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還是沒忍??!開口否定張勇快訊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首席投資官尼古拉·坦根(Nicolai Tangen)與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進行了一場長達數小時的深度對話。
2024年4月3日,挪威主權財富基金首席投資官尼古拉·坦根(Nicolai Tangen)與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進行了一場長達數小時的深度對話。這場對話內容涵蓋了阿里巴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蔡崇信對中國經濟和全球商業的獨到見解。
蔡崇信以其謙遜、務實和坦誠的風格著稱。在這次訪談中,他依然保持了一貫的風格,對涉及商業和公司的信息謹慎回答,能不提及具體人名就不提及。然而,字里行間透露出的信息,卻依然引人深思。
在訪談中,Nicolai Tangen主動向蔡崇信拋出尖銳問題:“淘寶現在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這毋庸置疑。那么,您認為阿里巴巴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誰呢?”
面對Nicolai Tangen的直接發問,蔡崇信沒有直接說出具體公司的名字,而是話鋒一轉,作出了耐人尋味的回答:“競爭對手?我可以說出很多家,想必你我都知道,甚至你可能還投資了一些?!?/p>
緊接著,蔡崇信話鋒一轉,深入剖析了阿里巴巴當前的挑戰:“過去幾年,阿里巴巴一直在進行內部反省。我們意識到,之所以會落后于競爭對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迷失了初心,忘記了誰才是我們真正的用戶。那些每天打開淘寶App購物的人,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然而我們卻未能及時為他們提供最優質的購物體驗?!?/p>
這句話頗有意思,蘊含著深層的意味,我們一點點剖析。阿里巴巴,曾經的互聯網巨頭,如今卻在反思自己,承認自己落后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蔡崇信認為今天的阿里落后了呢?答案之一,或是來自新銳電商平臺拼多多的迅猛崛起。
細細審視阿里過去幾年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戰略上的失誤。例如,阿里在電商領域的重心逐漸向天貓傾斜,而忽視了淘寶的升級與維護。要知道,淘寶才是阿里電商業務的根基,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豐富的商品資源。然而,阿里卻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天貓,導致淘寶的用戶體驗下降,競爭力減弱。
與此同時,拼多多異軍突起,憑借著“低價+用戶服務”的獨特模式,在巨頭林立的電商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迅速成長為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拼多多的低價策略,精準地抓住了用戶對價格敏感的心理。通過“拼團”、“砍價”等創新玩法,大幅降低了商品價格,讓消費者以更低成本獲得心儀之物。這種實實在在的優惠,迅速引發了用戶的購物熱情,也為拼多多積累了大量忠實用戶。
除了低價,拼多多在用戶服務方面也毫不遜色。平臺大力投入客服團隊建設,優化售后服務流程,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購物體驗。同時,拼多多還積極探索創新服務模式,例如推出“多多買菜”、“多多果園”等,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購物選擇。
依托“低價+用戶服務”的雙劍合璧,拼多多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財報數據顯示,拼多多在過去幾年保持了高速增長,用戶規模和活躍度不斷提升,營收和利潤也實現了大幅增長。在市值方面,拼多多更是曾一度超過阿里巴巴,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曾經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如今卻在拼多多等后來者的追趕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不禁讓人疑惑,阿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把阿里落后的原因歸咎于對手的強大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要知道,拼多多在崛起之初,無論是體量還是資源都遠遠比不上當時的阿里。但拼多多卻憑借著對C端市場和用戶體驗的深刻洞察,一步步蠶食著阿里的市場份額。
蔡崇信一語道破了阿里落后的癥結:忘記了真正的客戶是誰。阿里曾經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使命,為商家提供高效的平臺和服務。然而,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阿里卻逐漸忽視了C端用戶的需求。
用戶體驗是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拼多多抓住了用戶對低價和便捷服務的追求,通過砍價、拼單等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更加實惠、有趣的購物體驗。相比之下,阿里的平臺則顯得更加臃腫和復雜,用戶體驗也逐漸落后。
戰略失誤導致阿里錯失良機。在拼多多快速崛起的時候,阿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錯失了扼殺對手的最佳時機。如今,拼多多已經成長為不可忽視的巨頭,阿里想要重回巔峰,恐怕并非易事。
細究下來張勇主政阿里期間,正是阿里戰略失誤的時期。他將阿里巴巴的重心放在了B端市場,忽視了C端用戶的需求,最終導致阿里在電商市場的地位受到挑戰。
接下來,Nicolai Tangen繼續追問:“對于用戶體驗方面存在的不足,阿里巴巴打算如何應對?又會采取哪些具體的措施呢?”,蔡崇信開門見山地說道:“首先,我們必須坦誠承認錯誤:過去我們在用戶體驗方面確實做得不夠到位?!?/p>
接著,他話鋒一轉,自嘲般地分享起大公司的通?。骸斑@其實是很多大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大企業在設定組織架構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僵化的狀態。因為人們害怕改變,抗拒走出舒適圈,擔心丟掉工作。于是,最初的組織架構就被一直沿用下去,最后演變成組織架構‘指揮’公司的戰略方向,這顯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正確的思路應該是:先明確公司戰略目標,然后再根據目標來搭建最適合的組織架構,就拿我們集團的CEO來說吧,他同時也是淘寶和天貓的CEO,現在他的直接下屬和三個月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人員調整。這正是我們落實戰略、優化用戶體驗的具體舉措之一。”
簡而言之,蔡崇信上任后,對阿里內部進行了全面調整?,F在的阿里CEO、淘寶和天貓的CEO及其下屬與三個月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管理層經歷了一次大換血。
事實也的確如此,去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張勇將卸任董事局主席和CEO職務,讓曾經退居二線的蔡崇信重新出山,擔任董事局主席!緊接著9月份,蔡崇信正式接棒張勇,吳泳銘則出任集團CEO,同時兼任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和CEO,但精彩還遠不止于此!
就在9月份接任集團CEO三個月后,吳泳銘又馬不停蹄地挑起另一副重擔——淘天集團CEO!吳泳銘雷厲風行!用了不到48小時,就開啟了淘天集團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他一口氣任命了6位年輕的管理者,負責淘天集團內的核心業務,并直接向他匯報工作。
通過這次架構調整,吳泳銘強調了團隊需要「正視現狀,重新創業」。這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隨著戴珊的離職,淘天集團隊伍已經煥然一新,吳泳銘將帶領全新的團隊開啟新征程。
阿里核心板塊的“換將”序幕已拉開,這不僅是簡單的交接,更是一場蓄勢待發的變革。阿里旗下各大集團,如淘天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云智能集團、菜鳥集團、本地生活集團和大文娛集團,都已按序進行人事調整,新老交替的浪潮正席卷阿里。
當年從淘寶調任海外業務的蔣凡,如今重回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擔任CEO一職。同時,菜鳥CEO萬霖也與蔣凡一同晉升為阿里合伙人,成為阿里巴巴新一代的掌舵者。
在本地生活板塊,俞永福卸任集團董事長兼餓了么CEO,餓了么和高德也將分別設置董事長和CEO,這意味著阿里對本地生活業務的戰略調整和進一步深耕。
此外,阿里大文娛平行的游戲業務也迎來了新變化,靈犀互娛負責人詹鐘暉宣布卸任。縱觀此次調整,不難發現,新任管理層大部分都是80后,這批年輕的阿里人正帶著他們的銳氣和活力,加速登上阿里的歷史舞臺。
結合時間線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蔡崇信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去除張勇化。
其實早在吳泳銘上任之初,他就曾在全員信中明確提出,要在4年內,讓85后、90后成為主力管理者,刷新業務管理團隊。據媒體報道,吳泳銘對淘天內部年輕人才成長空間和路徑問題高度重視。他曾親自過問相關情況,并對“年輕人才需要按資排輩等待機會”這一現狀表達了明確的擔憂。他認為,年輕人才充滿活力和創造力,是企業發展的未來希望,必須為他們開拓全新的成長空間和升職體系,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
為了貫徹年輕化戰略,阿里巴巴于去年7月開啟了職級改革,淘天集團率先響應。改革取消了沿襲多年的P序列,將原P4-P8改為14-28級,每三個層級對應一個P級。這一改革打破了傳統的論資排輩觀念,為年輕員工提供了更多晉升機會,讓他們能夠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我希望阿里巴巴能夠活到102歲。”馬云曾不止一次地表達過這個宏偉的愿景。從1999年創立至今,阿里巴巴已經走過了24年的風雨歷程,正朝著跨越三個世紀的目標邁進。
然而,沒有誰能夠一直年輕。對于一家企業而言,要保持長期的活力和競爭力,管理層的迭代和人員交替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實現新老交替,讓阿里巴巴這艘巨艦永葆青春活力,是馬云和阿里巴巴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馬云深知,企業的持續發展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早在2013年,年僅48歲的他就毅然宣布辭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并同時宣布絕大多數生于60年代的領導者將退出管理執行角色。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如今,張勇等70后管理者也已陸續卸任,將阿里巴巴的舞臺交給了更年輕的80后。24歲的阿里,依然充滿著年輕的活力,在不斷變革創新的浪潮中勇立潮頭。
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的“年輕血液”悄然注入,為這艘巨艦帶來新的活力和變革。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淘天集團在電商策略上的轉變,這預示著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在過去,以戴珊為首的淘系電商更強調DAU(日活躍用戶)的增長,以期通過流量紅利推動平臺發展。然而,這種策略也導致了一些問題,例如低價商品和店鋪更容易獲得流量,而高客單價商品和品牌商家則相對缺乏競爭力。
吳泳銘團隊上任后,淘系電商開始轉向GMV(商品交易總額)優先策略。這一轉變意味著,淘寶將更加重視商品的質量和品牌溢價,而非單純依靠低價策略吸引用戶。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單純依靠低價策略博弈,最終會導致兩敗俱傷,并損害淘寶自身的盈利能力。而轉向GMV優先策略,則能夠幫助淘寶提升平臺的整體客單價和利潤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顯然不希望僅僅依靠低價策略來換取流量,而是希望通過構建更加優質的盈利模式,實現長期發展。
近日,吳泳銘對外描繪了阿里未來十年的戰略藍圖。他指出,未來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將是以AI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基于此,阿里未來將重點聚焦三大戰略方向:
1.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阿里將持續投入技術創新,以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核心,不斷提升平臺的智能化水平,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高效化的體驗。
2.AI驅動的科技業務:阿里將加大對AI技術的研發投入,打造以達摩院為核心的AI科研體系,并積極探索AI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
3.全球化的商業網絡:阿里將繼續深耕全球市場,構建覆蓋全球的商業網絡,助力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并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商品和服務。
不難看出,阿里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當前行業熱議的“新質生產力”高度契合?!靶沦|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它強調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先進生產力為支撐,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近段時間,阿里在AI大模型領域的動作頻頻,猶如一場精心策劃的布局,引得業界高度關注。2月底,阿里領投了AI初創公司月之暗面,投資金額超10億美元;不到半個月,阿里又出現在了另一家大模型初創公司MiniMax的新一輪融資中,并擔任核心領投方。
據不完全統計,阿里至少參與了6家AI初創公司的融資,總金額超過150億元人民幣。投資名單中包括了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AI、零一萬物、百川智能、生數科技等一眾明星企業,其中大部分已經成長為大模型領域的獨角獸。
除了卓越的商業嗅覺和領導才能,吳泳銘還擁有深厚的技術背景。他曾擔任淘寶、支付寶等多個業務的首席技術官,在技術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造詣。這為他掌舵阿里巴巴新零售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吳泳銘的技術基因,體現在他對新零售業務的理解和推動上。他認為,新零售的核心是“數據驅動”,通過數據分析和應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需求,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在他的帶領下,阿里巴巴新零售積極探索和實踐數據驅動的新零售模式。例如,盒馬鮮生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預測消費者需求,并優化商品品類和庫存管理;阿里巴巴零售通則通過數字化賦能,幫助傳統零售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近年來,阿里巴巴提拔了一批年輕的技術型人才,他們在各自領域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例如,諶偉業是閑魚的初創人,他帶領閑魚成為中國最大的閑置物品交易平臺;吳嘉則孵化和培育了夸克,夸克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移動瀏覽器。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AI大模型作為其中的代表性技術,正逐漸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驅動力。阿里巴巴作為國內領先的科技企業依靠年輕的技術人才,也在積極探索AI大模型的應用價值,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阿里云智能領域,AI大模型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升云計算平臺的算力與效率,二是為客戶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云服務。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通義”系列大模型,可以有效提升云計算平臺的資源利用率,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語音、圖像識別等技術,也能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云服務體驗。
在阿里電商領域,AI大模型則被廣泛應用于商品推薦、智能客服、精準營銷等多個環節。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寶大腦”可以根據用戶的購物歷史、瀏覽行為等數據,精準推薦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商品;而智能客服系統則能夠通過AI大模型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人性化的服務。
除了云智能和電商兩大核心業務外,AI大模型在阿里游戲領域的應用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游戲AI”平臺,可以為游戲開發者提供智能化的游戲開發工具和解決方案,幫助開發者提升游戲開發效率、降低開發成本。同時,AI大模型還可以應用于游戲場景的智能化,例如智能NPC、游戲劇情生成等,為玩家帶來更加沉浸式的游戲體驗。
相比于云智能、電商、游戲等領域,AI大模型在本地生活和新零售領域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本地生活和新零售業務涉及的場景更加復雜,對AI大模型的技術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也與這兩大領域的數據積累和人才儲備不足有關。結合這點來看,盒馬“換帥”的背后肯定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阿里近年來在AI領域的密集投資,尤其是對大模型的押注,絕非一時興起,更像是在為未來下棋。早在去年,吳泳銘就曾豪言壯志地表示,阿里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家服務全社會AI創新的開放科技平臺。
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阿里對未來產業變革的深刻洞察。正如吳泳銘所說,“AI是未來發展的核心生產力,而大模型則是AI皇冠上的明珠?!?誰能掌握這一關鍵技術,誰就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未來產業。二十多年前,淘寶橫空出世改變了國內的零售模式;今天,阿里在AI大模型領域的布局,或許正在孕育著下一個“新物種”。阿里巴巴在AI大模型領域的戰略布局,展現了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敏銳洞察力和前瞻性戰略眼光。相信在阿里等企業的推動下,AI大模型技術將迎來更加廣泛的應用,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