新政在前后二十多頁的文件中,反復強調了監管介入的原因是“投資者利益保護不足”。即使在文件眾多地方反復強調,“非證券和期貨合約類虛擬資產”不構成證券,理論上不用香港證監會介入監管,但最終從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依然將所有證券類和非證券類的虛擬資產全部納入了監管范圍。
“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是主流證券業監管的核心出發點,美國作為證券監管最完善的國家,在保護中小投資者這件事兒上始終不遺余力。無論是SEC主導的嚴格信息披露要求和巨額罰金,還是地方檢察官對內幕交易的嚴查,又或是各類集體訴訟律師對上市公司的窮追猛打,這些行為看似是各方的利益驅動,但最終通過法律與規則的建立,讓監管者和市場一起參與進來,從而達到了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效果,這才是證券監管正確的打開方式。
而香港新政中也提到,香港證券法能保護的就是兩件事,第一是“穩妥保管資產”,即資產的安全性是核心要素,這貫穿了整個香港新政的脈絡;第二是創建和維護“市場公平與開放”,即通過嚴格監管確立市場規則,讓所有人在同一個級別的擂臺公平競爭,而非現在的裁判員和運動員競爭。只有在資產安全有所保障,以及市場競爭環境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機構類的大額資金才具備入場的條件。畢竟,要讓合規的大額機構資金進入到非持牌的民間交易平臺進行充值交易虛擬資產,顯然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虛擬資產的風險,監管看得很明白
區別于其他的資產類別,虛擬資產由于其區塊鏈技術以及加密學原理的特征,除了傳統資產類別本身的風險之外,還包含了很多特定的風險。下面,筆者將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香港證監會對這些特定風險的看法:
1、估值、波動性和流動性。虛擬資產不具有實際價值且沒有普遍接納的估值原則,所以帶來價格波動大估值不確定的情況,這就可能伴隨著大量的市場操縱行為。
2、會計和審計。針對虛擬資產沒有通行的會計準則和行業慣例,學會計的同學應該深有體會。虛擬資產該放哪個會計科目呢?市場還沒有答案。
3、網絡安保和妥善保管資產。黑客威脅真實存在,且合格保管人解決方案有限。對此,香港證監會創新性提出了“合格保管人”的概念。
4、市場廉潔穩健。這里的不廉潔不穩健,主要是指交易平臺運作不規范,出現了運營中斷、市場操縱、違規活動等現象,造成投資者損失。
5、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風險。虛擬資產的匿名性導致法幣和幣幣交易所有洗錢風險,這恰恰也是虛擬資產目前最大的使用場景之一。
6、利益沖突。再次點名了交易平臺,稱其存在多重角色,有嚴重的利益沖突問題。
7、欺詐。交易所和投資組合管理公司未盡責,甚至卷錢跑路。
監管方式:通用持牌框架與特定條款條件
現有香港證監會體系下已經有了標準的1-12號金融牌照體系,分別用于各種類型的證券交易類業務,而本次虛擬資產的監管框架是完全基于現有香港證監會體系的,并且區分為通用持牌框架和特定的虛擬資產監管條款與條件。
香港牌照1-12號牌
具體而言,可以理解為,虛擬資產投資組合管理公司、基金分銷商和虛擬資產交易平臺運營者首先要符合現有1-12號牌的持牌體系,比如基金需要符合1號牌(證券交易)或9號牌(資產管理),而交易平臺需要符合1號牌(證券交易)和7號牌(自動化交易服務);然后根據申請機構具體業務模式的不同,還要符合特定的虛擬資產監管條款條件。
總結
第一篇解讀是圍繞著香港新政的宏觀政策方向和監管方式來展開。香港證監會這次新政給筆者的直觀感覺有三點:
第一, 證監會水平非常高并且對市場的認知程度已經非常豐富和完整,而對市場真實情況的精準把握是提出有效監管方案的前提條件;
第二, 試圖通過快速生效新政的方式,占據全球虛擬資產監管的制高點,直接對標的競爭對手看準的是美國SEC和新加坡MAS。在互聯網上市這波熱潮中香港證監會已經因為固執己見錯失了類似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相信其非常希望在新的資產類別上迎頭趕上;
第三, 香港證監會在努力培養機構市場并盡可能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作為一種高風險的資產品種,培育具有市場風險承受能力的機構玩家、先優化市場結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可以看到全文都是圍繞著這個宗旨來展開的。
后續還有三篇具體的解讀,分別圍繞投資基金、資產托管和交易平臺三個具體商業模式和業態來分析,盡情期待。
免責聲明:上述文章內容不構成任何專業的法律與合規建議,請以專業香港持牌律師的正式法律意見為準。如果以該文章內容作為依據造成的經營損失,筆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