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集團的近狀與遠慮:“閱文”遇阻定位失焦,版權運營前景未明快訊
近期,閱文集團(HK:00772,下同“閱文”)對外發布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
撰稿 | 多客
來源 | 貝多財經
近期,閱文集團(HK:00772,下同“閱文”)對外發布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財報顯示,閱文集團在全產業鏈IP建設層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極大推動了其收入體量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業績答卷。
然而,二級市場的反應卻遠不如預期那般熱情。財報發布次日,閱文集團的股價高開低走,最終報收24.75港元/股,跌幅2.37%。截至9月20日收盤,該公司的股價為25.2港元/股,總市值257.84億港元。
股價下跌背后,是投資者對閱文集團付費閱讀業務營收出現回落、月活用戶持續減少等隱疾的擔憂。現階段的閱文集團,比起網絡文學平臺,更像是一家網文影視化公司,依靠平臺內部的IP產業授權盤活自身業績。
這不禁令人思考,碎片化閱讀時代,網文巨頭們究竟該何去何從?網文IP產業鏈,又真的是一樁穩賺不賠的好生意嗎?
一、熱門IP帶動業績增長
2024年上半年,閱文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1.91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32.83億元增長27.7%;實現毛利20.83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6.05億元增長29.8%;毛利率也由2023年上半年的48.9%增長0.8個百分點至49.7%。
閱文集團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為5.04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3.76億元增長34.0%。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該公司的經調整凈利潤為7.07億元,同比增長16.5%;經調整EBITDA為5.88億元,亦實現了6.4%的增長。
對于閱文集團而言,這份營利雙增的中報稱得上是“揚眉吐氣”,畢竟在此前,該公司的業績已連續兩年出現回落,收入由2021年的86.68億元降至2023年的70.12億元,規模一度不足80億元,單年收入降幅分別為12.0%和8.1%。
閱文集團業績增長的支柱,是其版權運營及其他業務,即制作及發行電視劇、網絡劇、動畫、電影,出授版權、運營自營網絡游戲及銷售紙質圖書帶來的收入。該項業務上半年的營收規模達到22.51億元,同比增長73.3%。
閱文之所以能夠IP運營業務上取得顯著成績,離不開其今年上映的電影《熱辣滾燙》,電視劇《與鳳行》、《慶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四大項目在收視、口碑、熱度等層面取得的良好市場反響。
依托“爆款效應”,閱文集團快速打通了IP全產業鏈。以電視劇《慶余年第二季》為例,閱文推出了11款IP盲盒和軟周邊,盲盒銷量超過20萬只,影視卡牌在劇集播出之前的GMV便高達2000萬元,實現了IP內容與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閱文集團認為,《慶余年》系列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其擁有打造并穩定復制爆款的能力,并驗證了閱文IP生態鏈建設商業模式的巨大潛力。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加強IP源頭建設、IP可視化和商業化進展,以期獲得更多回報。
二、閱讀收入縮水,月活下滑嚴重
閱文集團正如其名,依靠線上閱讀業務起家,截至目前旗下囊括QQ閱讀、起點讀書等閱讀平臺。不過近年以來,該公司以在線付費閱讀、網絡廣告和平臺分銷第三方網絡游戲為代表的在線業務卻逐漸式微。
2024年上半年,閱文集團在線業務的收入為19.40億元,較2023年同期的19.84億元下滑2.2%;占總收入的比例由2023年的60.4%驟降至46.3%,收入規模被被占比53.7%的版權運營及其他業務反超。
其中,閱文集團來自騰訊產品渠道的收入收窄幅度最為顯著,由2023年上半年的1.77億元降至如今的1.31億元,降幅高達26.2%;自有平臺產品的收入微降0.91個百分點,收入占比由52.0%縮減至40.4%。
不僅如此,閱文集團在線閱讀內容生態的成長性趨于疲軟,上半年該平臺新增約17萬名作家和32萬本小說,增量較2023年同期的20萬名作家和35萬本小說有所下滑,但新增字數卻逆勢增長至210億。
閱文集團在線業務的平均月活躍用戶也逐年走低,自有平臺產品及騰訊產品自營渠道的平均月活躍用戶由2.11億人同比降低16.9%至1.76億人。而在2022年上半年,該公司的平均月活躍用戶尚能達到2.65億人。
閱文集團在財報中解釋稱,月活躍用戶數量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其聚焦付費閱讀商業模式,從而導致免費閱讀渠道所獲得的用戶持續減少。但實際卻是,其來自單個付費用戶的月收入也在不斷減少,由32.2元降至31.7元。
相比之下,閱文集團最大的競爭對手——字節跳動旗下的免費閱讀軟件番茄小說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Quest Mobile數據顯示,番茄小說2023年12月的月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35.8%至1.92億,位居行業首位。
番茄閱讀“免費+廣告”的經營模式,無疑站在了閱文集團付費閱讀體系的對立面。閱文前CEO程武曾嘗試過轉向免費賽道,試圖用廣告收入填補付費業務的瓶頸,但最終因廣告變現效率等問題導致在線閱讀收入驟降,自己也黯然離場。
痛定思痛的閱文集團,最終決定固守付費閱讀賽道。閱文新任CEO侯曉楠曾表示,與番茄小說不同,閱文的基因核心是內容,并直言“免費內容很難長出IP”。閱文副總裁黃琰亦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剛需產品,用戶愿意為精品內容付費。
三、付費+IP運營,前景幾何?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華經情報網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3億,同比增長4.75%,雖然消費者付費意愿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實際付費用戶數量的占比卻較2021年略有下降。
誠然,多年的版權意識教育有效提高了用戶對知識付費的接受程度,但在實際傳播場景中,文字內容依舊是盜取技術成本、代價最低的領域。對于普通用戶而言,豐富的免費網絡資源,自然也比付費平臺更具吸引力。
《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截至當年12月,盜版平臺月活人數高達4371萬,而中國網絡文學盜版損失保守估計約占市場規模的17.3%。以閱文為代表的付費閱讀平臺,仍面臨著用戶獲取成本上升的生存困境。
再看閱文集團重點押注的版權運營領域,IP運營的全產業鏈布局是一條坡長雪厚的道路,前期高度依賴企業的資金投入和上下游協同能力,復雜的運營模式與高昂的投資成本,將為閱文帶來不少財務上的壓力。
2024年上半年,閱文集團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長41.0%至11.59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也上升2.7個百分點至27.7%。受到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的影響,營利雙增的閱文截至期末的凈利率為16.8%,同比下滑1.6個百分點。
侯曉楠也曾坦言,授權模式對前期投入要求不高,但自研IP相對重資產,閱文集團需要多環節掌控,對現金流和精力要求較高。因此,閱文旗下IP將優先用于硬周邊以及手辦盲盒,諸如卡牌之類的軟周邊則考慮通過授權來推廣。
另一方面,即便在“內容為王”的付費模式下,想要孵化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熱門IP也并不容易。首先,付費閱讀所需的實際費用通常以章節、字數為標尺,部分作者便會受利益驅使,以大量冗余描寫填充字數,從而影響作品整體質量。
其次,平臺與用戶可能在IP影視化的過程中出現敘事、審美等層面的分歧與錯位,導致IP熱度不達預期。如閱文集團于暑期上映的國漫改編電影《異人之下》,上映13天的累計票房僅為1.16億元,而其投資成本便高達2.5億元。
四、結語
不可否定的是,上半年的業績豐收給予了閱文集團新技術、新賽道探索的動力。但將目光轉回平臺定位,閱文集團本質仍是一家以內容輸出、數字閱讀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集團,持續產出優質內容才是其IP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此外,如何走通頭部IP運營的可復制路徑,有效維護粉絲流量池,并進行商業變現,也將是閱文集團未來長期面臨的發展議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