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把共享雨傘7天全軍覆沒!共享經濟從未如此像慈善金融
這家公司的雨傘返還率高可歸結為“當利益大于成本的時候,人就有動力去做”。但是日本人并沒有把共享雨傘當成商業來展開,如果他們知道中國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不返還就不退押金的模式來作…
全國暴雨季如期而至,街上的共享單車全都慘兮兮地淋在雨里,騎行人次明顯減少。但這讓人想起另外一個剛剛興起不久的項目——共享雨傘。風口等了這么久,終于輪到它上場了。
共享雨傘分布在火車站 、地鐵站、商場等公共區域。
與共享單車一樣,用戶需要用傘身、或者終端機器上的二維碼,根據頁面提示獲得密碼,進行押金充值后借傘。
使用完畢,合上傘或者將傘放回終端機器代表還傘成功。
丟失現象一如既往,又一面國民照妖鏡
文章開始,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雨傘幸存幾何?
報道一:《百把共享雨傘一把沒剩,企業回應:還會放第二批》
▼
6月初,OTO共享雨傘在上海投放首批 100 把共享雨傘,免押金、免付費、不設密碼鎖,市民可以直接用傘。
然后……投放當天,幾處投放點卻一把雨傘也沒再見到。
該企業負責人劉開儉表示:雨傘“消失”,并不一定說明是借用者沒有歸還,“很有可能是新事物的出現引起了市民的好奇,被市民帶回家研究了”。只是因為沒有GPS定位,公司不知道在哪兒罷了。
他還稱,一直在計劃進行第二批共享雨傘的投放,投放的形式會和第一次一樣。
報道二:《僅僅一個星期,東莞3萬把共享雨傘全軍覆沒》
▼
6月15號,3萬把彩虹一樣的"e傘"驚現東莞街頭,它們主要投放在東莞城區,例如世博路口、盈峰路口、鴻福路口、會展路口等。
這些雨傘的結局和OTO如出一轍。
城管強勢出手
相關規定禁止在道路兩側護欄等處
架設有礙市容的物品
一周后
▼
網友曬出的雨傘損壞圖
想想這還是市場推廣有限的情況下,大面積鋪開后的情景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非剛需、頻次低”成詬病
多數人聽到共享雨傘的第一疑問是:使用頻次如何?畢竟雨傘不像單車隨時隨處可騎,它的消費頻次和天氣天然掛鉤。
在北方地區,整體降雨較少,而北京又往往是新興創業公司不可或缺的主力市場;
在長江以南的地區,雖然降雨有所保證,但當地居民本身已經養成了隨身攜帶雨具的習慣。
總的來說,下雨天數是有限的,忘記帶傘的時間更是有限的。這就有點尷尬了……
根據全網信息統計,目前整個共享雨傘市場的創業項目有10余家,這10家共享雨傘平臺的總部都在相對多雨水天氣的南方城市。其中,深圳3家,上海3家,武漢1家,長沙1家,寧波1家,香港1家。相比滿大街的共享單車,這也從側面說明,雨傘并不是剛需、高頻的產品。
而如果不是高頻行業,那么每單的單價必須要足夠高。
從目前還看,
“魔力傘”15天內免費,超時后2元/天;
“春筍”24小時內免費,超時后1元/天;
“共享e傘”租金是0.5元/半小時;
“JJ傘”12小時內免費,超時后1元/12小時。
加上共享雨傘依靠天氣來賺錢,很可能它不是一個特別能做大的市場和行業。
共享雨傘靠什么賺錢?
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共享雨傘又將如何盈利?因為整個共享雨傘行業還未完全鋪開,用戶和市場規模普遍未知,想要量化費用尚需時間。這里主要講兩點:廣告和押金。
廣告是公認的盈利點。
“OTO共享雨傘”創始人劉開儉曾在接受邦哥采訪時表示,盈利模式主要考慮傘面廣告、城市公益廣告。
“春筍”創始人李永秋也稱,可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
“魔力傘”的相關管理人員提到:如果發現有用戶在取傘之后7天都未及時歸還則視作雨傘丟失,屆時將會把押金扣除。據了解,現在市面上一把雨傘的最低售價也在30-40元之間,而一把共享雨傘的成本價大約在20元左右,市民只需充值30元即可使用雨傘。一旦市民順走雨傘放棄原先的賬號,也算是促進雨傘內銷了,平臺方的損失并不存在。
這對于“共享e傘”似乎有點不值了,其創始人趙書平曾公開表示,一把傘的造價開發和運營成本達到了90元。
至于為什么這么貴,他說:“傘的質量很好,有四種功能,不打開來時,老人可以拿它做拐杖,打開的傘可以做雨傘,也可以遮擋紫外線,另外還有一個喜袋,類似漂流瓶的社交功能。下一代還可能增加播放MP4功能?!?/p>
意外地,他十分樂意雨傘被“獨吞”,這款傘是自帶密碼的,知道密碼的話,家人之間也是可以共享。在他看來,如果傘被放到一個很難被人發現的地方,還不如市民“獨吞”使用,這樣能使傘更有價值。
押金是評論點和爭議點。
共享單車的押金因為受媒體和廣大用戶質疑,逼得企業發公開聲明強調錢由第三方金融機構監管。但押金還是被外界萬口一辭地看作是“這些共享經濟企業看中的盈利點之一”。
知名IT評論人磐石之心認為,“押金帶來的巨大資金沉淀,讓他們不擔心物品損毀、不還等問題。把這些長期沉淀的押金用作理財,即可獲得盈利。至于共享物品使用的收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strong>
目前,共享雨傘目前在使用時普通需繳納幾十元的押金。其中,“魔力傘”押金為30元,“春筍”59元,“共享e傘”19元,“JJ傘”30元。
不盈利怎么辦?
摩拜單車胡瑋煒一句“失敗就當做公益了”在業界廣為流傳。有媒體報道稱,幾天前的“共享單車第一倒”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搭進去300多萬,對此,他并不打算找回來,砸進去也全當做公益了。
有勇氣踏進共享雨傘行業的也都有顆公益心。
“魔力傘”沈巍巍承認,他的公司可能很難實現盈利,但他有信心讓其他人看到,共享雨傘服務能給公眾和環境帶來幫助。
“OTO共享雨傘”劉開儉稱,OTO的出發點是“半公益半商業”的創業項目,項目從最創立的第一天,就決定對城市的環衛工人、交通警察、地鐵公交,城管人員進行免費開放。
"橙傘"更是直接給自己打上了“公益”的標簽。
不可預知的未來
非剛需、低頻、門檻低、易丟失、易破損,怎么看,共享雨傘都不算是一個有價值的“風口”。大量雨傘進入市場后,占用公共空間導致的管理問題也將會很嚴重。
有分析人士甚至直言,所謂的共享雨傘其實根本就是假市場,是創業者在玩火,資本在作秀。
相比共享充電寶“30天融資超9億元”的火爆,共享雨傘顯然不怎么受待見。在目前10余家共享雨傘創業項目中,其中只有4家獲得了融資,且都是天使輪,可以查詢到的投資機構只有三家,分別是昂若資本、四野創投會和真功夫孵化器。
圖片來自Techweb
▼
共享雨傘投資人的最終目的,不排除是為了尋求BAT等公司的“接盤”。
在日本大阪,一家名為dydo的公司開展的共享租賃雨傘服務的返還率卻達到了70%,他們是怎么做到這樣的奇跡的呢?他們把遺忘在地鐵里長期無人認領的雨傘放在自動販賣機的側面的專用盒子里,供附近居民無償使用。
和dydo公司展開合作的4家軌道交通公司,每年會搜集到顧客遺忘的雨傘20多萬把,能被主人領回的只有2成。
如果將雨傘占為已有,雨傘上有巨大的公司品牌標記不僅自己看著不好意思,而且還會迎來別人異樣的眼光,這對日本人來說最為致命。
這家公司的雨傘返還率高可歸結為“當利益大于成本的時候,人就有動力去做”。但是日本人并沒有把共享雨傘當成商業來展開,如果他們知道中國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不返還就不退押金的模式來作實質銷售,不知他們會作何感想?
來源: 創業邦雜志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