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主政20年,伊利第一大業務罕見下滑快訊
2024年,是潘剛掌舵伊利的第20個年頭,也是伊利新10年員工持股計劃的開啟之年。如何沿著高質量發展路徑再次進化,伊利又將難題拋給了潘剛。
2004年,有著中國“乳業教父”之稱的鄭俊懷,因挪用公款東窗事發,被迫走下伊利神壇。
與鄭俊懷一起消失的,還有那份野心勃勃的MBO(管理層收購)計劃:彼時,金信信托已經拿下伊利14.33%股份,市場普遍認為這是鄭俊懷為管理層接盤導演的一出大戲。
鄭俊懷的繼任者是潘剛。隨著2005年后者身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三職,伊利正式邁入了潘剛時代。
潘剛開啟伊利大分紅時代
任何王朝的締造都不會一蹴而就。潘剛上任初始,伊利內外交困。
在外部,快速崛起的蒙牛開始大肆挑戰伊利的霸主地位;在內部,鄭俊懷下臺后,“資方與管理層的控制權之爭”依然懸而未決。
這個巨大的歷史包袱留給了潘剛。如何理順伊利控制權問題、激發管理層內部動能,是潘剛迫切要解決的核心矛盾。
新掌門人潘剛,沒有讓市場等太久。從2006年開始,伊利通過三輪股權激勵,賦予了核心高管團隊相當比例的公司股權。
2014年,伊利又推出了聲勢浩大的員工10年持股計劃。該計劃首期參與對象覆蓋公司中高層管理人員、業務技術骨干317人,潘剛等8人持有份額占總份額的30.76%。
得益于這次員工持股,伊利內部管理層持股比例之和凌駕于任何單一股東之上。
如今,在伊利十大股東中,董事長潘剛、董事/副總裁趙成霞以及副總裁劉春海(離任)分別位居第3、7、9位,三者合計持股比例為6.94%。這還是在剛剛離任的劉春海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所帶來的結果,若非還會更高。
股權牛鼻子問題不斷優化,伊利在營收層面實現了持續31年的正增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在這個過程中,潘剛掌舵人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自潘剛掌舵伊利至今19個年完整財年,收入上,伊利從2005年120億上升至2023年1258億元,增長10倍;利潤上,伊利從2005年的不足3億上升至2023年104億元,增長34倍。
在業績之外,潘剛還營造了一樁“高增長、大分紅、股東共享”的盛世美談。
2023年,伊利擬分紅76.39億元,分紅比例為73.25%。上市至今,伊利共計分紅24次,累計分紅規模高達508.59億元。就分紅而言,伊利不僅冠絕行業,在整個上市公司中也是獨樹一幟。
在薪資報酬上,伊利也對管理層足夠慷慨。
數據源于財報·聞到商業制圖
2018至2022年,潘剛稅前報酬從1702萬元一路增至2572萬元;二號人物趙成霞稅前報酬從735萬變為915萬;三號人物劉春海稅前報酬從750萬變為890萬。
2023年三者均有下滑,其稅前報酬依次是2179萬元、391萬元以及571萬元。這或許與伊利營收增速下滑有一定關聯,但依然不菲。
液體乳、奶粉罕見雙降,冷飲意外走俏
潘剛營造的“共贏”局面,并非人人都愛。
這些質疑聲更多來自資本市場,尤其是伊利股票的高位接盤者,他們認為“伊利資本市場表現不佳,業績負主要責任”。
從二級市場來看,自2021年初伊利股價沖上49元高位后,便一路震蕩下跌至如今的28元上下。
伊利股價走弱固然與大環境有關,但營收增速放緩也是不爭的事實。2023年,伊利股份營收1258億元,同比增長2.49%,創下(2016年外)31年以來最低增速。2023年第四季度,伊利在營收、凈利兩個層面同時出現下滑。
進入2014年,這種局面沒有改觀。2024年一季度,伊利營收325億元,同比再次下滑2.6%。尷尬的是,伊利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連續兩個季度營收下滑的局面。
營收增長乏力背后,伊利主營產品液體乳(液態奶)原地踏步、疲態盡顯。具體來看,2021至2023年,伊利液體乳營收分別為849.1億元、849.3億元以及855.4億元。作為營收體量占比近7成的主營產品,伊利液體乳近三年增長微乎其微。
伊利的狀況并非個例,當前乳企在液體乳細分領域已呈兩極分化之勢:諸如老牌巨頭光明乳業該業務營收3連降;但新乳業卻逆勢3連增,2023年更是實現了雙位數高增長。
蒙牛液體乳的表現中規中矩。近三年營收分別為765.1億元、782.7億元以及820.7億元。對比看,2023蒙牛與伊利在液體乳營收層面的差距已縮小至35億元。依照2023年增速,蒙牛或將于2024年在液體乳領域完成對伊利的反超。
2024年一季度,伊利液體乳實現營收202.6億元,同比下降6.8%,2倍于整體營收的下降幅度。這進一步暗示,伊利在主營產品液體乳領域的榜首地位,變得岌岌可危。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或許在伊利自身。過去幾年,伊利將更多的精力與資源投入到奶粉業務中。
2020年成功躋身全球乳業五強后,伊利提出了“2030年全球乳業第一”的宏大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伊利必須加速完善產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此時,具備高毛利、又為自身短板的奶粉業,就成為伊利亟需夯實的首要目標。
2021年,潘剛代表伊利喊出了“2022年市占率第二、2025年行業第一”的目標。伊利也很快兌現了自己承諾,2022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以下稱奶粉業務)營收263億元,同比增長了62%。
當年整個伊利營收增長126億元,單單奶粉業務一項營收增量便超過100億元。說奶粉業務扛著整個伊利飛躍2022年,都不為過。
源源不斷的掌聲,送給了表現亮眼的奶粉業務。但投資人很快發現,伊利奶粉的這份成績單并非源于內生增長,更多還是來自于外部并購。
2021年10月,伊利旗下子公司金港控股以62.45億港元,獲得羊奶第一品牌澳優乳業34.33%的股權,成為后者最大股東。根據伊利2022年披露的財報顯示,伊利為澳優累計花費了87億元,累計競得后者近60%的股權。
得益于超強投入,2022年伊利一舉登上了奶粉亞軍寶座 。
彼時,澳優董事長顏衛彬曾表示,“我們看重伊利作為龍頭企業的實力,更看重潘剛董事長超群的領袖魅力........澳優將深度擁抱伊利,協同共創新時代。”
但2023年9月,顏衛彬請辭了澳優乳業的所有職位。前伊利員工,2022年7月加入澳優的任志堅成為公司執行董事、行政總裁。
也是在2023年,伊利奶粉業務增速開始放緩。2023年伊利奶粉業務營收276億元,同比增速從上年度的62%跌至5%。2024年第一季度,伊利奶粉實現營收74.3億元,同比下滑0.2%。
與增速下滑的液體乳,以及依靠并購實現放量增長的奶粉業務都不同,伊利冷飲業務不動聲色的實現了逆襲。
2023年,伊利股份冷飲業務首次突破百億至106.88億元,增速達11.7%。2024年第一季度,伊利冷飲業務營收再次同比增長14.2%至43.3億元。
將時間拉長,2021至2023年冷飲產品在伊利整體營收所占比不斷上升,依次為6.47%、7.77%、8.47%。2024年第一季度,這一比例暴漲至13.3%。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持續下去,伊利冷飲產品大有扛起伊利第二增長曲線的重任。從絕對體量上看,一季度冷飲產品營收已達奶粉營收體量的58%;而毛利率上,冷飲長期與奶粉并列為伊利最賺錢的兩大業務,其超過38%的毛利率比液體乳整體高了近10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與液體乳外有蒙牛,奶粉業外有飛鶴相比,伊利目前在冷飲市場可謂一家獨大。伊利旗下諸如巧樂茲、冰工廠、甄稀,每一個明星產品都形成了自身品牌的長尾效應。
在當下消費環境中,單價低廉的冷飲產品更有市場,但它的短板是門檻低,護城河窄,易受到新品牌沖擊。
伊利越來越能賺錢,越來越會賺錢
營收,難掩伊利與日俱增賺錢能力。
2023年,伊利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0.58%至104億元,伊利史上首次凈利破百億。
扣非凈利更能看出,伊利主業“賺錢”能力極強。近三年,伊利扣非凈利增速分別為19.9%、8%以及16.8%,除2022年外均大幅跑贏營收增速。2024年第一季度,伊利在營收小幅下滑的基礎上,扣非凈利逆勢上漲7.97%,歸母凈利潤更是暴漲了63.8%。
盡管,伊利將歸母凈利大漲歸因于“本期轉讓子公司股權、投資收益增加所致”。但不可否認,伊利真的是越來越能賺錢,越來越會賺錢。
這背后展現出伊利發展戰略的演變:從重規模到重利潤,從量式擴張到高質發展。
2021年,是伊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這一年,伊利營收突破千億,在年報告中伊利第一次提出了“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的經營理念。在2023年財報中,伊利關于“高質量發展路線”的描述多達10處。
利潤率,便是衡量伊利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之一。對此,伊利甚至不惜將凈利率指標放到了戰略高度。
在2023年業績說明會上,伊利再次重申了2025年凈利潤率“至少達到9%”的目標。同時,伊利關于“年度經營方針與投資計劃”的目標是,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300億元,利潤總額147億元。
粗略計算,2024年伊利營收與凈利潤增量都為40億元上下,但前者增速小到可忽略不計,后者卻達到了驚人的41%。
對于如何提升利潤率,伊利對各個業務策略卻有所側重,甚至天差地別。
2023年,伊利制造業整體毛利率32.80%,同比上升0.35個百分點。這主要源于液體乳毛利率增長(+1.25%),奶粉減少(-2.925%),冷飲微減(-0.03%)加權平均所得。
近三年,伊利液體乳毛利率一路飆升從28.3%增至30.3%,這也是伊利凈利率不斷提升的最大依仗。
往深了看,我們能發現伊利在經營層面的一些小技巧:通過“向液體乳要利潤”“向奶粉要市占率”經營策略,伊利來維持整體營收與利潤的微妙平衡。
2025年伊利要想實現凈利潤率“至少達到9%”的目標,依然要向體量最大、毛利最低的液體乳業務榨油水。
相比,本身體量較小、毛利較高的冷飲業務,則處于可進可退的狀態。而作為被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長曲線,奶粉業務規模化放量仍是首要目標。
但這一經營理念也存在潛在問題:伴隨利潤率提升,液體乳業務在規模擴張上不斷承壓、甚至反向下滑,最終危及整個伊利的營收增長。
盡管這是許多成長型公司轉向價值型公司的必由之路,但對伊利而言,以液體乳規模放緩換取的利潤增長是否明智,仍需時間檢驗。
結語
在高利潤率與高分紅政策驅動下,伊利發展質量與內在驅動力都有了不小提升。
但也不可避免遭遇了成長的煩惱:作為基本盤的液體乳從增長停滯到小幅收縮;作為第二曲線的奶粉業務增速腰斬,甚至負增長;資本市場也沒有給予伊利足夠的“支撐”.....
所有這些問題,最終都匯集到了掌舵人潘剛這里。
從2006年開始,潘剛通過真金白銀厚待管理層、(2014年)開啟員工10年持股計劃等方式,帶領伊利人開啟了曠日持久的創業熱潮,最終穿越周期、成就王者。
2024年,是潘剛掌舵伊利的第20個年頭,也是伊利新10年員工持股計劃的開啟之年。如何沿著高質量發展路徑再次進化,伊利又將難題拋給了潘剛。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