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密算等16家機構聯合發布《密態計算白皮書》 回應五大認知誤區觀點

密態計算正幫助數據流通從“主體信任”轉向“技術信任”。
數據要素建設提速的背景下,密態計算在多個行業實現突破性應用,從技術驗證階段邁向規模化商業落地,然而產業界仍存在一些誤解。9月12日,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螞蟻密算、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16家國內頂級產學研機構聯合發布《密態計算技術白皮書》,披露密態計算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規模化應用、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回應業界的五大關鍵認知誤區。
當下,數據可信流通正從頂層設計加速邁向產業落地,創新技術也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然而,對新技術的認知誤區仍普遍存在,成為推廣與落地的“隱形門檻”。今年初,國家數據局發布首批數據領域常用名詞解釋,對新技術概念進行了普及和推廣。根據該解釋,“密態計算是指通過綜合利用密碼學、可信硬件和系統安全相關技術,實現計算過程數據可用不可見,計算結果能夠保持密態化,以支持構建復雜組合計算,實現計算全鏈路保障,防止數據泄漏和濫用”。
為了推動密態計算在產業界的應用,螞蟻密算、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及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深圳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等16家產學研界機構,聯合發布《密態計算技術白皮書》。螞蟻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安全官、螞蟻密算董事長韋韜表示,密態計算已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技術”,而是具備大規模商業化部署能力的新一代數據安全基礎設施,有望成為推動數據要素安全流通的關鍵力量。
成本高企,是圍繞密態計算的最大誤區之一。《白皮書》指出,傳統觀念認為密態計算成本高昂、時間開銷大,但其實際性能已逼近明文計算。目前,密態通用計算成本已降至明文分布式計算成本的1.5倍以下,而密態大模型推理成本更降至傳統明文推理的1.2 倍以內,在金融、醫療等領域已低于數據流通業務價值的5%,數據要素規模化流通利用已無阻礙。
成本的大幅優化得益于技術架構與基礎設施的雙重創新。《白皮書》提到,通過引入硬件可信根、優化密碼協議,密態計算變革了網絡交互和計算模式,使計算成本顯著降低。同時,該技術具備高兼容性,可無縫集成現有主流計算框架,開發者無需改變編程習慣即可快速構建高安全等級應用,極大降低了技術門檻和遷移成本,中小企業也能“即開即用”地保障數據流通安全。韋韜表示,“密態計算的低成本特征,使得安全不再是阻礙數據流通利用的成本負擔,而是推動數據要素規模化流通的賦能型技術。”
此外,密態計算正幫助數據流通從“主體信任”轉向“技術信任”。傳統信息系統權限以運維人員(管理員)為中心,當數據進入外循環流通,就會出現運維人員與數據提供方不一致的情況。在沒有密態計算的情況下,數據只傳遞給自己相信的人,即“主體信任”機制,導致數據流通范圍受限,逐漸趨于停滯。《白皮書》指出,密態計算體系通過技術手段,限制運維人員和數據研發方的權限,從根本上杜絕數據濫用風險,實現“管理平權”。
密態計算的安全防護范圍有多大?多方安全計算和聯邦學習等傳統隱私保護計算技術因為性能和復雜度等原因,其“數據可用不可見”僅能保護計算環節,難以對計算結果進行保護,這也極大地限制了它們在大數據融合、大模型訓推中的應用范圍。《白皮書》則強調最新的密態計算技術已將保障拓展到全鏈路,從身份認證、訪問控制到密鑰管理等環節均需完成密態可信改造,貫穿數據匯聚、傳輸、存儲、計算和結果返回的全過程。
目前,密態計算已在政務、醫療、農業等多領域規模化落地。杭州密算中心作為全國首個密態計算中心,支持公共數據與產業數據密態融合;“農戶秒貸”項目通過密態計算實現土地、農戶身份、遙感風控等多源敏感數據的安全可信融合,服務超760萬農戶;全國首個“醫保+商保”清分結算中心依托密態可信數據空間,推動醫保數據賦能商保,大幅提升就醫結算效率。
在開源開放上,《白皮書》指出,目前行業頭部機構正攜手制定統一標準,開源核心框架,構建通用安全評估體系。螞蟻密算發起成立隱語開源社區,與美團、vivo、小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機構和高校合作開展社區共建,推動隱私保護計算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加速實現互聯互通。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