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eal栽樹,后人也難乘涼快訊
當庫克2023年在Apple Vision Pro發布會上喊出「空間計算」的時候,少有人知曉,早在2021年Xreal創始人徐馳就提出了“空間互聯網”。
文章來源:aR星人
當庫克2023年在Apple Vision Pro發布會上喊出「空間計算」的時候,少有人知曉,早在2021年Xreal創始人徐馳就提出了“空間互聯網”。
根據極客公園2021年對徐馳的采訪,Meta當時提出「元宇宙」概念并大火之后徐馳頗不感冒,他更愿意用「空間互聯網」來表達類似的概念:移動互聯網是用一塊 2D 屏幕的「框」瀏覽數字世界,空間互聯網則是用 AR 設備,突破邊框的限制,來進入到數字世界。「你管它叫方宇宙也無所謂。」
【作者】李沛霖
【編輯】aR星人
昨天Xreal官宣6000萬美金融資的新聞,深感這種看不到前(錢)路的硬件創業者有多不容易。AR眼鏡如果未來5年消費市場有一定出貨量,徐馳就是AR圈子里的馬斯克,傳奇一邊凝視深淵一邊嚼著碎玻璃,最終熬來了轉機。倘若這一筆錢花完再沒有起色,那可能就是AR圈子里的賈躍亭,結局可能如影創倒閉甚至創始人有牢獄之災。
早在2021年徐馳就說:“硬件行業創業是「帶著鐐銬跳舞」,一方面要關注硬件產業鏈進程,一方面要能想象賽道未來的「星辰大海」,「節奏感」很重要。”
可能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一旦踏不對節奏,大概率成為“先烈”。
Xreal 給行業帶來了BirdBath 折返式光路的消費級AR眼鏡。BirdBath 英文原意為“鳥盆”,這種AR眼鏡得名于設計光路經過的曲面反射鏡形狀似“鳥盆”。
Xreal的BirdBath眼鏡,工業設計出色,外觀接近時尚的“太陽鏡”,日常使用不會顯得怪異而突兀,并且形態輕便,可以折疊放在口袋里,顯示效果能夠讓第一次佩戴的嘗鮮者印象深刻。Xreal的BirdBath眼鏡,相比同樣是具備空間顯示功能的OST AR眼鏡,比如離軸光學的Dream Glass 、聯想推出的Mirage ,那種相對笨重的“頭盔”一體機,BirdBath明顯更容易打開消費級市場。
但BirdBath眼鏡現階段嚴格地說,只是功能單一的「眼鏡投屏器」,需要外接手機、PSP游戲機、PC等計算終端,顯示原理屬于部分透光的OST勉強算是AR,但交互功能極其孱弱。設想中BirdBath使用它從空間中虛擬出一個“大屏“工作或娛樂,發燒友高頻使用場景,在躺臥時生成“大屏“私密看片或打游戲,懶人神器。
圖片來自網絡
Xreal創始人徐馳在2016 年底回國創業之前,受雇于Magic Leap 負責頭部跟蹤定位算法實現及嵌入式優化,也曾就職Nvidia,參與最新一代GPU計算平臺研發。2016年那會是VR/AR非理性的繁榮泡沫期,徐馳就職的Magic Leap當時是行業里硅谷融資最高、最神秘的初創公司,決心回國創業做 AR 眼鏡的徐馳,踏準的時間點其實是2017-2020的行業波谷期。
2020 年的美國 CES 展會上,Nreal (Xreal改名前叫Nreal)展臺熱鬧非凡,讓徐馳意識到消費級AR眼鏡的需求真實存在,雖然當時整個行業都在等待蘋果 AR/VR 把市場炒熱把整個盤子做大,但是徐馳認為,"在 AR 這個賽道上,中國公司可以做 Player 而不是看客,因為貼近產業鏈和用戶,中國公司的迭代速度要比美國同行快得多,這有機會讓我們在 AR 某些方向上領先美國,成為「制定規則的人」。手機依然會存在,但是 2030 年,會有 10 億臺 AR 眼鏡戴在消費者頭上。"
未必一定是蘋果,中國公司自己有機會制定 AR 行業規則。
這句話現在看顯然有點狂妄了。
AR眼鏡太太太難了
消費級真AR眼鏡怎么做,其實沒人知道。
蘋果培訓銷售人員絕不能提VR字眼,而是空間計算,空間計算更應匹配AR而非強調沉浸的VR頭顯。Vision Pro也不像其他VR廠商會在產品發布時公布FOV、光學透鏡模組等配置。蘋果這一舉動非常的“蘋果”,它不想讓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認為Vision Pro和Meta的Quest、字節的Pico屬于“同類”,它用語言和營銷的藝術,以及產品神奇的體驗,去削弱消費者腦袋里已成型的觀點和偏見。
Vision Pro精密、復雜、配置超高,有獨創的Eyesight和軟硬件大幅升級的人機交互,蘋果公司對VR研究艱深且積累厚重,整個方案的獨創現階段沒有其他廠商可以相提并論。但說到底,本質上還是一個帶VST的VR頭顯。
VST用攝像頭透視,從攝像頭傳感器捕捉畫面、數據流經過處理、再呈現到屏幕,相比人眼視網膜接收到光子經視神經傳輸到大腦處理并“成像”,天然的OST過程,VST的畫面延遲壓縮到極限也不可能比擬人眼直接視物。比如,當你用手機打開攝像頭拍攝界面,快速甩動就能明顯看到畫面延遲、拖影,肉眼可見的延遲。
無法解決的VST畫面延遲意味著暈動癥,用戶根本無法在設想中的日常場景長時間佩戴。當用戶佩戴VR正在凝視畫面,只要轉動頭部、或者整個人處于運動狀態(比如在飛馳的汽車、高鐵、飛機)時,內耳檢測到“旋轉”,會刺激前庭神經指揮眼球協調運動,這是人腦的運動視物機制。依靠攝像頭VST不可避免會產生畫面延遲、抖動,眼睛看到的畫面運動和內耳檢測到的運動不同步,眩暈和不適就產生了,這一癥狀因人而異,有人能逐漸適應有人難以克服。
VST帶來的暈動癥僅僅只是一個方面。攝像video的畫面畸變矯正、色彩、明暗對比度無法做到100%還原,還有真實世界的反射眩光、過曝問題在攝像頭上異常突出,以及頭顯一旦斷電或系統死機,無法看到外界,正在進行的工作或娛樂會立刻遭遇安全問題。
VST盡管有如此多的問題,蘋果還是選擇了VST來實現AR所代表的“空間計算”。因為AR正統的光學透視OST太難了,現有技術根本不成熟。
以Xreal為例,其所代表的BirdBath模組諸多技術細節不展開,僅僅說光效率一項,藍線代表的從OLED微顯示屏出發的光,經過1-8的各類光學器件,綠線代表真實世界的光線,經過ABCDEGF各“層“,它們最終的光效率如何?
示意圖來自Karl 個人博客 KGOn Tech 2021年文章
BirdBath模組從屏幕出發的光,進入人眼只剩14%,外部真實世界的光,只有23%能透過。
即便使用相對理想的元器件,偏振光損50%,曲面鏡反光的光效約40%,折合的光效僅20%。如果使用更貴的元器件,最好的情況或可達17%(也表明,沒有哪一個設計是完美的)。這里的關鍵是,雖然14%的光效看上去很低,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提升空間。
以Xreal為代表的消費級AR眼鏡,這幾年的努力只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僅僅為了提升百分之幾的光效率,以及改進光學設計讓畫面更“干凈”,BirdBath模組努力讓眼鏡FOV(視場角)增大會不可避免導致體積臃腫,這與BirdBath模組更薄的需求,存在根本矛盾。另一種技術路線光波導顯示,眼鏡體積更輕薄、看到真實世界的透光率更高,但無論陣列光波導還是衍射光波導,整體光效率只有1%-10%左右,還有嚴重的色彩還原、FOV過小等問題。
再久遠一點,離軸光學,如下圖所示,眼鏡斜上方配有一塊屏幕,屏幕畫面會經過自由曲面鏡片反射到人眼當中。由于光學特性使然,離軸光學的體積難以小型化,頭盔式設計不可避免。離軸光學顯示效果對比BirdBath并無明顯優勢,體積卻如此龐大,優勢僅僅是FOV(視場角)比BirdBath的50°提升到90°,如圖標示:
左為離軸光學AR頭顯光學原理,右為BirdBath眼鏡光學原理
圖為采用離軸光學的Dream Glass AR頭顯
關于幾種AR眼鏡的畫面顯示質量,國外著名的光學專家Karl說,
Nreal(Xreal之前的品牌名)是見過最好的AR眼鏡之一。它具備約52度視場角(對角線),具備1920×1080分辨率的Micro OLED模組,它的有效分辨率在長和寬上是接近同規格FOV的HoloLens 2眼鏡的2倍。與典型的2D顯示屏比,它的顯示效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光學反射帶來的重影,但是和大多數AR眼鏡相比,Nreal的表現又好很多。
AR眼鏡要提升虛實畫面融合的自然顯示效果,嚴重依賴國外面板巨頭如索尼、三星、LG,國內如視涯、京東方的微顯示技術進步。硅基OLED微顯示屏,需要良率提升、成本下降,分辨率從1080P、2K、4K乃至8K,屏幕亮度還要繼續提升。理論上最理想的Micro LED微顯示屏,亮度已經可以做到幾百萬尼特,但依然無法實現一塊顯示屏最基礎的RGB三色源生子像素集成,實際商用成本和量產問題還排在后面。
說了這么多,這還是最最基礎的AR眼鏡的顯示問題,AR更重要的傳感、計算、人機交互硬件單元,如何集成到一副正常體積的眼鏡里?算力、續航和發熱的問題怎么解決?微軟Hololens和Magic Leap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現階段只能做成頭盔形態。
消費市場怎么可能接受高頻日常使用的AR眼鏡,一斤重的頭盔天天戴在頭上,只有工業級特定場景才應用。這也是Xreal為何選擇BirdBath這種分體式AR眼鏡的原因:不帶計算、存儲單元的正常眼鏡形態,AR才能面向消費市場。
相比國外科技巨頭,硬件底層的芯片、多種類傳感器,軟件和算法層面的SLAM、眼球追蹤、裸手手勢識別,中國廠商還不具備底層技術創新的能力。
一點判斷:蘋果先做攝像頭透視VST的VR頭顯,不做光學透視OST的純正AR頭顯,因為基礎的虛實畫面疊加,OST現有方案的效果還處于原始階段,需要等待技術更進一步發展。而VR頭盔起碼已經開辟了面向消費級的游戲市場。
一點后話,入局,還是入坑
從2020年開始,不算那些已經倒閉或者采用非主流方案的廠商,新銳創企Xreal、Rokid、雷鳥創新、影目,消費電子大牌華為、榮耀、魅族、OPPO相繼入局,BirdBath方案和光波導方案的消費級AR眼鏡,呈現一副熱鬧的景象。
萬眾期待的Vision Pro首發被瘋搶熱銷,蘋果將司空見慣的VST優化到極致,卻不敢趟光學OST AR的大坑。前段時間朋友圈看到,據說華為也有跟進Vision Pro,調集資源搞大動作大項目,似乎不敢不跟消費電子新賽道新潮流。而裁員頻頻的字節Pico和谷歌、Meta好像也被注入了一針強心針,要繼續投入。巨頭們選擇的賽道,一致且理性。
創業是勇敢者的游戲。長遠看,做難而正確的事,還是活在當下,正確做事?市場的靈魂拷問,誰又能笑到最后。
暫且給勇敢者以最真心的祝福!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