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已布局區塊鏈食品供應鏈技術領域,初創公司還有機會嗎?區塊鏈
雖然大公司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初創企業依然可以靠個性化方案贏得客戶。
根據CCN消息,近日,英國食品標準局成功完成了一項使用區塊鏈技術追蹤屠宰場肉類的測試。英國食品標準局信息管理部門主管Sian Thomas說, 區塊鏈技術降低了食品檢查的成本。
在此次測試之后,英國食品標準局將繼續進行食品供應鏈的測試。此后,區塊鏈可被當做確保英國食品行業合規性的正式工具。
這是英國監管機構第一次使用區塊鏈來監控食品供應鏈,但是其他機構或公司已經進行了相應的運用。
據了解,目前全球有十大食品供應商與IBM達成合作,更快速地追溯食品原料、成分。這十家公司包括沃爾瑪、雀巢、聯合利華、麥考密克、泰森、克羅格、麥克萊恩、德里斯科爾、多爾和金州食品。
沃爾瑪(重慶店)曾被曝過“綠色豬肉事件”,銷售了近6萬公斤假豬肉,引來民眾的強烈不滿。沃爾瑪在2016年開始與IBM合作,將豬肉“栓”在了區塊鏈上。
通過與IBM的合作,沃爾瑪等其他公司將連接于物聯網的標簽貼到貨物上,每批貨物都分配一個唯一的標識號碼。通過這些標識碼可以記錄產品的來源、加工信息、存儲溫度保質期及其他信息,并且將這些信息記錄在鏈上。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透明度;另外,也可以使公司快速查詢到有問題的環節,及時解決和召回產品。
沃爾瑪食品安全副總裁Frank Yiannas指出,通過區塊鏈技術,食品公司可以在三秒鐘內將產品的源頭信息提取出來,而以前這一過程需要將近一周的時間。
其實沃爾瑪的食品安全事件在中國并非孤例。早年間,中國曾出現過蘇丹紅鴨蛋、皮革奶、瘦肉精、硫磺熏制“毒生姜”等,甚至經銷商還將其運送至國外。
再舉個例子,澳大利亞是中國主要的食品出口國。近年來,造假者常將“流行”的出口產品,如啤酒、蜂蜜、堅果等造假,然后出口。
2017年,澳大利亞郵政宣布與阿里巴巴建立合作關系,聯合開發區塊鏈平臺,以提高食品的可追溯性,遏制在中國銷售的假冒食品的增長。
雖然大公司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還是有不少專門為食品行業提供區塊鏈技術的初創公司出現,這些初創企業通過向客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產品試圖在行業內立足。
Provenance是一家為食品企業提供產品追溯軟件的公司。Provenance正在測試一項新技術,研究如何將魚以及其他動物的DNA記錄在區塊鏈上,以便從“鉤到叉”跟蹤魚類。客戶可通過手機和應用訪問這些信息。目前,Provenance已服務200家客戶。
而巴西的Bart.Digital、美國的Bext360等一些初創公司則專注支持小農戶的產品追溯問題。
中國也有這樣的食品追溯初創企業,食物優于2017年完成了A輪千萬級人民幣融資。其區塊鏈業務xcener blockchain還在記錄過程中使用了智能合約。例如生產方面,硬件設備一旦發現農田中缺水,就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開啟噴灌開關;貿易方面,確認貨物發貨,資金即時到賬;流程監控方面,如在流通環節產生意外,交易及時終止。各環節智能合約的應用旨在為農場及品牌商節約管理成本。
目前,食物優已經與十幾家銀行建立了合作的關系,包括匯豐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四川天府銀行等國內銀行以及部分海外的銀行。
然而,這些創業公司面臨著諸如IBM大公司的競爭壓力。大公司龐大的客戶資源讓初創企業生存較為艱難。但是,如果這些初創企業為客戶呈現出個性化方案,更有針對性地解決某一問題的話,也許也會有可觀的市場規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