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腰斬、遭剔除MSCI,湯臣倍健深陷至暗時刻互聯網+

湯臣倍健僅將業績下滑歸結于,投資者信心下滑 當一家業績連續下滑、股價低迷的企業推出,湯臣倍健的品牌矩陣。
作為中國最大的保健品上市公司,湯臣倍健(300146.SZ)正經歷上市以來最嚴峻的挑戰。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57.34億元,同比下滑26.33%;歸母凈利潤8.69億元,幾近腰斬,同比大跌54.31%。
繼業績“腰斬”之后,又被全球知名指數公司MSCI從中國指數中剔除。這一調整將迫使大量指數基金和跟蹤MSCI中國指數的投資者拋售其股票,進一步加大股價的下行壓力。截至11月26日收盤,湯臣倍健股價報12.35元/股,年內累計下跌23.31%,市值降至210億元。
被剔除的主要原因包括盈利能力減弱、股價表現不佳及流動性不足等。過去十余年,湯臣倍健從2010年的3.46億元營收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94.0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28.92%。然而,如今的業績表現表明,這一增長神話或將在2024年終結。第三季度,公司歸母凈虧損2241.65萬元,與去年同期3.56億元的凈利潤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令市場信心遭受重創。
面對需求變化和市場競爭,曾經高歌猛進的湯臣倍健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品牌老化與渠道困局
曾經的明星產品如今光環不再。今年前三季度,主品牌“湯臣倍健”收入31.94億元,同比下滑29.20%,占總營收比重卻依然超過六成。它不再是過去那個年均增長率超12%的“扛把子”,反而成為拖累整體業績的沉重包袱。
而另一主力品牌“健力多”更是連續三年收入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下降29.90%。益生菌品牌“lifespace”同樣未能幸免,國內市場同比下滑29.55%,海外市場也同比下降11.66%。湯臣倍健的品牌矩陣,幾乎全線潰敗。
業內人士指出,真正的問題并非市場變化,而是品牌自身老化。歐睿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維生素與膳食補充劑市場零售規模達2253億元,同比增長11.6%。整個行業在增長,唯獨湯臣倍健逆勢而行。顯然,產品創新乏力與品牌活力不足,才是其困境的根源。
渠道曾是湯臣倍健的核心優勢,如今卻成為難以逆轉的短板。線下渠道收入31.09億元,同比下滑29.08%;線上渠道收入25.86億元,同比下降23.36%。在跨境電商、新媒體營銷等新興力量的沖擊下,湯臣倍健的傳統渠道顯得遲鈍而無力。尤其在國際品牌和國內新銳品牌的雙重擠壓下,公司已經喪失了對渠道的掌控力。
2024年的保健品市場正在經歷劇變:國際巨頭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大型藥企和食品企業跨界搶食,海外品牌借助跨境電商侵蝕本土市場。同時,新媒體、新渠道、新技術的應用,讓新品類和新品牌快速崛起,分流了大量消費者。今年1-8月,全國零售藥店維生素與膳食補充劑銷售額同比下滑20%,湯臣倍健自然難以獨善其身。
面對如此殘酷的市場競爭,湯臣倍健僅將業績下滑歸結于“消費環境變化”顯然不夠。更嚴峻的問題在于,如何打破品牌老化與渠道僵化的雙重桎梏?公司亟需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具創新性和差異化的產品,才能重拾市場信心。否則,這個曾經的保健品巨頭或將在激烈的市場洗牌中被邊緣化。
湯臣倍健正在經歷自上市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品牌老化、渠道失靈、競爭加劇,所有問題都指向一個事實:必須變革。但問題在于,變革的時間窗口還能維持多久?留給湯臣倍健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2、重營銷輕研發,“強科技”難持續
號稱要打造“強科技型企業”的湯臣倍健,實際上更像是一家“營銷驅動型”公司。
2020年至2023年,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不過1.37億元、1.5億元、1.58億元和1.79億元,占營收比例逐年下滑,僅為2.24%、2.02%、2.02%和1.91%。在這個以創新為王的時代,如此“吝嗇”的研發投入實在讓人難以相信其“科技企業”的定位。
如果說研發投入顯得寒酸,那么銷售費用的增長就顯得過于“闊綽”。自2014年起,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一路飆升,從3.97億元攀升至2023年的38.5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28.75%。過去兩年,銷售費用率更是一舉突破40%,這意味著每賺取一塊錢,公司就要花掉四毛在銷售推廣上。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3年公司僅廣告費就高達11.13億元,幾乎與過去十年的研發投入總額持平(累計僅為11.63億元)。而2024年前三季度,湯臣倍健銷售費用高達24.27億元,其中僅上半年就投入18.22億元,其中廣告費用達5.22億元,與去年同期的5.28億元幾乎持平。這種投入結構的錯配,讓人不禁質疑:湯臣倍健究竟是在賣科技,還是在賣廣告?
表面看,這樣的營銷策略曾帶來可觀的增長,但如今,后遺癥已顯現。2024年業績腰斬、品牌老化的困境或許正源于產品力的匱乏。過于依賴廣告而非產品創新,導致品牌形象失去新鮮感,而消費者的忠誠度也隨之下滑。更令人諷刺的是,在整個保健品行業積極追求技術創新之際,湯臣倍健卻選擇了用堆砌廣告來掩蓋技術短板。
一家真正的科技型企業,靠的是技術驅動,而非廣告轟炸。湯臣倍健如果繼續在“表面風光”上浪費資源,而不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未來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削弱。與其繼續沉迷于營銷狂歡,不如重新審視自己的定位。畢竟,再華麗的包裝,也掩蓋不了產品力的不足。而眼下,這種“科技偽裝”已難以為繼。
3、股權激勵引發爭議,投資者信心下滑
當一家業績連續下滑、股價低迷的企業推出“送錢式”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時,投資者的憤怒并不難理解。2024年,湯臣倍健授予包括高管在內的36名激勵對象1490萬股限制性股票,價格僅為7.7元/股,大幅低于市場價。這一計劃的業績考核目標更是“寬松”得令人咋舌:2024年至2026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為3.61%、5.6%和4.55%。如此低的門檻,與過往動輒兩位數的增長率相比,幾乎等同于“送錢”。
有中小投資者代表曾發《股東質詢函》,要求公司解釋最低授予價格的合理性,并質疑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確實,過去幾年,湯臣倍健的業績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2018年至2023年,其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39.86%、20.94%、15.83%、21.93%、5.79%和19.66%。與之相比,新激勵計劃的營收目標簡直“不費吹灰之力”。這種低門檻的激勵計劃,不禁讓人懷疑湯臣倍健究竟是在“激勵業績”還是“獎勵管理層”。
更令投資者不滿的是,在湯臣倍健業績表現平平、股價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公司高管的薪酬卻大幅上漲。2023年年報顯示,17名董監高共領取了3561.96萬元稅前報酬,較2022年增長86%,遠超同期業績增幅。副董事長梁水生的薪資從311萬元增至500萬元,總經理林志成的薪酬更是從300萬元飆升至700萬元,而董事湯暉的薪資則從299萬暴增至825.5萬元。相比之下,董事長梁允超的薪資幾乎未變,因為他更依賴于高額分紅,而非薪資。顯然,這一系列高管漲薪舉措與公司“降本增效”的口號背道而馳,令市場頗感不安。
股價表現的持續低迷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從2021年5月的高點34元/股,到如今的12元/股左右,湯臣倍健的市值已蒸發近三分之二。機構投資者顯然也對公司未來不再抱有信心。截至2024年9月30日,湯臣倍健前十大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數量較二季度減少3795萬股,持股比例下降了2.22個百分點。此外,公司還被剔除出MSCI指數,這對其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無疑是又一重擊。
湯臣倍健目前面臨的不僅是行業競爭加劇的外部挑戰,更是內部治理失衡的風險。管理層的激勵計劃如果繼續與公司實際業績脫節,只會進一步損害投資者信心。激勵計劃的初衷本應是推動企業發展,但當激勵淪為利益輸送,企業的長期競爭力無疑將受到嚴重損害。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湯臣倍健想要扭轉局面,必須采取更透明、負責任的管理方式,真正把企業長遠發展放在首位。業績下滑、股價低迷、機構撤離,種種信號已表明市場正在失去耐心。對于湯臣倍健而言,重塑投資者信任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