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產能“拖累”門店降溫 鎖單期縮至3天快訊
今天(6 月 5 日)零點起,小米汽車的大定鎖單猶豫期從 7 天縮短至 3 天。
小米汽車上市兩月,NOA 上線十城
作者/ IT 時報記者 毛宇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今天(6 月 5 日)零點起,小米汽車的大定鎖單猶豫期從 7 天縮短至 3 天。幾天前,小米汽車通過官方微博宣布,小米 SU7 即將進入新一輪的交付提速階段,工廠正式開啟雙班生產,提拉產能,計劃在 6 月內確保交付超過 1 萬輛新車。
" 改為 3 天有助于下定用戶更快提車。"6 月 3 日,上海市靜安區大悅城小米之家門店銷售員告訴《IT 時報》記者:"MAX 預計最快 11 月能提車,PRO 更早一些,只能說早定早提車。"
" 既縮短了消費者的猶豫時間,也方便工廠排產。" 一名從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業內人士告訴《IT 時報》記者,鎖單猶豫期的縮短利好短期發展,長期發展仍需靠產能爬坡," 畢竟車交付到車主手上才算是真正安心 "。
歷經兩個多月,小米 SU7 的熱潮顯現降溫跡象。工作日午后,門店光景已然 " 換擋 ",從上市初期人聲鼎沸的盛況,變為如今的寧靜與少許涼意,客流量明顯回落,與記者在 SU7 上市首周探訪時的門庭若市形成強烈反差。
門店降溫
6 月第一周的工作日下午,《IT 時報》記者探訪位于靜安大悅城和徐匯百聯的小米之家旗艦店,店外早早擺出了 618 大促等字樣的指示牌,但銷售表示 "SU7 不參與任何 618 優惠活動 "。
靜安大悅城店內較徐匯百聯店顧客稀少,僅少數幾名顧客在獨立體驗展示產品。不同于以往熱情洋溢的接待氛圍,兩家店鋪的銷售人員并未如上市初期時活躍于展車周邊,而是多集中在小會議室內討論工作。缺少了主動引導,有用戶進門后發現無銷售帶看便掉頭離場。
與銷售員一番溝通后,記者成功預約了兩家門店當周的試駕。"SU7 上市沒多久,我便預約了試駕,可直到上周銷售員才聯系我,說端午節可以試駕,理由是客戶太多。" 上海市民潘女士頗有些無奈地告訴記者,試駕的延期令潛在客戶拉長了體驗周期,她現在已萌生選擇其他品牌的念頭。
這種對于試駕安排的不確定性,或許源自仍無法及時的交付。小米銷售告訴記者,MAX 預計最早在 11 月至 12 月間完成新批次車輛的交付,PRO 則可以稍早提車," 目前沒有什么優惠,下單會送真皮座椅和輔助駕駛功能 "。
SU7 上市之初,《IT 時報》記者曾獨家報道,銷售員一夜收獲超 100 單,光傭金便可達 5 萬元以上。如今上市兩月余,最初的喧囂歸于平靜,銷售員坦言:"平日人少,周末會多一點,最好的時候一天能出二三十臺,對比剛上市時熱度是下降了,但還是很好賣。"
產能爬坡
6 月 1 日舉行的 2024 粵港澳大灣區車展期間,雷軍在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分享了小米汽車的初步成績,稱上市首月鎖單 8.8 萬輛,交付 1.5 萬多輛,并計劃全年交付 10 萬輛,沖刺 12 萬輛。他認為,小米汽車的成功歸功于對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對用戶需求的深入洞察。
最新公開數據顯示,小米汽車門店 5 月新增 9 家,目前已在全國 30 城,開業 70 家門店,6 月計劃新增 19 家門店。門店的加速擴張也為潛在客戶帶來更方便的體驗,但交付工廠卻還在搭建中,暫時難以跟上消費者熱情。
據財聯社此前報道,小米汽車二期工程位于亦莊新城的房辛店村和小張灣村,年規劃產能 15 萬輛,按計劃,小米汽車二期工廠將在 2024 年動工,2025 年完成。
產能爬坡,從長期來看,依舊是 SU7 的制勝關鍵。
5 月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銷量排行榜顯示,理想、鴻蒙智行、蔚來是當月銷量前三名,分別交出超三萬五、三萬以及兩萬的交付成績。其中前八名銷量均過萬,小米 SU7 的直接競品極氪以超 18000 輛的交付量排名第五,而小米則以 8630 輛的銷量排名第九。從如今的交付實況來看,SU7 在同類型造車新勢力中,交付能力暫排后位,對其售賣不免有一定影響。
" 以理想為例,理想在常州和北京的三家工廠,目前年產能可以達到 80 萬輛,完全可以消化現在每月超 3 萬的訂單,產能富裕,交付周期就短,賣得也好。"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IT 時報》記者,從目前小米公布的鎖單量和產能來看,后續購車者即便現在下單,也有可能等到明年才能提車,交付周期不可避免地拉長,很可能影響潛在消費者的最終決定。
智駕是長期主義
無論是上市前的 " 價格猜猜猜 ",還是雷軍的個人 IP" 出圈 ",小米 SU7 的上市歷程,稱得上是教科書級的營銷案例。然而,真正 " 投身 " 紅海后,市場現實也提醒著小米,有限的產能恐怕難以維持消費者的 " 長情 "。
縮短鎖單猶豫期是小米當下首選的短期發展路線。" 理想、蔚來、問界等品牌均有 1~7 天的鎖單猶豫期。現在小米將 7 天改成 3 天,意味著消費者的猶豫時間被縮短,可能還沒來得及去看別的品牌,猶豫期就過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縮短猶豫期更方便工廠排產,消費者變數過多,排產計劃也會受到影響。"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鎖單猶豫期的縮短的確利好短期發展,但目前至少半年的等待周期仍可能存在較多變數,不排除有消費者寧可損失 5000 元也要退單。
當前,用戶在選擇新能源汽車時,除了交付能力,同時注重品牌信任度、技術創新力以及售后服務質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活躍在各大品牌 4S 店,慢試駕慢選擇成為購車新風尚。
一位在店內體驗小米 SU7 的用戶告訴《IT 時報》記者,目前 SU7 的價格穩定,在自己的預算范圍之內," 不過這個預算內,我還考慮了比亞迪和特斯拉,一是它們銷量很高,二是品牌也值得信任。我在等小米試駕,想體驗一下輔助駕駛功能,再確認下這 30 萬花下去到底值不值?"
隨著市場趨于理性,跟風行為減少,消費者的購車決策周期延長,如何在有限猶豫期內激發購買欲望,依賴于產品實力、品牌形象的持續塑造。但智駕,顯然是小米汽車的長期主義。
不久前的小米 Q1 財報分析師業績會上,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透露,目前小米智駕部門的研發人員已有 1000 余人,預計今年年底擴充至 1500 人,明年達 2000 人,核心目的是實現端到端全棧自研," 做手機這么多年,我們非常清楚,智駕要做得好,一定要軟硬件深度融合。"
在 NOA(導航輔助駕駛)方面,目前小米推出高速 NOA 和城區 NOA 服務,其中最考驗智駕能力的城區 NOA,于 6 月 4 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成都、西安、南京、蘇州十城核心區域的主要道路開放。業績會上,盧偉冰表示,城區 NOA 將在 8 月全國上線。
毫無疑問,智駕是新能源汽車當前最 " 卷 " 的領域,但由此引發的爭議也最多。對于計算機和 AI,輿論的寬容度遠低于人類駕駛員,最后的 0.001%" 盲區 " 和小概率事件,便很可能成為 " 黑天鵝 "。
當初發布小米 SU7 時,雷軍表示,小米智能駕駛目標是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如今,小米準備交作業了。雷軍的雄心壯志能否落地,將是小米汽車未來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所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