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還在玩變相高利貸!背負6000多起投訴想砸開上市之門金融
這或許是捷信集團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底氣所在,但面對居高不下的投訴、趨嚴的監管環境和國內消金公司的競爭,能否成功上市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一份判決書中,法院駁回了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對貸款利息的要求。
捷信:利息4000多 法院:只用還500
判決書顯示,湖北谷女士在捷信貸款1萬元,分36期還清,每期559元,共計需還款20124元,但谷女士在償還5590元后終止還款。
按照捷信的要求,除去已經償還的部分,谷女士還需償還12265元,其中4450元為利息、管理費、違約金等費用。
但法院認為,上述利息、費用、違約金的計收標準之和,已超過年利率36%,屬于變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為。
最終,法院不支持捷信高達36%的還款計算方式,僅要求谷女士按照24%/年利率計息還款。不僅利息、違約金等費用只有560元,連本金都比捷信所要求的減少了近800元。
此外,查詢中國裁判文書網還發現,另一家持牌消金公司——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在2018年,也多次被法院駁回貸款利息要求:
2018年9月,中銀與林某、張某的借款合同糾紛判決書顯示,法院支持中銀要求還款的訴求,但并不同意中銀關于利息的訴求。
而2018年5月,上海銀監局還對中銀做出了138.68萬元的行政處罰,正是因為中銀2016年7月辦理部分貸款業務存在“以貸收費”行為。
曾經的現金貸“被投訴亞軍”謀求上市
1月16日,據路透旗下《IFRAsia》報道,捷信的股東——國際金融服務商捷信集團(Home Credit Group),正計劃今年在香港上市,融資規模約在10億美元。
但在現金貸領域,捷信卻因費率過高和暴力催收被頻繁質疑。
2010年,捷信獲得由銀監會頒發的試點牌照,2013年,就被央視《經濟半小時》曝光向大學生發放年費率超過50%的貸款。
除了費率過高,《經濟半小時》還報道了捷信暴力催收問題。
直到今天,這兩個問題依然沒能解決。金融類投訴平臺聚投訴2017年的數據顯示,馬上消費金融、捷信金融和借錢快列入榜單前三,平臺投訴件數均過千,捷信是“亞軍”。
聚投訴網站顯示,截至目前,捷信的投訴總量已經超過6000。2018年全年的投訴量高達3606,仍是投訴量排名前十的機構。被投訴的問題,依然集中在高費率和暴力催收兩個方面。
2018年3月4日的投訴內容提到,借款14000,需還款26400,利率或變相折合利率超過40%。
這無疑會對捷信的上市申請帶來負面影響。
強監管環境下,現金貸業績“退燒”
2015至2017年間,中國的現金貸業務發展迅猛,也正是在這三年,捷信業績暴漲。捷信《金融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捷信凈利潤分別為:0.33億元、9.31億元、10.22億元,尤其在2016年,增長跨度驚人。
2017年12月1日,央行、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現金貸業務劃定年化利率36%紅線,監管趨嚴。
這對捷信的業績帶來不小的沖擊,并很快體現在捷信集團2018年一季度的財報中:
2018年第一季度,捷信中國市場凈虧損88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58億元。而2017年一季度,其凈利潤為盈利4200萬歐元,約為3.14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轉虧。此外,2018年一季度,捷信中國活躍用戶1499.7萬人,較2017年末減少了132萬人;銷售點23.51萬個,較2017年末減少2380個;凈放款額93.84億歐元,較2017年末減少了3.43億歐元。
財報認為,是中國市場整治導致獲利能力暫時下降。
此外,捷信集團不良貸款率也相對較高。從2017年的5.9%,到2018年第一季度,已達到9%。
捷信的《金融債券募集說明書》也顯示,捷信不良貸款率整體偏高。2015年至2017年,捷信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69%、4.45%、3.82%,而中銀同期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51%、3.26%、2.81%。2018年前三季度,捷信不良貸款率也已達到3.73%。
不過2018年捷信凈利潤有所提升,《金融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捷信凈利潤已達11.19億元。而捷信集團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也顯示,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凈利潤2.13億歐元(約16.2億人民幣)。此外,2018年前三季度,來自中國的凈貸款總額占比達到62%。
這或許是捷信集團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底氣所在,但面對居高不下的投訴、趨嚴的監管環境和國內消金公司的競爭,能否成功上市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