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違約到清盤呈請,碧桂園在重蹈恒大覆轍嗎?快訊
如今,中國房地產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冰點。
如今,中國房地產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冰點。先是“中國第一房企”恒大被申請清盤,一個月之后,緊隨其后的是碧桂園也面臨同樣的清盤危機。這兩家房地產巨頭的倒下,預示著整個行業已經步入冬天。
2月27日,碧桂園的債權人建滔集團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申請,要求對碧桂園進行清盤。這意味著,碧桂園很可能會步恒大后塵,最終走向破產清算的結局。
什么是清盤?實際上就是公司破產。根據國際破產法,破產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破產重組,公司還有希望重新站起來;另一種是破產清算,意味著公司直接倒閉。目前恒大和碧桂園面臨的,都是最終走向破產清算的清盤。
一旦法院批準清盤,將會委任清盤人來接管公司。清盤人會將公司剩余資產變現,優先清償債務。等債務清償完畢后,公司將會正式解散。這就是恒大和碧桂園目前面臨的困境。
令業內感到意外的是,碧桂園的困境來得如此之快。僅僅在去年10月碧桂園首次違約不到半年的時間,這家曾經盛極一時的房企已經陷入破產的邊緣。究其原因,與恒大極為相似。
數年來,碧桂園在高息融資支持下,瘋狂超前擴張。然而在土地和信貸雙緊政策等多重壓力下,這些高杠桿投資對現金流形成了巨大的沖擊。銀根收緊之后,碧桂園的流動性突然枯竭,無力償還到期債務,于是違約不可避免。
從數據上看,碧桂園的負債情況亦十分嚴峻。其無法在海外市場再融資,境外債務規模超1.1萬億,全部集中在2023-2026年到期。這意味著,碧桂園短期內出現違約風險極大。
在碧桂園公開宣稱“極力反對”清盤申請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債權人為何仍然執意要將公司推向破產清算。畢竟,清盤無疑是損人害己的選擇。
以碧桂園此次面臨清盤的16億債務為例,在其超過1.1萬億的債務總額中僅占1%左右,可以說微乎其微。如果最終清盤,債權人能夠收回的資產預估也就3%左右。那么為何不選擇更有利于自己的重組方案?
答案只有一個,在房地產持續下行的大環境下,債權人已看不到公司成功重組的希望。房企的土地和房產資產正在以 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縮水,一旦錯過在資產進一步貶值前清盤變現的最佳時機,債權人后續恐怕難以討要到任何價值。
放眼市場,下跌仍然深不見底,尤其是碧桂園項目集中的三線城市更是加速下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今年1月份,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4.5%,降幅擴大0.3個百分點。
在這一背景下,債權人試圖盡早通過清盤分一杯羹已是情理之中,畢竟重組成功的可能性實在太渺茫。
恒大被清盤后,碧桂園成下一個目標也就不足為奇。可能碧桂園只是第一個,后續還會有更多陷入困境的房企被債權人牽著鼻子走。今年,“清盤”二字恐怕會頻繁出現在房地產板塊的新聞標題里。
如果真的出現恒大、碧桂園等多家頂尖房企“接連倒下”的局面,對整個行業造成的破壞將是毀滅性的。這也是監管層不愿看到的結果。
近期,在地方政府的呼吁下,監管層已經啟動了一系列政策以穩定市場預期。比如優化預售資金監管,允許通過增持股份等方式引入戰投等社會資本。在土地市場方面,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網簽項目延期或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
此外,多個地方政府還出臺了樓市救市十條等政策,比如落實房企融資支持政策,鼓勵銀行對大型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予以滿足等。比如,碧桂園旗下多個項目已經成功上榜“融資白名單”。這些政策無疑為碧桂園減輕燃眉之急。
但是,能否避免最終被清盤,還是要看自己的實力。碧桂園必須盡快與債權人達成可行的重組方案,這是避免被清盤的必要條件。
如若重組失敗,碧桂園清盤勢在必行。屆時,將對整個房地產市場帶來難以想象的影響。房企被清盤后,大量房產可能會被清盤人低價甩賣,房價將雪上加霜。如果恒大、碧桂園頻頻倒下,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信任危機。
如今,房地產業的寒冬仍然遠未離去。在這個不確定性極大的時代,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行業洗牌的序幕。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