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贊的中年危機與極限自救快訊
3月21日,中國有贊發布2023年財報,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非“有贊盈利”莫屬。
3月21日,中國有贊發布2023年財報,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非“有贊盈利”莫屬。對于經營性利潤達3552萬元的成績,有贊CFO俞韜在財報會高度自評:“這是非常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數值[6]?!?/p>
但對這份財報,資本市場卻啪啪打臉有贊:財報發布第二天,有贊股價下跌8.6%,繼續龜縮在仙股行列。背后原因,除了營收增速負增長,更重要是投資者質疑,有贊盈利并非通過開源擴張,而是瘦身裁員實現的。
裁員,幾乎是媒體近年報道有贊的標簽。早在2022年,有贊已經陷入裁員大風暴,不僅被員工爆料把裁員列入OKR,整體比例超過20%,此后兩年依然繼續揮刀裁、裁、裁。
由于有贊是做To B生意,未必被大眾熟悉,但你在各大流量平臺使用過的商家微商城,很可能就是它做的;更別提2019年,有贊CEO白鴉鼓吹強制996工作制這件事,一下子把公司推向了輿論浪尖。
遙想2108年,有贊正春風得意在港交所上市,一度以“中國Saas第一股”身份,對標追趕外國同行Shopify;此后憑借先發優勢,又踩中直播電商風口,有贊股價一度推至770億港元市值,但高光過后,一直未能擺脫失速泥潭。
本文聚焦討論三個問題:
1、為什么有贊不被投資者看好?
2、有贊怎么自救?
3、有贊還能成為中國Shopify嗎?
01
資本不相信有贊的眼淚
要回答投資者為什么不看好有贊,首先要了解,有贊到底是怎么崛起的。
2012年,曾經擔任支付寶首席產品設計師的白鴉,在杭州創辦了一家叫口袋通的公司(有贊前身),開始風風火火吆喝淘寶商家到微信開店,豪言要幫他們搭建線上商城。
此后,有贊不僅為企業做線上轉型建設,在2018年私域流量興起時,主張幫助商家從平臺公域流量導流,逐漸打造企業自身的私域流量,使后者對流量具備更強的主導權和用戶粘性。看上去,有贊踩中了企業線上轉型和私域流量的需求痛點,做著一門非常有前途的大生意。
而當時的有贊,也確實來到了起飛前夕,并在此后8年時間,走上火箭般高速成長。彎弓總結,有贊的興衰交替,有三個重要節點:
1)微信:搭乘最大的時代流量東風
有贊的真正爆發,發生在2013年。這年11月22日,淘寶以“微信不安全”為由,徹底封殺了剛剛兩歲多的微信。
這時的微信,已經是手握2.7億月活的巨大流量池,無數商家對這塊新淘金熱土蠢蠢欲動。白鴉敏感地意識到,隨著淘寶封殺微信,微信會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商業應用,淘寶商家到微信做生意的需求會被大大激活,微信生態電商的機會來了。
此后,伴隨微信支付全面開放,微信商家數量迎來井噴,有贊在微信這棵大樹乘涼得以急速壯大,僅一年時間,有贊用戶就突破了200萬。
2016年,有贊啟動商業化“曼哈頓計劃”,第二年啟動新零售“諾曼底計劃”,2018年,通過并購注入中國創新支付完成港股上市,成為中國Saas第一股,這時距離白鴉創辦有贊,才6年時間。
成功打造一家屬于自己的上市公司,當然值得欣喜,但白鴉當時沒想到的是,一直為商家打造私域流量的有贊,自己其實并沒有流量,它只是一個連接商家與微信的商業工具。畢竟,有贊的崛起,靠的是上游平臺微信流量的加持,這種經營特點,為有贊后面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2)疫情:吃掉企業商家線上轉型紅利
2020年,隨著疫情爆發,國內用戶網上購物滲透率進一步提升,國內企業也加速了數字化轉型進程,作為Saas服務商的有贊,也第一個吃到了企業商家數字化的紅利。用白鴉的話說:疫情期間,有那么兩個月我們的銷售甚至從“主動促單”變成”被動接單”,業績增速非常之快。
突如其來的利好,直接刺激有贊團隊快速增長的欲望,認為必須要抓住機會做出一家世界級公司,定出“五年十倍,萬億交易額”的目標。有贊隨即開始搭建非常多的產品、技術、風控、生態中臺,成本和費用投入從2020年Q4開始急劇增長,運營成本迅速飆高。
業務的拓展帶來了人員增加。2020年8月,有贊只有大約1800人,到2021年2月,短短5個月時間,公司就激增到4000多人,再過一個月,變成5700多人[2]。
但這種急速擴張,在一年后,就戲劇性終止。
3)快手:把有贊舉高高的另一個流量爸爸
2018年,快手啟動直播電商業務,有贊成為其官方運營商。
到2020年疫情來臨,由于人們減少出門時間,“宅經濟”觸發直播電商高速發展,快手電商GMV跟著水漲船高,有贊自然跟著過上好日子——2020年Q1,來自快手的GMV占總GMV的40%,到2021年2月,有贊股價推至最高點,市值一度突破770億港元,比2020年初增長了近7倍[2]。
但快手與有贊的蜜月期沒維持多久。2021年雙十一前夕,快手推出自家商業閉環快手小店,要求快手商家直接斷掉有贊鏈接。
得到消息的有贊,幾乎每個部門高層都想盡辦法聯系快手,據媒體報道,白鴉直接給時任快手CEO宿華打電話,最終結果就是,斷外鏈的時間,被延遲到11月15日。
失去快手這位流量爸爸,有贊營收快速下降,再加上此前疫情擴張帶來的高成本,直接觸發了有贊大裁員——當時在網絡盛傳的一張圖片,一個透明箱子堆滿了離職人員工牌。
正是這一役,有贊股價開始上演跳樓式墜落,從2021年2月不斷跌,到2022年3月29日,有贊只有0.16港元/股,市值僅為30億,一年內蒸發超過700多億,從此逐漸步入仙股行列。
2021這個年份,說得上是有贊的本命年,先是遭遇快手拋棄,接著國家反壟斷,要求流量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微信與淘寶開始“握手言和”,抖音鏈接變得暢通無阻,有贊原先在封閉平臺的優勢,越來越小。
說到底,有贊的問題,還是因為沒有競爭壁壘——流量永遠來自上游平臺,不僅是快手,微信后來也開了微信小店,功能與有贊并沒太大差別,從巨頭的角度看,有贊的技術門檻并不高,流量也握在自己手上,為什么不親自來做?
有贊與流量平臺之間的博弈劇情不斷上演,有贊也只能不斷尋找新的增長平臺棲身:比如被快手拋棄后,迅速與小紅書合作。
這正是投資者不看好有贊的核心原因之一,有贊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出路。
02
下一步,有贊如何自救?
有贊的困境,它的中國同行微盟和微店都遭遇過,只不過三家公司的選擇與命運各不相同。
微盟是騰訊生態下的服務商,股價比有贊稍好,正在走向更精細化、更垂直領域的模式迭代。而微店,則索性轉型成為棉花娃娃二次元社區,Saas業務不再是微店的核心投入。
歸根到底,目前國內Saas市場發展失速已經是不爭事實,有贊必須要作出有效的手段自救,從2023年財報來看,主要有三方面密鑼緊鼓進行:
1)開源聚焦:緊盯大客戶
有贊的收入模式比較單一,核心業務就是Saas服務,營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訂閱解決方案收入、商家解決方案收入、其他收入。
2023年財報顯示,有贊營收14.4億元,同比下降3.2%,這其中,離不開快手斷鏈、以及疫情后大量中小企業客戶倒閉,無法續簽等影響,其中最能看出問題的,就是原本第一大收入的訂閱解決方案收入,出現了下滑。
針對這種情況,有贊在2023年成立了大客戶部門,一般來說,大客戶由于對軟件系統具備遷移成本高特點,所以一旦使用有贊的服務,續簽率會更高,2023年財報顯示,有贊的中大型商家占比提升至53%。毫無疑問,發力大客戶、做大利潤,是有贊未來發力方向。
2)節流與風控:裁員+多元化平臺
有贊從2022年開始,通過進行大范圍裁員,員工從2021年的4494人,到2022年底的1952人,再到2023年底只有1750人,人數減少非常顯著。
反映到2023年財報,有贊的人效提升到80萬/人,意味著營收在不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裁員對業績優化確實起效果,反過來看,在保持1000多名員工的情況下,有贊的基本日常運營已經足夠支撐對應業績水平。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重復上演被平臺用完即棄的局面,有贊展開了平臺多元化布局的策略,在微信、抖音、小紅書、斗魚同時押注,而快手,雖然此前被無情拋棄,但仍然以另一種形式進行合作。
3)AI:有贊的救命利器
2023年財報發布后,白鴉發出內部信指出,有贊將會發力AI、全面擁抱AGI的同時,幫助商家提升利潤增長。
今年3月,白鴉在一個論壇上說,2024年將把超過80%的精力投入在AI上,有贊50%的研發項目要與AI相關,10%的運營人員在整理訓練語料,同時通過智能化運營將銷售費用率降低10%,能帶來10%的利潤[7]。
白鴉說的發力AI,是圍繞著企業一個痛點進行的。比如,結合有贊的大客戶來說,由于開發的Saas功能越來越多,企業反而在使用過程感到越來越復雜,使用效率不高,白鴉希望用AI智能技術為企業提供更便捷的使用體驗。
去年4月,有贊發布了“加我智能”產品,隨后贏得了第一批用戶。白鴉的思路是,引入AI助手之后,復雜的Saas功能可以按照用戶指令自動化運行,使企業大幅降低學習成本,提升運營效率,讓全渠道、全鏈路的“智能化運營”成為可能。
白鴉還在內部信說,今年重點是要從過去幫助商家轉化銷售,變成幫商家重點做私域復購、提升利潤增長,精細化運營客戶。
不過,目前AI對有贊的效果還沒有數據顯現,但從有贊股價年線走勢上看,自2020年階段創新高后,有贊迎來了連續三年大跌,目前跌得只剩下最高市值(770億)的3%,其慘烈程度,可見一斑,留給有贊自救的時間,不多了。
結語
有贊還能成為中國Shopify嗎?
創辦有贊后,白鴉企圖把公司打造成中國版Shopify,并希望以這一對標獲取資本市場支持,可惜后者并不買賬。
Shopify是國際Saas頭部企業,市值曾破2000億美金,這些年,有贊的發展與Shopify差距越來越大:2023年,Shopify營收70億美金,是有贊的35倍;這個數字,在有贊巔峰時期的2020年,只有17倍;更別提今年有贊的營收增速仍然是負增長??梢哉f,有贊要成為中國Shopify的可能性非常小。
有贊在核心數據上追不上Shopify,背后本質原因,簡單說,就是一個中國電商中心化引起的問題:
首先,中外消費者購物習慣不同,外國消費者崇尚到品牌獨立站消費,國內消費者則習慣到中心化流量電商平臺購物。這種習慣差異,導致Shopify不會存在被大平臺用完即棄的危險,通過獲得各大品牌獨立網站的單子,能夠一步步壯大、逐漸建立起自身數據、技術等競爭壁壘。
而有贊面對更多情況是,商家只想通過有贊進駐大型電商平臺,而非通過有贊來運營自己的獨立消費網站,因此有贊與B端商家粘性不足,續簽率自然也成為問題,隨著大平臺互聯互通,有贊的優勢已經不能與昔日相比。
另一方面,國外網上付費和物流技術相對弱勢、格局分散,這也使Shopify可以從物流和支付方面,從企業獲得增值服務可能,比如,支付和物流為基礎的增值服務收入,就占到了Shopify總營收的70%。
而有贊面臨的,則是國內支付以微信和支付寶雙雄格局、物流被四通一達占山為王的局面,搞增值服務根本無從談起,在疫情后中小企業客戶倒閉的情況下,只能抓住大客戶續費救命。
總之,有贊的當務之急,顯然不是對標Shopify,而是想方設法更好生存才對。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