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真假謎團:平臺鑒別能力遭質疑,消費者陷入信任危機快訊
在電商領域,得物App以其獨特的“先鑒別,后發貨”模式迅速崛起,成為年輕消費者心中的潮流圣地。然而,近年來,得物卻頻繁陷入“真假羅生門”,其鑒別能力備受質疑,消費者的信任危機日益加劇。
在電商領域,得物App以其獨特的“先鑒別,后發貨”模式迅速崛起,成為年輕消費者心中的潮流圣地。然而,近年來,得物卻頻繁陷入“真假羅生門”,其鑒別能力備受質疑,消費者的信任危機日益加劇。
據讀特新聞報道,近日,有消費者爆料稱,在得物App購買的品牌T恤,收貨時附帶得物出具的“鑒別證書”,證明其為正品。然而,當消費者使用得物的線上鑒別服務進行二次驗證時,卻被判定為“不符合正品特征”。這一戲劇性的反轉,讓消費者不禁發問:“得物的真假,難道真的由得物自己說了算?”
得物官方則對此事回復稱,T恤為正品,“平臺的在線鑒別服務會受圖片的質量、拍攝角度、光線等因素影響,所以鑒別結果會有偏差”,并提出給予“專屬心意補償”。
事實上,這并非個例。據讀特新聞報道,網友@遠山表示,自己通過95分(得物旗下二手電商平臺)下單一件BAPE外套,隨后使用得物、識貨和神鑒局三個平臺進行線上鑒別,全部判定為假,95分則堅稱商品為真。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得物的投訴屢見不鮮,其中“在得物買到疑似假貨”“專柜購買被得物判定為假”等投訴尤為突出。消費者們紛紛表示,得物的鑒別結果不僅令人困惑,更讓他們對平臺的信任大打折扣。
更令人擔憂的是,得物平臺的鑒別師資質也備受質疑。有報道稱,得物的鑒別師主要依賴經驗進行鑒別,而并非具備專業的鑒定能力證書。這意味著,鑒別師的判斷可能受到個人經驗、主觀判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鑒別結果的準確性存在不確定性。此外,得物官方客服也承認,平臺會與資深鑒別師、鑒別達人合作進行線上鑒別,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鑒別結果的不確定性。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消費者發現,得物對外宣稱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可能并非真正的第三方。得物的用戶協議提到,“接入第三方鑒別服務商(睹煜(上海)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為用戶提供商品鑒別服務”。據悉,睹煜信息的法人代表張志鵬,同時是得物APP鑒別業務負責人。
天眼查顯示,睹煜信息由De Jia Wu (HONGKONG) Limited持有全部股權,De Jia Wu (HONGKONG)負責人為BING YANG,與楊冰同名。也就是說,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實際控制人或許就是得物創始人。這意味著,得物平臺在鑒別過程中既扮演了“運動員”的角色,又扮演了“裁判員”的角色。這種“既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的現象,不僅讓消費者難以信服,更讓他們對平臺的公正性產生嚴重質疑。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和投訴,得物官方雖然給出了一些解釋和補償方案,但往往難以讓消費者滿意。消費者們認為,得物平臺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加強鑒別體系的建設和管理,提高鑒別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同時,消費者也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對電商平臺的監管力度,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綜上所述,得物平臺在鑒別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消費者們希望得物能夠正視這些問題并積極改進,以重建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否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物可能會因失去消費者的信任而陷入困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