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用力過猛”?快訊
如果說理想i8是理想的,理想i8所處的30-40萬元的純電SUV市場,理想的。
近日,關乎理想“純電轉型”成敗的新車型——理想i8正式發布了,但卻似乎有點出師不利,尚未真正上陣,便已陷入輿論漩渦。
發布前夕,理想和樂道雙方的高管在微博上率先“交鋒”,理想汽車副總裁劉杰稱有黑水軍惡意抹黑理想i8,矛頭暗暗指向樂道。不過,事件很快迎來“反轉”,網友查明原來是一位理想L9車主發布差評,隨后向樂道總裁公開致歉。
在理想i8發布會當天,理想播放了中國汽研主導的“重卡對撞測試”視頻。視頻中,理想i8和重卡正面對撞,理想i8受損程度有限,但重卡的駕駛室和后貨箱卻出現明顯的分割。網友認出該卡車為東風柳汽旗下的乘龍卡車,乘龍卡車隨即在評論區回應“被擺了一道”。
種種爭議之下,理想i8的口碑也受到一定影響。據悉,理想i8共發布了Pro、Max、Ultra三個配置版本,售價為32.18-36.98萬元,但不少消費者卻認為其售價跟配置并不匹配。
資本市場更是用腳投票,理想i8發布會后次日,理想汽車美股收盤跌幅6.2%,港股收盤跌幅更是達到了12.84%,截至8月4日撰稿日,其在港股市場市值蒸發約300億港元。
理想急于再次證明其“純電路線”的可行性,但耗資20億重塑的理想i8,到底能否撐起理想的“純電夢”?
沉寂一年,再戰“純電”
理想i8引發的輿論風波仍在持續發酵,這一狀況,難免會讓大眾回憶起一年前理想 MEGA遭全網群嘲的艱難時刻。
作為理想旗下首款純電車型,理想MEGA上市前關注度極高,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款備受期待的車型,卻被網友一邊倒吐槽造型像“棺材”“靈車”,市場銷量也慘遭滑鐵盧,上市首月僅售出1145臺,與原本設定的7-8萬輛的年銷售目標形成巨大差異。
理想MEGA的表現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理想對純電市場的熾熱野心。隨后,李想緊急踩下剎車,將原定2024年上市的i8推遲一年發布。
曾經每日更新社交媒體的李想,也開始淡出大眾視線。不過,在理想i8發布前夕,李想卻再次活躍起來,不僅cue了小米雷軍,表示要致敬小米YU7;還在發布會上自嘲“第一眼看到i8設計圖覺得有點丑,后來越看越順眼”,似乎在為理想i8的造型先打“預防針”。
一邊向競爭對手“示好”,一邊以自嘲姿態提前化解潛在爭議,李想重新回到幕前,卻把姿態放得更低,也反映出理想i8這一仗的確是不容有失。

對內,理想i8承載著理想探索純電路線的使命,特別是在理想MEGA失利后,公司急需一款爆品重新提振士氣,同時向外界展示理想轉型純電路線的可行性。
對外,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漸白熱化,理想已日漸喪失增程路線的先發優勢,“家庭用車”的市場心智也不斷被瓜分。
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勢力銷量榜單中,理想的“銷冠”寶座已被擁有“半價理想”之稱的零跑逆襲拿下,盡管理想仍以20.39萬銷量暫居第二,但也急需一款具備市場說服力的純電產品,以穩住其在新勢力頭部陣營的地位。

為了打贏這場關乎品牌未來走向的“翻身仗”,理想i8的登場較原計劃“遲到”了近一年。在此期間,理想對產品矩陣進行了系統性調整:
其將MEGA獨立出來,定位為不追求規模的品牌符號;純電產品則自成一條產品線,以“i系列”來命名,并與原本的“L系列”增程式車型形成區隔,構建起增程、純電、MEGA “三線并行”的產品布局,實現了足夠清晰的差異化定位。
其次,要將MEGA與“i系列”區隔開來,兩者在視覺上也要有更大的差異,據多家媒體報道,理想i8設計改動所產生的投入約為20億元。
目前來看,理想i8保留MEGA身上的部分特性,比如“高鐵車頭”的設計,雖然造型備受爭議,卻能夠進一步保證車內的空間感。不同之處是其尾部摒棄了MEGA的激進風格,內飾細節也進行了大幅調整,質感較L系列SUV有所提升。
在車內空間體驗上,理想i8將三排六名乘客的乘坐體驗放在第一優先級,為此甚至砍掉了前備箱,將更多空間讓渡給座艙內部;在駕駛體驗上,理想i8重新調整駕駛標定,希望能像寶馬 i7 那樣兼具豪華和運動質感。
用李想的話來說,“理想i8 =越野車+轎車+MPV”,不僅避開了理想MEGA走過的“坑”,還希望盡可能照顧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做到“既要,又要,還要”。

既要又要,兩頭難討好
可惜的是,“什么都想要”的理想i8,卻沒有迎來預期中的“大爆”。截至撰稿日,理想i8仍未公布大定數據,相較于友商的高調宣傳,理想的“沉默”也被視為對“i8失利”的承認。
為了讓理想i8能夠“一炮而紅”,理想打出的“牌”并不只是車身設計和硬件升級,其還拿出了自研輔助駕駛架構MindVLA,讓理想i8成為了第一款搭載VLA的理想車型,能夠根據駕駛員發出的指令實時調節速度,完成靠邊、繼續行駛等動作。
在理想i8上市前夕,理想汽車內部也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4月,理想將“產品開發團隊”與“產品商業團隊”合并為“產品線”部門,進一步推動產品商業化;6月,原“研發與供應群組”和“銷售與服務群組”被并入新成立的“智能汽車群組”,意在打通產業鏈全鏈條,提高流程質量和執行效率。
上市前夕,理想對內更兩度動刀。4月,將“產品開發團隊”與“產品商業團隊”合并為“產品線”部門,進一步推動產品商業化;6月,再將“研發與供應”和“銷售與服務”并入新設的“智能汽車群組”,試圖打通全鏈路。
萬事俱備,但理想i8似乎還是欠了一點“東風”,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競爭對手四面環伺。理想i8所處的30-40萬元的純電SUV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樂道L90、特斯拉Model Y L、小米YU7、問界M8純電版等對手,對理想i8都有一定威脅。
樂道L90稱得上是“價格殺手”,采用電池租用方案的起售價低至?17.98萬元起;問界M8純電版、特斯拉Model Y L則背靠華為、特斯拉品牌,在輔助駕駛技術和智能終端生態上更有優勢;小米YU7的營銷熱度也不容小覷。
相較之下,理想i8看似“面面俱到”,實質卻有點“用力過猛”,一旦與競品直接對比,更容易陷入“長板不突出、短板更明顯”的尷尬境地。
在定價上,理想i8祭出了“油電同價”的噱頭,但卻被用戶質疑“高價低配”。網友指出,“(i8)Pro版連冰箱、彩電、流媒體后視鏡都沒有,智駕是地平線方案,電池是欣旺達,定價跟配置完全不匹配” 。

在智駕系統上,業內擔憂理想i8的英偉達Thor-U芯片算力難以支撐VLA大模型運行;其分別面向駕駛輔助和生活場景推出的雙語音助手,也被用戶質疑“簡單問題復雜化”。
其次,錯失了最佳的時間窗口。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迭代速度不斷加快,宣傳焦點也從最初的續航里程、充電速度、沙發彩電冰箱,逐漸擴展到高階輔助駕駛、車內空間體驗、高壓快充平臺等。
假如理想 i8 按原計劃于去年上市,它幾乎能獨占35-40萬的六座純電SUV市場,但“遲到” 一年后,這一市場競爭已明顯加劇。
“沙發彩電冰箱”的核心策略已被對手頻繁復制,車企對車內空間的探索也有了新突破,比如6/7座可靈活切換,將后備箱挪至“前備箱”等。相較之下,理想i8仍沿用舊有設計思路,更被網友調侃“用2024年的配置打2025年的仗”。

最后,營銷翻車則更是雪上加霜。理想與友商之間的競爭,已經逐漸演變成品牌之間的“公關戰”;其跟乘龍卡車的碰撞測試,更被網友懷疑是一出提前準備好的“雙簧戲”,無論真相如何,對理想的品牌形象都造成了不少損害。

套娃故事,還能說多久?
種種壓力之下,理想i8的銷量也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綜合各家證券機構數據,市場對理想i8的銷量判斷相對保守,預計月銷量穩定在4000-5000輛左右。
盡管這個數字并不算“大爆”,但考慮到激烈的競爭和有限的市場,去年30萬元以上三排座純電SUV僅銷售了2.6萬輛,如果理想i8能取得以上銷量,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

不過,理想i8的表現,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理想i6的銷售預期。有媒體引述理想內部人士稱,理想可能會將上一輪調整后的全年64萬銷量目標下調至58-60萬輛,但內部還沒有完全拍板。
誠然,理想i8在技術、配置、智能化方面都傾注了不少心思,但終究未能實現“掀桌子”式的突破,除了市場競爭加劇、競品快速跟進等外部壓力之外,也折射出理想在純電轉型關鍵期面臨的挑戰。
理想的“套娃策略”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其優勢在于能夠以較低的試錯成本快速擴大市場,在車企已經打造出“爆款單品”的前提下,后續“套娃”的車型都能承接“爆款”的市場熱度與用戶信任,快速覆蓋更多細分市場。
李想也在近日的訪談中談及“套娃”模式,其表示像蘋果等在全球范圍內都堪稱頂尖的產品,都采用套娃式設計,標準化設計能夠達成效率與成本的最佳平衡。

但硬幣也有兩面,隨著市場競爭節奏日漸加快,“套娃策略”的風險也會隨之而攀升:一旦“爆款單品”出現口碑滑坡或市場遇冷,“套娃”車型便會連鎖受累,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連帶效應,反而會讓風險成倍放大。
目前來看,理想的“L系列”仍在市場上穩占主流,但也逐漸觸及天花板。如果以營收和銷量簡單計算,2025年一季度理想的單車均價為27.89萬元,較2024年第一季度的31.84萬元顯著下滑。
一方面,其他競品正在擠壓理想的市場份額,導致其不得不采取降價促銷的策略;另一方面,“套娃策略”的反噬效應逐漸顯現,當低價車型同樣搭載了高端產品的“核心配置”,消費者自然更傾向選擇低價車型。
某種程度來看,理想i8集“越野車+轎車+MPV”于一身的定位,也是理想打破“套娃模式”邊界的一種嘗試。如果說理想i8是理想的“堆料之作”,那么后續的理想i6則更有望從市場反饋中提煉家庭用戶的真實細分需求,沖擊下一個“爆款”。
不過,理想i8的出師不利,還是給理想敲響了警鐘。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車企的試錯機會已經不多了,如果理想不能打破以往的路徑依賴,跳出既有產品“設計執念”,將很難在新舊賽道交替的關鍵窗口中找到突破口。(楷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