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拼十年一場空,劉強東這回真的急了快訊
曾幾何時,京東是中國電商領域的老二,僅次于完全領先的阿里巴巴。
曾幾何時,京東是中國電商領域的老二,僅次于完全領先的阿里巴巴。憑借體系龐大的自營物流以及“自營+平臺”的經營模式,京東在3C數碼等品類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譽為中國電商界的“航母”。
然而如今,這艘電商航母不僅失去了第二的位置,市值更是雪崩式下滑,按照12月7日美股收盤,京東股價僅26.93美元/股,跌幅2.56%,最新市值423.88億美元。按此計算,京東市值僅占拼多多的22.7%。
曾經萬億市值的巨頭,緣何走到這般田地?從財報上也許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2022年,京東年收入首次突破了1萬億元大關,但營收和GMV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財報顯示,2022年京東的營收增速為9.95%,低于2020年和2021年京東的營收增速29.28%和27.59%。GMV方面,2022年京東的GMV增速僅為5.6%,2021年京東的GMV增速為26.2%,同比出現大幅度下滑。
在這種背景之下,公司創始人劉強東在去年“火線”復出,進行了一系列戰略調整和人事組織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低價策略。
看似無懈可擊的京東模式,在當下中國電商格局中開始失效。曾經劉強東高喊要讓京東“回歸初心”,通過大規模的低價促銷來重拾市場份額。但數據顯示,京東的低價促銷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其商業模式難以適應消費市場的進一步下沉。
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在加速分化,巨大的中產階級市場進入飽和,增速放緩;而下沉市場的潛力正在逐步釋放,這已成為拉動整體消費的主要動力。以手機市場為例,2022年上半年,中高端手機出貨量繼續下滑,整體市場增速僅1.2%;而低價手機增速達到了18.3%,占比超過60%。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拼多多等平臺搶占了下沉市場的先機。拼多多一直以“性價比”作為賣點,立足縣城和農村市場。它還開創了社交電商的玩法,讓用戶可以邀請好友一起“團購拼單”,從而進一步壓低價格。這種模式,正契合當下中國內需升級的階段,所以拼多多的增速遠超京東。
反觀京東,其商業布局一直過于偏向中高端市場。以家電和3C產品為代表的自營業務,占據了京東60%以上的利潤。這使得京東在產品結構上并不適應消費下沉的大趨勢,而其平臺業務的發展也很難與自營業務完全融合。
基于自營和平臺“雙輪”驅動的模式,曾讓京東擁有無可比擬的規模效應。京東控制著數以億計的庫存,通過自營定義產品價格;同時,還依靠雄厚的物流與信息系統,實現從供應鏈到銷售的全鏈路控制,這就是業界所說的“航母效應”。
但如今,這種效應也在消失。隨著京東將更多業務開放給POP(平臺自營)商家,自營的定價權被削弱。平臺上的商品越來越便宜,消費者也不再有足夠的誘因購買較貴的京東自營商品。
再加上快遞成本等運營成本的上升,京東原有的優勢被壓縮。最近幾年,京東的毛利率已經從2017年的13.6%,下降到2021年的8.3%,不斷創新低。這反映出了京東模式的苦戰。
為了搶回主動權,京東集團CEO許冉正帶隊進行新一輪“降本增效”。通過管理提升、共享倉配等方式進一步挖掘效率潛力。但前期數據顯示,這些舉措的效果有限。雖然京東單季度利潤有所提高,但整體的增速仍然落后阿里和拼多多。
要使京東重回增長的快車道,必須打破當前的局面限制。這需要京東在商業模式上有更大的革新與突破。
具體來說,京東必須調整商品結構,讓平臺業務在低價領域有更強的話語權。比如與國內知名低價品牌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提供更優惠的入駐條件,從而豐富這一產品線。另一方面,京東還應加快布局社交電商,整合旗下的京喜APP與好物圈社區,打造類似抖音和小紅書形式的閉環消費流量。
在組織運營上,京東也必須進一步提高彈性和敏捷性。傳統的體系笨重和層級森嚴,已成為應對瞬息變化的電商市場的絆腳石。未來的京東,必須使內部機制更加平臺化、扁平化,并與產業鏈上下游達成利益共享共生的關系,形成真正的生態閉環。
只有這樣,京東才能跳出當前的困境,重新實現高速增長。畢竟,中國巨大的電商市場越來越像一場消耗戰。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希望劉強東能帶領京東,打開局面,再創輝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