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過度宣傳?蘊含了這些“隱形稅”汽車

這是一種以市場話語權為征稅權的「新型消費陷阱」。
文丨辰聰
出品丨師天浩觀略
「過度宣傳」正在轉化為一種由消費者自行埋單的隱形稅收,其本質是企業通過信息操控、交付延遲與配置縮水,將本應企業內部承擔的成本系統性轉嫁給消費者,形成一條從鎖單到提車全鏈條的「隱形稅權」。
雷總在7月22日早,微博發文宣稱小米SU7在2025年純電動車《一年保值率榜單》中位列第一,保值率達到88.91%,同時位居純電動中大型車一年保值率第一。
保值意味著買車不至于虧錢,如今新能源汽車更新迭代速度飛快,三個月出新款、一年又一代,導致新車價格不斷壓縮,老款車更是斷崖式下跌。
這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統一滴滴電車市場的比亞迪秦,據說入手15萬,還完一年貸款還剩八萬,這時候的新車價格已經降到了7.8w,剩下要還的貸款都夠買一輛新的了,而且還不說配置又拉新。蒸發8w,這樣的保值率,誰能虧得起?
所以,對消費者來說,買電車,買得起的同時還要虧得起。
然而目前的高保值率也許有部分原因是供不應求的因素,部分SU7訂單仍未完成交付手續,YU7的交付周期更長且面臨跨年度問題,YU7的保值率反而有待觀察。
YU7過度宣傳
但如果一家企業總是陷入產品質量的輿論風波,那么對它的企業信用和產品保值而言必然會受到沖擊,從而影響股市估值。
小米YU7就是一款飽受輿論纏身的車型,從3分鐘大定20萬,再到配置風波、起火事件、超長等車、廣告體驗、定價策略等等,如今都在輿論的放大鏡下接受消費者的信任考核。
而近期最讓消費者關注的問題是YU7的過度宣傳。
續航虛假
買車大家普遍都會關心的就是續航,也就是這臺車能跑多遠,用多久,所以我們先來看看小米YU7的續航過度宣傳。
小米官方在發布會上多次強調YU7最高CLTC續航835 km,并對比特斯拉Model Y長續航版660 km,營造“領先175 km”的認知優勢。
然而根據夏季高速實測(空調23℃、110 km/h巡航)顯示:
YU7四驅高配96.3 kWh電池實際續航517 km,CLTC達成率僅62%。同場Model Y長續航實測465 km,CLTC達成率70%。
除了YU7,搜狐汽車還對小米YU7 Max進行實測,結果顯示:
在兩人乘車、空調23℃、胎壓2.9bar的條件下,這臺搭載101.7kWh麒麟電池、官方CLTC續航760公里的車型,高速實測僅跑出492公里,達成率65.5%,
換言之,每100 km表顯續航,用戶只能跑62 km,憑空蒸發了38 km的「續航稅」。虛就要補,續航虛就要多充電,用戶長途出行時將被迫多充1–2次,而這一部分蒸發掉的里程數,就要提高單次綜合成本(電費+停車費+時間)≈60元,作為產品質量的不可控風險則轉嫁到消費者進行承擔,成為消費者的「續航稅」。
而這就是「道德風險驅動的風險外部化」——企業通過制度性卸責,使用系統性稅務、權,將本應內部化的缺陷成本轉化為消費者的隱性稅收。
配置縮水
除了續航虛報之外,小米YU7還因配置縮水被輿論認為虛假宣稱。
在小米YU7發布會及前期宣傳材料中,官方未明確標注外后視鏡自動防眩目功能的版本差異。但部分用戶在下單時,通過小米汽車App下載的專屬配置單PDF顯示,標準版和Pro版均包含該功能。然而鎖單后,用戶發現該功能僅在頂配Max版中保留,其他版本的配置描述被悄然修改。
對此,小米汽車官方客服回應稱,系“配置表出現了文案錯誤”,且官網信息始終準確,因此不提供補償。
下為網友黑貓投訴平臺案例
同時還有性能虛標,小米官方標注雙風道碳纖維機蓋可導流散熱,然而實測與普通版無異,用戶多花4.2萬選配卻獲零性能提升,而友商2000手搓同款碳纖維裝飾,構成智商稅。
交付時間拉長
從案例中看出,除了配置縮水問題之外,消費者對于交付時間過長同樣有著一定的質疑。由于鎖單后才能看到真實配置與交付時間,屬于剝奪消費者知情權,相當于強制征收「信息不透明稅」和「時間稅」。
交付周期從8月變56周,交付周期拉長到2026年,用戶被迫承擔YU7舊車貶值3萬+購置稅1.1~1.5萬+錯過補貼2萬≈6.1~6.5萬等
這就意味著車還沒到手,最少先虧了6萬。如果您要是全款提車,那倒也是無所謂,如果您是貸款提車,那這一部分蒸發掉的錢還得從消費者里的口袋里出。如果消費者知情,愿意承擔虧損,那就是愿打愿挨。可是這并不是消費者所引發的,而是因為企業行為導致的信息不透明所引起,那么您會愿意嗎?
我猜是不愿意的,因此投訴、維權開始了。
黑貓投訴中,共有663條投訴與小米YU7有關。而網絡輿論中,小紅書、抖音、微博等平臺更是有一批聲討的消費者。相比于投訴,維權則是制度性拖延。其中所包含的檢測費、律師費、舉證成本高于損失本身,而個人舉證在資方面前面臨著話語權缺失問題。當這些成本無法量化,消費者便失去了議價的坐標,成為新「稅權」下的羔羊。
這算是虛假宣稱嗎?
如果算是的話,那小米YU7并非簡單的「廣告夸大」,而是通過信息操控、交付延遲與配置縮水等手段,將企業本應承擔的研發、產能、品控成本轉化為時間、信息、機會、維權四大隱形稅,最終由消費者在購車全生命周期內轉嫁承擔。
而這是一種以市場話語權為征稅權的「新型消費陷阱」。
當然這并不只是一家獨有,而是這個案例較為經典,且輿論傳播廣泛,適合單獨闡述。
現如今,小米汽車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明星企業,我們應給它更多的時間和耐心等待其健康茁壯成長。縱使如今出現一些問題,但是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風風雨雨,這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們保持持續觀察的態度。
更宏觀地看,隱形稅權的蔓延正在扭曲整個市場。
新能源車行業,CLTC達成率從2023年的70%一路跌到2025年的58%,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保值率一降再降。且新能源車企前有哪吒破產,后有比亞迪賬期不穩定被工信部點名。
本質是企業用信息不對稱+程序成本構建的「稅權體系」
消費者為了不被收割,不得不投入額外的時間、金錢與情緒去做功課,全社會因此陷入一場「不信任」的螺旋。企業將研發、產能、品控轉嫁到消費者,由消費者為企業缺陷付費。這時防御性研究成為剛需,企業的營銷成本反而更低,自證成本更低,因為市場已經被劣幣占據,良幣已退出,亦或是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對于消費者而言則是也虧不起也沒得選,只能承擔起企業的風險轉嫁。
如何打破這場隱形稅權的循環?
答案是把舉證責任、退訂權、信息透明度重新壓回企業端。個人層面,可以用網頁快照固定過度宣傳證據,加入集體訴訟群分攤律師費,優先選擇支持72小時無責退訂的品牌。新能源車應設立大定冷靜期,并禁止鎖單后修改配置。只有把「稅單」重新塞進企業口袋,消費者才能從被動納稅人回歸平等交易方,找到消費者與企業對話的坐標。
下一次,但你再買車時,不妨先在心里算一筆賬。這張隱形稅的賬單,您準備好簽字了嗎?
畢竟,消費本該是一場等價交換,而不是一場由企業自導自演的道德風險驅動的風險外部化。
讓我們一起對隱形稅權說不,對系統性卸責說不。
參考文章:
電動內參《鬧大了!小米YU7續航實測翻車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