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銀行上半年被罰600萬,不良率持續下降或只是表象快訊
作為國內城商行一哥,北京銀行近幾年的發展略顯疲態。
文:零點財經
作為國內城商行一哥,北京銀行近幾年的發展略顯疲態。
營收增速下滑,業績被趕超,罰單頻頻而至,這一方面折射出北京銀行在發展過程中已遇瓶頸,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該行的內控問題堪憂。
值得一提是,近年來,隨著經營業績的下滑,備受關注的北京銀行開始利用一些小技巧試圖讓數據變得好看,但這些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01
頻繁而至的罰單
前不久,北京銀行濟南分行濱河小微支行因貸款管理不到位,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35萬元。
與此同時,時任濱河小微支行行長姚曉莉,因對該支行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予以警告。
但其實,這已不是北京銀行年內收到的第一筆罰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此次罰單,該行在年內已合計被罰600萬。
其中,僅1月,北京銀行聊城分行、無錫分行、寧波分行就合計被罰165萬元,其違規內容涉及貸款管理不到位、項目貸款“三查”管理不到位、房地產業務管理不審慎等等。
此后,2月,北京銀行本行又因EAST數據問題、存款分戶賬流水數據漏報、總行與分行匯總期末余額數據不一致、對監管通報問題整改不到位等多項問題被罰60萬元
3月29日,北京銀行烏魯木齊光明路支行因貸后管理不到位,信貸資金被挪用被罰60萬元;
5月31日,北京銀行南昌分行因未履行案件信息報送義務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江西監管局處以30萬元罰款。
同時,時任北京銀行南昌分行法律合規部副總經理羅某娟對此負有責任,被處以罰款6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3年6月,北京銀行就曾因小微企業劃型不準確;收費政策執行及整改不到位;房地產類業務違規;地方政府融資管理不審慎等違規行為還被處以4830萬元的高額罰款。
層出不窮的罰單,巨額的罰款,足以表明北京銀行在公司治理層面存在重大缺陷。
2023年,北京銀行雖獲得了獲得了“2023年度ESG理念先行者”獎,但據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數據,在MSCI ESG體系中,北京銀行的評級僅為“BB”。
據MSCI官網介紹,其將企業的ESG評級分為七級三檔。其中,“AAA級、AA級”對應為“領先水平”、“A級、BBB級、BB級”對應為“一般水平”、“落后水平”則是“B級、CCC級”。也就是說,榮獲多項獎項的北京銀行,其ESG評級在同行中,也只能算是“一般水平”。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屢收罰單,說明北京銀行在合規上存在較多隱患,而合規問題堪稱銀行的生命線,也事關該行的ESG發展,由此來看,北京銀行的公司治理能力及合規運營能力均有待提高。
02
“調整優化”的運營數據
成立于1996年的北京銀行,是目前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城商行,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北京銀行資產總規模為3.89萬億元。
該季度,北京銀行營業收入為176.9億元,同比增長7.85%,歸母凈利潤78.64億元,同比增長4.95%。
但其實,拉長時間線來看,近些年,北京銀行的營收增速已長期低于5%。據財報顯示,2020至2023年北京銀行的營收增長分別為1.85%、3.07%、0.00、0.66%,增速滑坡極其明顯。
相比之下,北京銀行的利潤卻一直保持增長。
2020年到2023年,北京銀行歸母凈利潤 214.84 億元、222.26 億元、 247.60 億元和256.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0.20%、3.45% 、11.40%和3.69%,而這要“歸功”于計提減值壓縮。
據財報,2020年至2023年,北京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為248.7億元、236.07億元、209.1億元,184.43億元。
此前,有媒體分析,在不良率未有明顯大幅改善的情況下,北京銀行大幅壓縮計提損失,可能與其壓縮不良暴露有關。
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3年,北京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57%、1.44%、1.43%、1.32%。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明北京銀行真實的資產質量。
據零點財經觀察,在北京銀行不良率下滑的同時,其重組貸款余額卻在快速增長。據財報,2023年,北京銀行重組貸款余額為增長至151.70億元,占到總貸款的0.77%,而在2022年,這一數據為110.68億元,占總貸款的0.63%。
也就是說,一年時間,北京銀行的重組貸款余額增長了40億元。
對此,北京銀行曾在2023年半年報中指出,重組貸款指因借款人財務出現惡化或不能按期還款,對原來的貸款條款進行調整,包括延長貸款期限、借新還舊和轉化。
業內人士亦稱,重組貸款是銀行貸款業務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源于銀行在借款人因財務狀況惡化或無力還款時,對借款合同還款條款的調整。這種調整旨在幫助借款人恢復還款能力,同時確保銀行資產的安全。
但其實,重組貸款規模的增加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首先,重組貸款通常涉及較為復雜的操作,需要銀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管理和跟蹤。
其次,重組貸款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借款人的財務狀況改善情況,如果借款人經營狀況未能得到實質性改善,重組貸款可能會轉變為不良貸款,對銀行資產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但當下,部分銀行正利用重組貸款的屬性,蓄意掩蓋不良。據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浙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就因此而被監管開出罰單。
除重組貸款之外,近幾年,北京銀行的關注類貸款占比也在逐漸上升。
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3年,北京銀行關注類貸款占比1.14%、1.48%、1.61%、1.78%,連續四年上升。
“為了避開計提減值的監管指標,減少利潤壓力,一些銀行會將不良貸款藏于關注類貸款中,因此,關注類貸款實際上也是銀行不良貸款的潛在關注指標。”某銀行人士表示。
不僅如此,據媒體報道,從2021年末到2023年末,北京銀行貸款偏離度上升了約17個百分點至81%左右。
而根據《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規定:第十條 商業銀行應將“本金、利息或收益逾期,操作性或技術性原因導致的短期逾期除外(7天內)”的金融資產至少歸為關注類,而2023年末北京銀行的“逾期1天至90天(含90天)”的金額遠遠低于關注類貸款的金額,貸款偏離度也在100%以下。
因此,即便財報數據不能說明北京銀行有違規或掩蓋不良,但也能看出,相比于曾經,北京銀行把不良貸款的標準放低了,過去很多應該被列入不良的逾期貸款,被放到了關注類資產。
由此可見,這些年北京銀行確實對數據進行了調整,只是,這并非一劑良藥。持續下滑的營業收入,不斷暴露的內控風險,如若不從根源解決,數據的繁榮也只是暫時的表象。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