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減持,盒馬及云業務取消拆分上市,阿里的焦慮與彷徨快訊
這兩天,阿里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一定是:馬云為什么減持?
這兩天,阿里面臨的最核心的問題一定是:馬云為什么減持?股東減持,一定是在他認為的價格高點,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是否意味著,馬云可能認為,阿里的股價很難再回新高?
而更加讓外界抓住此次馬云減持事件不放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阿里前期曾制定了一個宏大的回購計劃,計劃投入160多億美金回購股份,之前已經回購了17億美元。而就在此時,馬云反其道而行之,賤賣了,這不得不讓整個資本市場以及輿論一邊倒地看衰阿里的未來。
事實上,在此之前,阿里的股東包括軟銀、蔡崇信等多有減持,并未引起市場的激烈反彈,甚至蔡崇信還用套現了錢買下了美國的NBA球隊。但馬云之于阿里的符號影響力過于巨大,甚至有文章認為,馬云減持,意味著其與阿里的進一步切割。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阿里的股價跟2020年的高點比已經跌了73%。而橫向比較,港股阿里市值1.51萬億,騰訊3.1萬億,阿里剛剛只剩下騰訊的一半。
今年3月份,馬云從國外回歸,開啟了一連串的大動作,緊接著在三個月之后,6月20日,張勇宣布下課,原來馬云的助理吳泳銘任集團CEO,永久合伙人蔡崇信任董事局主席,這意味著,阿里回到“創始人時代”。但是此次馬云的減持,似乎外界再次看清,即使馬云出馬,也無法率領阿里重回一覽眾山小的巔峰。
不僅僅馬云減持,這兩天阿里還在戰略上來了個出乎意外的“橫跳”。
1、在收與放之間“再切換”
3月28日,一封全員信攪動整個阿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宣布“1+6+N”組織變革正式開啟,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兩個月后,阿里公開旗下業務的上市計劃表:盒馬預計在未來6-12個月內完成上市流程;菜鳥亦啟動上市計劃,預計在未來12-18個月內完成;阿里云從集團母體完全分拆獨立走向上市,在未來12個月內完成,并引入外部投資者;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啟動外部融資。
當時,中國企業家雜志推出了一篇讓人熱血沸騰的文章:世紀大分拆:阿里動骨。文章中說,以創始人馬云為中心的權力中樞全面復歸,阿里巴巴要重回“創業時代”。阿里這場變動更大的意義在于,可以為那些“摸著阿里過河”的互聯網企業提供一個參考模板。
但是,僅僅七個月之后,阿里對當初的大動作按下撤銷鍵。
11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最新財報,其中透露重大信息:阿里不再推進云智能集團的完全分拆,盒馬鮮生的IPO計劃也已暫停。
阿里在財報中將兩項計劃的終止原因歸結為外部環境變化——云智能集團不再推進拆分是因“美國近期擴大對先進計算芯片出口的限制,給云智能集團的前景帶來不確定性。”盒馬則需再“評估市場情況”。
在16日晚的分析師電話會上,吳泳銘講到阿里巴巴集團將在阿里云戰略方向上保持長期堅決投入后,他表示,云智能集團仍會繼續保持獨立公司運作方式,采取董事會授權的CEO負責制。“我們正在探索建立相應的激勵體系,在業務集團的獨立性和協同性之間著力取得平衡,實現發展的最大合力。”
2、為什么對分拆按下“撤銷鍵”?
到目前來看,阿里集團的業務體系,最具價值的無非四塊:電商淘天集團、阿里云、菜鳥和盒馬。作為核心的電商顯然不能從上市主體阿里集團拆分出來,能拆分而且最具有上市希望的,也就只剩下阿里云、菜鳥和盒馬。
如何看待阿里旗下核心業務的取消拆分,不再上市?筆者覺得,從利益價值大小的角度考量,對阿里來說,合在一起的價值肯定大于分拆。
首先,拆分與否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市值評估有密切的關聯,如果把阿里云、盒馬、菜鳥這些“核心業務”剝離出來,阿里集團就單純剩下了電商業務,阿里的股價必然會繼續大幅度下跌,阿里市值甚至有可能跌倒萬億以內,這對阿里集團來說,顯然是不希望看到的。
另一方面,拆分出來之后,能否上市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從去年開始,阿里云頻頻宕機,麻煩不斷。經濟觀察報報道,今年雙十一之后,11月12日傍晚,包括淘寶、閑魚、釘釘、阿里云盤、餓了么、天貓精靈、菜鳥、夸克、語雀等,多個阿里系App出現無法訪問或服務異常的情況。隨即,上述一些產品“崩了”的相關詞條沖上了微博熱搜。而一些由阿里云提供服務的公司也受到影響,像納思云充電樁、樂爽cooleasy等由阿里云提供服務支持的科技平臺,相繼發出“重要通知”或“緊急通知”。
就在十幾天前的2023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曾指出,目前中國80%的科技企業和一半的大模型公司都跑在阿里云上。當下,如此重要的阿里云卻又如此“粗心大意”,這也不得不讓阿里集團審慎對待阿里云的獨立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ChatGPT的爆火,AI大模型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的重大新風口。今年4月,阿里云發布了生成式AI模型“通義千問”,又升級了音頻轉寫平臺“聽悟”,7月份推出了生成式AI文生圖模型“通義萬相”。但是,到目前為止,阿里云智集團在AI大模型領域依然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此時將阿里云獨立上市,并不能賣個好身價。
再來看盒馬,這些年來,盒馬不斷試探多種多樣的新店態形式,但是,無論怎么變化,想要上市,盈利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硬指標”。盒馬官網顯示,目前盒馬在全國共有345家門店,其中2019年以來,門店的增長數量為145家,在發展速度上是落后于第一個時期的。直到2022年底,盒馬才官宣“主力店”實現盈利,但具體盈利多少并未披露。
所以,在這樣的狀態下,阿里云、盒馬拆分出來獨立上市可能性并不大,即使能夠僥幸“過會”,在當下股市極其低迷的宏觀背景之下,上市之后價值幾何,恐怕整個阿里高層心里都沒底。就拿盒馬來說,今年9月,有媒體報道稱盒馬上市后估值可能僅為40億美元,遠低于去年考慮籌集新融資時設定的60億至100億美元目標。
更重要的是,從經營的角度看,上市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實現投資人的利益最大化,對企業經營帶來多大的裨益,值得商榷。而且拆分上市之后,阿里集團對這些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尤其是各個公司之間的業務配套協同能力會被大大受阻。
在11月16日晚財報發布之后,吳泳銘公布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批四個戰略級創新業務:1688,閑魚,釘釘,夸克。阿里方面稱,這些戰略級創新業務,組織上將作為獨立子公司運營,業務上將打破以往在集團內的定位限制,阿里以3-5年為周期持續投入。
吳泳銘還首次披露了遴選標準:具備足夠巨大的市場空間,具備獨特的市場定位,符合用戶需求趨勢和集團“AI驅動”戰略。
從戰略上,在保持阿里集團“含金量”的同時——綁定既有的電商、云服務、新零售以及快遞業務之外,開始重點培育更多的“種子業務”。
3、馬老師的提款機
事實上,馬云對阿里的套現,這次并不是首次。即使馬云對阿里的持股降到更低點,但從來未曾影響馬老師對于阿里的掌控。統計發現,馬云歷年套現金額,已合計達到964億元,近千億規模。此次擬套現的63億元,當是其套現歷程中微不足道的一次。
2014年阿里巴巴登陸美股,馬云持股7.8%,后持股比例一路降至2019年6月的6.2%。上市以來,阿里巴巴僅在2023財年宣布了總金額達182億元的分紅,若按馬云持股4.8%計算,其可分紅約9億元。
根據2023新財富500富人,中國共有19位富人身家超過1000億元,不過絕大多數為所持上市公司股權的賬面財富,并非到手財富。馬云套現所得,則是約千億真金白銀。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梳理,馬云間接持有阿里的股票方式有三種:一、通過持股70%的APN Ltd.(一家開曼群島公司)持有阿里巴巴2.8億股股份;二、通過The Jack Ma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馬云慈善基金會)全資擁有的Yun Capital Limited(一家英屬維爾京群島公司)和Ying Capital Limited(一家英屬維爾京群島公司)共計持有阿里巴巴1.78億股股份;三、馬云通過家族信托持有8.17億股股份。
馬云家族信托是“VISTA”架構。這樣的權利設計,有效地分離了所有權、收益權和決策權,在此結構之下,“即便阿里巴巴股票的所有權不再屬于馬云,但馬云依然保留其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決策權。此架構約定,阿里的最高全力機關是合伙人委員會,而馬云和蔡崇信是阿里僅有的兩個永久合伙人。
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文章進一步指出,馬云家族辦公室才是其“財富核心”持有和管理機構,馬云的家族辦公室是藍池資本(Blue Pool Capital)。據稱這是“所有大亨中最大的家族辦公室”。藍池資本持有馬云家族400億美元財富的一部分,以及蔡崇信100億美元財富的大部分。
企查查顯示,藍池資本共計參與18個投資項目,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金融、區塊鏈、文旅、游戲、醫療技術等領域,多數項目位于中國香港及海外。其最新投資的項目為中東版“花唄”——Tabby。
阿里的股票顯然成為馬云最重要的提款機,這更是馬老師不希望阿里股價被稀釋的底層原因。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