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想要的,華為給不起快訊
對于上市計劃,榮耀終于不藏著掖著了。
作者 | 柯基
對于上市計劃,榮耀終于不藏著掖著了。
8月5日下午,針對上市相關傳聞,榮耀方面回應稱,榮耀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的發展原則,也會持續多元化股權結構,榮耀計劃在今年四季度啟動相應的股份制改革,并在之后適時啟動IPO流程,榮耀在相應的過程中會批露相關財務數據。
自2020年11月從華為獨立單飛以來,榮耀上市的傳聞不斷,此番直接正面表態,讓市場的關注重點來到了具體估值階段。
從榮耀目前的業務構成與內部結構來看,短期內很難講述一個不再依賴手機業務的故事,畢竟在當初獨立單飛階段,華為就沒有將智能物聯方面的資源轉給榮耀。
01
估值的難度:榮耀只有手機
純粹的手機銷量,是屬于功能機時代的故事,來到智能機時代,是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型。
以華為、小米的發展路徑來看,是在構建一個以手機為核心構建的智能硬件生態體系;以OPPO、vivo的發展路徑來看,還在著力講手機銷量的故事。
圖片來源于小米官網
相比前者,后者的模式明顯后繼乏力,且在有意識地向前者的模式靠攏。以OPPO為例,接連向物聯網、芯片以及XR等領域發力,雖“屢戰屢敗”,但依舊艱難前行。
目前的榮耀,正在兩種模式中進行選擇。
2018年小米上市時,彼時小米也曾面臨這個問題,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的回答是,小米“不是手機公司,也不是硬件公司”,而是靠軟件掙錢的“互聯網公司”。
在對外的公關表達上,與當年的小米一樣,榮耀除了強調手機銷量之外,也在試圖傳達做好非手機業務的信號。
在3月18日榮耀春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榮耀進一步明確了在AI領域的戰略方向,發布了AI使能的全場景戰略并提出了AI四層架構:第一層為用AI使能跨系統、跨設備的融合,讓不同的操作系統用AI來做決策實現手機、平板、PC等設備之間的無縫連接和數據共享;第二層為用AI來重構單終端的操作系統,讓終端越用越懂你、越用越好用;第三層為AI在端側的應用,比如摳圖、拍照渲染、總結文檔等應用級AI;第四層為AI的端云協同,是在保障用戶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AIGC和網絡大模型等網絡側AI在手機上的呈現。
圖片來源于榮耀HONOR官網
“榮耀一定要先把平臺級AI或AI手機最核心的能力構建起來。”榮耀CEO趙明表示,今年將在第三、四層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創新呈現。
但實際情況卻是,榮耀除了手機之外,其他產品難言具備市場競爭力,更談不上與手機形成互動。有經銷商對源sight表示,在榮耀渠道里,除了手機具備競爭力,其他品類市場表現平庸。
以筆記本電腦為例,榮耀尚在其他的類別當中,未能成為市場主流品牌。市場調查機構 Canalys 公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Q1,聯想出貨量為272.8萬臺,以34%的市場占有率拿下第一,緊隨其后的是華為,出貨量為95.6萬臺,市場占有率為12%,同比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作為兄弟單位的華為,經過多年的耕耘,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品牌。
02
榮耀倒是不愁銷量
從榮耀的內部結構來看,不必再為手機銷量發愁。
根據天眼查相關信息顯示,目前榮耀的股東數量為15個,地方國資、代理商、第三方資本等多方力量交織,架構較為多元化。其中,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由多家深圳國資企業及30余家榮耀經銷商共同組成,這其中原本大多是華為的線下渠道商,此舉能夠幫助榮耀在獨立后于短時間內進一步夯實線下渠道。
圖片來源于天眼查官網
2020年11月17日,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聲明稱,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根據該協議,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作為收購方,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
這種結構意味著,榮耀與線下渠道商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再疊加華為的“遺產流”,榮耀通過機海戰術來盡可能地占領華為離場所造成的空白,哪怕所推出的產品幾乎被外界詬病是華為手機的翻版。比如,榮耀數字系列與華為P系列很像,而旗艦機的Magic系列和華為Mate系列則長得相似。
IDC數據顯示,2021年榮耀以1380萬臺的出貨量、11.7%的市場份額重新回到市場前五的位置;2022年的出貨量增長34.4%。
圖片來源于IDC官網
即便遭遇2022年年中的業績大跳水,都能快速翻身。根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22中國智能終端市場半年報告顯示,從6月活躍設備數量占比來看,TOP5的華為、Apple、OPPO、vivo、小米分別為25%、21.7%、19.9%、14.6%、10.3%,總體占比超過九成。
來到了2023年之后,榮耀的銷量便迅速得到提振,根據IDC數據顯示,榮耀四季度和2023年出貨量排名國內安卓市場第一。
圖片來源于IDC官網
不過如此強勢表現,卻未能換來渠道商的信心。有渠道商對外爆料,榮耀曾在去年8月間推動過一輪渠道商持股,股票來源為大股東所持股份。但渠道商認購意愿不足,僅認購部分股份。
03
除了手機,華為什么都不給
擁有基礎銷量為基本盤,意味著榮耀可以有著優渥的外部環境去進行物聯網等創新領域的探索。
不過,物聯生態圈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以華為與小米的發展路徑來看,在沒有原始投入與積累的情況下,是需要數年的培育才能成型。
HarmonyOS宣傳圖
榮耀雖然混跡手機圈十余年,但一直鮮有物聯網領域的重點投入。
榮耀雖然是華為手機2013年開始運作的子品牌,初期效仿小米的互聯網手機打法,但未能效仿小米,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智能硬件生態體系。
雖然華為在“分家”早期是傾盡所有去支持榮耀,但相關的硬件“生態圈”是實在給不起,這里終究是擁有進軍新能源汽車的可能性。在當時的時間節點,新能源汽車已經初具規模,特斯拉已經為整個行業打了樣板,“蔚小理”等國產造車新勢力也在躍躍欲試。
如今,榮耀只能憑借自身的能力去挖掘與深耕市場。效仿小米利用投融資杠桿去布局,臨時拼湊出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也并非易事。
首先,是具備投資價值的標的項目在市場上是越來越少,幾乎已經被友商瓜分殆盡。
其次,友商已經建立起完整的護城河,早在2020年,小米的米鏈就已成規模。根據相關財報信息顯示,在2020年全年,小米來源于智能手機的收入占總收入61.9%,l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占比已經上升至27.4%。
小米米粉節官方宣傳圖
最后,友商們不斷地投入,無形拉長了智能物聯的戰線和培育周期。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熟,以手機公司發起的智能物聯系統,已經從智能家居家電延伸至汽車,后來者若想直接切入,勢必要付出巨額的資金與時間成本。
從2021年3月至今,雷軍已通過小米集團的投資主體投資了104家“造車”企業,參投金額高達427.62億元。其中,上游企業占比高達93%,共98家,中游6家,下游2家。
隨著小米SU7上市引發的爆炸流量,這條在汽車上的米鏈被直接激活。信達證券研報指出,小米汽車自帶流量,自官宣造車以來已有20余家上市公司表示與小米汽車業務開展合作。憑借小米自身在智能化、生態協同、粉絲效應與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小米汽車交付有望逐漸放量,相關零部件供應商有望充分受益,小米汽車產業鏈投資機遇值得重視。
小米車機智能設備操控頁
類似的操作手法,華為也是直接復制到了汽車業務上,與小米的區別僅有華為不下場造車,專心扮演“賣鏟人”的角色。
圍繞業務重點,華為已累計發展了超過300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包括智能汽車數字平臺生態圈的100多家生態伙伴、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生態圈的70多家生態伙伴、以及智能座艙平臺的150多家軟硬件合作伙伴。
有分析人士指出,小米、華為等玩家的持續投入,加速國內智能物聯系統的內卷,直接拉升了準入門檻,如果只是手機與智能家居的互聯,在市場上很難得到機構與投資者的青睞。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