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獸華碩:昔日霸業今何在,衰敗是偶然還是宿命?金融
由主板業務起家,通過筆記本業務崛起的華碩,不是沒有看到電腦市場的低迷和智能手機的興起。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經談到對智能手機市場的看法:“智能手機已成為用戶一個絕對重要的觸網端口,也是…
如過去十年里陸續陷入危機的很多傳統企業一樣,中國臺灣三大科技巨頭之一華碩的危機也不期而至。這些年來,在數字化和互聯網的浪潮中衰落的傳統巨頭企業不勝枚舉,他們衰落,是偶然,還是宿命?
又一家曾經的全球霸主企業陷入了傳統業務衰落、轉型業務不見起色的窘境。
華碩作為中國臺灣三大巨頭之一的科技公司,曾是主板市場赫赫有名的霸主,全球出貨量前五的PC巨頭,但如今,卻猶如困獸一般拼命掙扎,不僅電腦業務衰落,面向手機的轉型也未有起色,今年一季度更是創下了6年以來凈利潤的最低點。
1989年創立的華碩曾經是臺灣IT企業的代表,是敢為人先的創業者。2006年,華碩憑借1200多億元營收正式進入世界500強。然而,如過去十年里陸續陷入危機的很多傳統企業一樣,華碩的危機也不期而至。
這個傳統巨頭的衰敗,是偶然,還是一種宿命?
華碩的困境
華碩正在對個人電腦業務進行一輪重組,包括退出個人臺式機業務,關注企業商用臺式機市場,同時強化游戲PC產品。
公司重組的背后,是華碩產品業務發展不順的現實。表面看來,作為PC市場名列前茅的廠商,華碩所面臨的危機似乎并不是很大,但根據披露的數據顯示,華碩如今已經處于下滑的趨勢。
根據權威市場調研公司Gartner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球電腦發貨量小幅萎縮了2.4%,其中華碩暴跌14%,在前6名廠商中跌幅名列第一。
由主板業務起家,通過筆記本業務崛起的華碩,不是沒有看到電腦市場的低迷和智能手機的興起。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經談到對智能手機市場的看法:“智能手機已成為用戶一個絕對重要的觸網端口,也是全部互聯網相關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塊市場我們必須拿下。”
不過近兩年,華碩智能手機給業界的第一印象就是瘋狂的堆料以及各種亮眼的噱頭。華碩公司不久前表示,印度將是其最大的手機市場,未來公司所有手機中,將有七成在印度本地制造。但印度市場除了是三星的固有地盤,其余空間在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高性價比手機”的強攻下已經被瓜分殆盡,這令華碩苦不堪言。
顯然,華碩對于市場變化反應太過緩慢,沒有抓住安卓手機熱銷的寶貴時機,手機轉型幾乎看不到起色。
今年5月華碩公布的2017財年三季度財報中,華碩當季度總收入982.06億新臺幣,凈利潤36.51億新臺幣,凈利潤達到自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點。
曾經的行業巨頭紛紛衰落
實際上,華碩只是這些年來傳統企業在數字化和互聯網的浪潮中衰落的一個縮影。
1989年4月1日,華碩的創業者們就將公司最初的突破點放在了并不被大多數人看好的電腦主板設計制造。1990年,華碩與IBM同步推出了486主板,這是臺灣自主研發生產的第一片486主板的紀錄,當時足足領先了臺灣同業半年以上時間。
從1996年年底開始,來自國際一線廠商的主板代工訂單像雪片一樣向華碩飛來。短短的時間里,華碩發展的步伐就像脫韁的野馬,產品銷售遍布了全世界,并迅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主板廠商。
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自1996年以來,連續14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面對新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的崛起,諾基亞全球手機銷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蘋果及三星雙雙超越。2013年9月3日,微軟宣布以約54.4億歐元價格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諾基亞手機業務),并獲得相關專利和品牌的授權。
RIM打造的黑莓手機曾經是智能手機市場的主導品牌。2006年,黑莓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48%,可謂是占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在和蘋果的iPhone系列手機以及谷歌的安卓系列手機的競爭當中,黑莓卻成為了失敗者,其品牌價值自2012年已經嚴重貶值。
2016年10月28日,黑莓公司表示內部將停止開發智能手機,把焦點轉為軟件合伙,凸顯該公司陷入難以扭轉旗下手機事業的窘境。
而臺灣的手機與平板電腦制造商臺灣宏達電(HTC)曾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代工和生產廠商。全球第一款安卓手機HTC G1由HTC在2008年9月推出,并陸續推出了Touch系列手機,外觀時尚超前,被認為是蘋果iPhone的強勁對手。
2011年4月6日,臺灣宏達電市值暴增至逾335億美元,超越當時的諾基亞與RIM,成為全球市值僅次蘋果的第二大手機業者。2011年,宏達電全球智能手機份額為9.1%;不過到2013年10月,已經跌到了2.6%。
創新者的窘境:企業越大,創新越難
為什么這些企業看似強大,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衰落?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就闡述了大公司為什么會倒閉,并得出結論: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場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上文中我們提到的每一家曾經稱霸一時的傳統行業巨頭,包括還有很多傳統企業實際上都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企業越大,創新越難以突破。具體表現在:
1.傳統企業按部就班的線性思維阻礙了創新業務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手機剛剛出現,既笨重又昂貴,大名鼎鼎的麥肯錫公司建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不要進入移動電話行業,并預測2000年之前,使用手機數量不會超過100萬部,而實際上,到了2000年,手機數量達到了1億部。這個預測超過99%差錯的數字,直接導致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錯失了現代商業領域最大的一個機會。
出于同樣考慮,摩托羅拉也認為手機不會快速普及,而修建每座信號塔的成本高達10萬美元,因此提出用衛星來實現全球覆蓋的“銥星”計劃——發射77顆衛星來覆蓋全球,這個計劃最終在耗資50億美元后宣告失敗。結果是,手機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以及信號塔的建設成本逐步降低,使得信號塔的投資非常合算?!般炐恰庇媱澾@項12年跨度的巨大投資計劃失敗直接導致了摩托羅拉公司的衰敗。
2.傳統企業受到其既有業務的影響,不愿意舍棄原有成熟市場
傳統大企業相比新型企業具有更為強大的資金力量,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更大,因此也是社會創新的主要力量。但是一個企業的成功,也成了該企業發展的負擔,企業對于現有發展良好的業務做出取舍是非常困難的,更加無法做到壯士斷臂,這是人之常情。
柯達公司發明了數碼相機,但是又怕數碼相機影響了公司蓬勃發展的膠卷業務,因此又選擇拒絕了數碼相機的業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012年破產的時候,柯達公司依然保有數碼攝影的版權。
3.傳統企業面臨互聯網的大趨勢,不能改變投資模式,導致短命
很多傳統大企業也看到了互聯網的大趨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是投資模式卻不能適應數字化的趨勢,最終拖累了公司的發展。2007年7月,諾基亞斥資81億美元收購Navteq(一家導航公司),看重的是其實體資產,該公司僅在歐洲就實現了使用實體傳感器覆蓋13個國家、35座大型城市的大約40萬公里的道路。
而2013年6月,谷歌以11億美元買下的以色列小公司Wave,看重的是它的5000萬用戶和這些用戶的共享信息,Wave并沒有自己去做傳感器的鋪設,但是其擁有的交通運動信號數量,是Navteq通過實體傳感器所獲取信號數量的100倍。
耶魯大學理查德·福斯特預計,標準普爾指數中500家上市公司平均壽命已經從20世紀20年代的67年降低到如今的15年。傳統企業在面對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生物學和機器人學等指數型技術的新生代公司時,不僅被迫與之正面競爭,而且還幾乎總是在一夜之間一敗涂地。
4.傳統企業低估了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極速下降,使新公司后來居上
數字化相關技術的發展符合摩爾定律的規律,成本下降也是呈幾何級數下降。2007年3D打印機需要4萬美元,如今一臺3D打印機只需要不到100美元;2007年需要耗資1000萬美元的基因測序工作,如今只需要不到100美元就可以完成……
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極速下降,使原本高大上的技術變得俯拾皆是,也造成了很多新公司基于這些技術的創新,不斷飛速發展,而傳統企業則行動緩慢,無法與新進公司競爭。華大基因(基因測序)和大疆(無人機)就是在其領域發展起來的后起之秀。
5.傳統企業的矩陣式決策流程阻礙了創新的速度,錯失良機
大多數大型組織經過長期運作以后都采用矩陣結構,產品管理、銷售管理、市場管理采用垂直陣型,而法律、人力資源等支持部門則是水平的,這種模式雖然極有利于指揮和掌控,但卻在責任、速度和風險容忍度方面力有不逮。每一個崗位都需要向垂直和水平匯報,時間一長,權力就會朝水平方向轉移。
雅虎本身是一家主流的網絡公司,但其運營模式卻遵循著經典的線性矩陣式組織結構,每當發布新產品或改進舊產品時,其背后的團隊就必須越過好幾道關卡,例如品牌、法律、隱私和公共關系等,而每一道關卡都需要耗費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等產品到達消費者的時候,已經太晚了,因為總有新進入者搶得先機。這一點連神通廣大的谷歌也難以逃脫。Google+最終發布前耗費了兩年的時間,盡管其制作水準上乘,可是等其發布之時,Facebook已經成為了霸主,錯失社交平臺的大好機會。
結語
黑莓引以為傲的全鍵盤成了它觸屏創新的絆腳石,柯達利潤豐厚的膠卷業務反而掣肘了它向數碼業務轉型,而微軟根據環境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最終成為緊跟時代的常青企業;同樣地,阿里巴巴和騰訊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也是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和用戶的需求而不斷做出創新,而百度卻沒能跳出PC時代的搜索業務。
正如一個人要經歷生老病死一樣,每一個企業都要經歷企業的創建、壯大、衰落到死亡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亡是難以避免的。
好消息是,“創新”就是企業強身健體最好的運動。那些能夠時刻保持警惕、敏銳感知外部環境變化,而采取積極創新措施的企業,可以延緩衰老,甚至煥發第二春。
壞消息是,那些不能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巨頭們,衰落不是偶然,而是成為它們的宿命。
來源:微信公眾號 礪石商業評論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