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引流與商業變現的博弈:水滴的VIE困局與合規隱患觀點
水滴公司(WDH)作為2021年在紐交所上市的“保險科技第一股”,其核心收入來自保險經紀,而非眾籌。水滴籌雖為流量入口,卻因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的合規風險,成為監管與資本市場的敏感點。
水滴公司(WDH)作為2021年在紐交所上市的“保險科技第一股”,其核心收入來自保險經紀,而非眾籌。水滴籌雖為流量入口,卻因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的合規風險,成為監管與資本市場的敏感點。
“水滴籌”作為大病眾籌平臺深入人心,朋友圈的求助鏈接曾點燃無數善意,同為大病統籌平臺且比“水滴籌”早22個月誕生的“輕松籌”,近期卻被健康集團剝離,后者為沖擊港股IPO掃清障礙的舉動,更凸顯水滴籌在水滴公司體系內繼續存在的敏感性。
“公益+流量”的生意模式
水滴籌自2016年上線,累計吸引4.61億用戶捐贈651億元,幫助約325萬名患者,成為中國大病眾籌標桿。然而,招股書顯示,水滴籌長期虧損,2024年二季度虧損約2294萬元。其“0服務費”模式靠保險經紀業務補貼,主要為水滴保等商業板塊導流。2020年,水滴公司凈收入30.28億元,保險經紀傭金占89.1%,水滴籌僅為品牌信任的“敲門磚”。
這種“公益引流、商業變現”模式爭議不斷。2019年,媒體曝光水滴籌業務員“掃樓籌款”,引發公眾質疑愛心被商業利用。2019年末至2020年初,水滴籌等平臺更因“掃樓”地推、“互助會員”風險以及河南詐捐等事件而多次登上熱搜,引發了公眾對其審核機制和資金管理的廣泛質疑。各大媒體(包括但不限于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都對此類現象進行過批評和報道,促使平臺加強自律和合規建設。盡管水滴籌負面輿情指數在2020-2022年因審核漏洞和中介抽成等問題上升35%,但2024年的爭議焦點已轉向資金到賬時效(平均3.5天)和客服響應(30秒接通率82%),而非早期的公信力危機。2024年上半年,公司負面輿情占比12.7%,較2022年峰值下降36%。水滴公司創始人沈鵬回應稱,水滴籌是商業公司,需確保財務可持續性,但公益與商業的模糊邊界仍讓信任問題揮之不去。
VIE架構與外資準入限制的雙重風險
水滴籌由境內主體北京水滴互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運營,實際受控于注冊在開曼群島的Waterdrop Inc.,通過VIE協議實現控制。這意味著水滴籌的運營、數據和資金流轉與境外母公司緊密關聯,若監管機構質疑VIE結構的合法性,其控制權與運營資質將面臨不確定性。VIE架構在中國法律中處于灰色地帶,雖被阿里巴巴、百度等巨頭采用,但可能隨時被認定協議無效。例如,2021年教育部禁止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使用VIE結構,顯示監管對特定行業VIE的收緊。
根據《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2年版),互聯網信息服務(增值電信業務)屬于限制性領域,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需通過VIE架構間接控制。水滴籌作為互聯網服務平臺,涉及信息發布和資金代管,需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ICP/EDI許可證),因此受外資準入限制約束。若監管認定水滴籌的“個人求助”涉及金融或慈善屬性,可能觸發《慈善法》或金融監管要求,VIE架構的合規風險將顯著增加。此外,水滴籌的流量池涉及4.61億用戶數據,需遵守《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跨境數據傳輸可能引發安全審查。
水滴公司2021年關停“水滴互助”,因其互助保險性質觸及金融監管紅線。水滴籌雖定位為“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不涉及《慈善法》規定的“公開募捐”,但其資金流動和公眾信任使其易被關注是否存在非法集資或洗錢風險。民政部近年要求平臺加強信息核實和資金公示,監管壓力加劇。若“個人求助”被重新定義為準金融或慈善活動,水滴籌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VIE架構的合規性將受到更大挑戰。
剝離與保留的抉擇
輕松健康集團2024年6月剝離“輕松籌”和朵爾醫院,以“AI+健康服務”為核心沖擊港股IPO。
2022年三季度,輕松籌將AI風控、用戶畫像等核心技術團隊從開曼母公司架構剝離,轉入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100%內資)。轉移后,該實體取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2023年)。同年底,輕松籌將用戶身份信息、醫療數據、捐贈記錄等約4.3億條用戶數據從阿里云國際版(新加坡節點)遷移至華為云北京數據中心。此舉降低數據跨境傳輸風險,增強合規性,為剝離和上市鋪平道路。
這一舉動反映了監管對互聯網平臺數據本地化的嚴格要求,可能對水滴籌形成壓力。
與輕松健康集團不同,水滴公司選擇保留水滴籌,凸顯對流量入口的依賴。2022年《中國消費者報》報道一患者因水滴籌審核漏洞致籌款被挪用,引發熱議,該事件是水滴籌從“粗放運營”轉向“強監管”模式的關鍵案例,反映了行業合規化進程的必然性。
2021年紐交所上市后,水滴公司股價從12美元跌至2025年6月18日的1.3美元,跌幅近90%。VIE架構下,水滴籌的運營數據需向境外母公司披露,可能觸發《數據安全法》跨境數據審查,加劇合規壓力。
水滴籌公益導流-保險變現邏輯圖
水滴公司計劃最快兩年內在港股二次上市,新增醫藥創新、財富規劃及AI業務,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然而,VIE架構的不確定性與水滴籌的爭議,可能成為港交所審核的焦點。港交所要求二次上市企業有良好合規記錄,水滴籌的公益商業化模式和外資準入限制或增加上市復雜性。
盡管2024年水滴籌輿情有所改善,保留其或許仍有戰略價值,但在外資準入、數據安全與監管高壓下,水滴公司終將面臨艱難抉擇。港股市場與內地監管的結構性差異,或許將決定水滴籌的下一站歸屬。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