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條款惹品牌爭議,京東雙11站在商家對立面?互聯網+
導讀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作者 | 江北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雙11活動第一天,京東就站上了風口浪尖。
與烘焙烤箱品牌海氏的話題接連登上微博熱搜,海氏控訴京東濫用市場競爭地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在海氏的聲明中,京東的行為讓吃瓜群眾大開眼界:
擅自更改品牌價格,品牌不同意就鎖住其后臺權限,品牌遞交律師函之后,拉黑品牌工作人員,直接改成了半價。而據海氏描述,京東擅自改價造成的損失,全部由品牌承擔。
誰也沒想到15歲的雙11,不僅沒有想象中的垂垂老矣和沉悶,居然還是一塊上好的“瓜田”。
事件發生的背景很簡單。
剛剛換帥的京東,本來是想在這次雙11大干一場的。不僅將活動主題定為“真便宜”,再度加碼百億補貼,而且還采取“現貨”模式,讓參加雙11的品牌商家貨品提前送到京東物流的倉庫,由它統一配送。
聽起來,似乎非常不錯,京東來勢洶洶倒是啥都準備好了,一副要“包辦婚姻”的樣子。但它忽略了一件事:這個鏈條中,東西賣多少錢到底誰說了算?應該由誰來承擔補貼的成本?商家答不答應?
海氏,就是第一個吃了大虧的品牌方。
根據天眼查顯示,海氏成立于2009年,是國內一個中高端烘焙電器品牌,其2013年就入駐京東,十年長跑,雙方可以說是“老熟人”了。
根據京東、天貓、淘寶、蘇寧易購、國美在線五大平臺數據統計,2021年臺式電烤箱TOP 10品牌中,海氏位居第三,對外宣傳口徑是一年賣出200萬烤箱,不少產品多年霸占類目TOP1。按理來說,如果不是“委屈”極了,海氏絕對不敢輕易得罪京東這樣一個超級電商巨頭。
如今矛盾愈演愈烈,甚至要鬧上法庭,那就說明這里面一定有什么觸及了海氏的底線。
根據海氏的披露,10月22日也就是雙11開啟的前一天,京東臨時將海氏一款烤箱的預售價格從669元的大促優惠價改成639元,違背了之前與海氏的價格約定。甚至有截圖可以看到,海氏工作人員聯系京東工作人員葉某,詢問如何恢復大促優惠價,葉某先是表示預售價格無法更改,之后直接表示即便改價,海氏損失也不大。
潛臺詞很簡單:海氏,事已至此,你不要太認真,請適可而止。
雙11這樣的大促活動,很多品牌方都是提前半年就規劃的,不僅涉及到定價權、口碑、供應商等多重因素,而且從品牌自身來講,這都是一種極不尊重的行為,海氏工作人員當然不干,表示要通過官方渠道向京東發送律師函,而京東方面的葉某卻說“我不是你對接人”,并將海氏工作人員拉黑。
或許,海氏感覺到了自己被“霸凌”,于是繼續聯系京東采銷工作人員褚某鋒表達抗議,未曾想褚某鋒的態度也十分惡劣,甚至要將海氏的產品全部亂價,海氏拒絕后,在京東后臺申請應結算貨款,也被直接駁回。
多方溝通未果,海氏向京東發送了律師函,京東立刻關閉了海氏在京東的后臺操作權限,并將海氏烤箱惡意改成了半價銷售。
換做別的品牌,這種“不聽話被打了屁股”的遭遇,咬咬牙也就忍了,畢竟以后還要混飯吃,或許還會主動發聲低頭認個錯,只求往后平臺方能懸崖勒馬,手下留情。
但或許京東也沒料到,海氏敢這么剛。
事情發酵到10月24日,海氏竟然實名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舉報京東,指出京東涉嫌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橫向價格壟斷,破壞市場競爭秩序,要求京東賠償此事給海氏造成的一切經濟損失。
“吃瓜”吃到這里,已經不僅是海氏烤箱的事了。
瓜民關注的是,海氏到底有沒有自己產品的定價權?商家與平臺之間的安全距離在哪里?平臺的“包辦婚姻”就一定是好的嗎?
其實,京東雙11想獲得好成績無可厚非,平臺、商家、用戶都能得益的事,沒有人不支持,但是流傳出來的截圖卻讓人大失所望,且不說葉某“9塊影響很大?1萬臺也才9萬?”那句話是否過于傲慢,至少平臺在活動期間對商家權益的忽視是暴露無疑了。
或許相比烤箱9塊錢的差價,更令海氏寒心的是京東工作人員的態度,因此才會感慨“京東自營已變味”。
毫無疑問,海氏事件給今年雙11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按理說,雙11是一場全民購物狂歡,平臺、商家、用戶最終將會獲得三贏,拉動GDP、增加就業、促進消費……雙11的特殊作用,是絕對無法抹除的。
但為什么出這檔子事呢?
很大一部分誘因,是因為這幾年電商太難了。
告別高增長時代,“全網最低價”已經占領消費心智,電商平臺想要和直播間爭流量,滿足消費者價格需求,本身就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要想維持動輒幾十上百億的補貼,更是一次考驗“騰挪”智慧的大難題。
這個時候,壓力就不可避免的蔓延到了商家端。
如何讓品牌方“分擔”補貼,就是一件極為高端的藝術,算盤一定要打得極為精細才行。
京東顯然是懂這個藝術的。
只不過它還是算漏了一環,它忽視了“定價權”對品牌方的重要性,忽視了業務員長期以來養成的傲慢心態,更沒想到品牌方偏偏還是個硬茬,為了9塊錢一臺的差價就鬧得全網皆知。
在京東眼里,品牌方參與了自己的活動,就該按照自己的規矩來,除了配合還是配合,就算出了一些小差錯也無關緊要,只要最后幫商家把貨賣出去,雙方就皆大歡喜。
在海氏眼里,自己作為一個中高端品牌,不是做今年一棍子生意,定價權和品牌形象很重要,全平臺統一價格是對所有信任自己的消費者一視同仁,不惜踢上鐵板也要保證公平,覺得平臺單方面決定的補貼不是補貼,而是砸場子。
看到沒有,這一場的風波的背后,與品牌方是否與第三方有保價協議,品牌方虧了多少錢,最終是誰在承擔補貼等等,都沒有任何關系。
無獨有偶,這并非京東首次陷入霸王條款壟斷風波。
早在2020年,京東與神舟事件當中,神舟就回應表示因未和京東在雙11簽訂二選一,京東就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對神舟產品進行補貼促銷,事后卻逼迫神舟繳納1559萬元返利,并采取了五大“酷刑”,這其中就包括不結算貨款。
更早時候,2015年5月,一條《京東拖欠我公司4200余萬貨款4個月,把我公司全員折磨的如熱鍋上的螞蟻,生不如死!》的長微博在網絡瘋傳,就曾將京東的“霸道”推到聚光燈下。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能看到京東商家時不時對京東發出控訴。
但是,這一次或許情況有所不同。
天貓、拼多多、抖音、快手、小紅書都在過雙11,大家也都面臨一樣的電商環境,日子也都不太好過,但為什么率先出輿論的是京東?
或許,這與京東本身面臨的問題有關,因為“京東已經不是原來的京東了”。
前面兩次糾紛,發生的背景是電商黃金發展階段,京東在3C品類的話語權牢不可破,加之京東自營的物流基礎,京東一直站穩了行業第二的位置。
而現在,時代變了。
拼多多崛起,抖音、快手、阿里在直播電商領域一路高歌,唯有京東還是一如當年的模樣,打法單一,近一兩年更是面臨空前的增長壓力。財報數據顯示,京東2022年三季度至2023年二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為11.4%、7.1%、1.4%和7.6%,平均增幅僅為6.9%。而作為對比,拼多多平均營收增速為59%,而且很平穩,沒有一個季度低于45%。
京東行業第二的位置,已經不保。
去年年底劉強東回歸,強調京東要重拾低價策略,并且在今年3月上線百億補貼頻道,又陸續成立四大事業部,取消七大區域公司,打出自營和POP平權等一系列組合拳,甚至還在618前夕撤換原CEO徐雷。
這一切,都是為了通過換帥來切換打法,換一種經營風格,使京東能重回增長軌道。
不過,這些戰略的實際效果卻有限。
從今年上半年情況來看,京東實現營收5308.87 億元,營收增速為4.66%,較去年同期下降6.34 個百分點,作為參考,同期拼多多及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分別為62.79%及8%。
京東的頹勢,反應在了股價上。截止雙11前夕,京東股價年內累計跌幅超過55%,另外據金融界報道,京東三季度業績會議紀要流出,本輪下跌或與京東三季度預期不佳,核心業務或出現負增長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知道今年京東雙11要改變一下策略,所有人都在盯著這關鍵一役。但沒想到,最后傳遞出來的卻是如此強勢和酷烈,牽動如此大的輿論后果。
站在行業良性發展角度,無論是618還是雙11,電商平臺終究需要商家來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支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才是長久經營之道,也是電商平臺和商戶關系應有的發展方向。
京東的低價戰略沒什么不對,但枉顧商家利益必然迎來反噬。
今年以來,京東宣稱低價和品質服務“兩手抓”,一邊加補貼,一邊取消雙11長期預售模式賣現貨。但這考驗的,恰恰是一個平臺最基礎的運營能力和服務能力,在這么一個節骨眼上,京東給商家“提了個醒”,商家給京東“上了一課”。
大家看到眼里,記在心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