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上說的P2P加息潮在哪里?金融
存管成本對大、小平臺的影響不一樣,存管成本對平臺的影響可以用存管上線3個月后利率變動情況來表示,(1)存管成本對中小平臺影響大 影響最大的就是存管成本。
和往期一樣,行業回報率持續下降,根據某第三方的數據,5月份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21%,但上周《國際金融報》說行業出現加息潮,一些大平臺以臨時加息的方式提高投
和往期一樣,行業回報率持續下降,根據某第三方的數據,5月份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21%,但上周《國際金融報》說行業出現加息潮,一些大平臺以臨時加息的方式提高投資回報率,似乎是冷熱交替。筆者認為,這種臨時加息并不意味著6月份行業綜合收益率會出現上升勢頭,行業綜合收益率下降仍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首先,大平臺的加息方式是臨時加息
做法是在標的的“正常利率”旁邊標記加息幅度,這種加息是短暫的營銷活動,可能是線下資產端開發力度加大,以至于滿標速度放緩,也可能是受到負面政策的影響,用以安撫投資人情緒。總之,與調節“正常利率”相比,可持續性較差,反映平臺不看好利率長期上漲的態度。
其次,近期平臺運營成本上漲比較快,這一點也不支持加息。
(1)存管成本對中小平臺影響大
影響最大的就是存管成本,前期一次性繳納的費用不低于30萬元,一年內陸續產生的額外支出不低于80萬元。對大平臺來說這或許是一筆無關緊要的支出,但對這個行業的多數平臺來說都是個負擔,存管成本對大、小平臺的影響不一樣。
6月27日某第三方發布了《78家P2P平臺解析存,管導致降息?》,根據該文提供的78家平臺數據,我們可以如下驗證:把資金端成本(給投資人的預期回報率)當做平臺規模的衡量指標,成本越高說明平臺議價能力越弱,平臺規模就越小。存管成本對平臺的影響可以用存管上線3個月后利率變動情況來表示,存管上線之日的利率定義為初期利率,降息越多則影響越大,降息越少(甚至加息)則影響越小。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利率變動與初期利率之間的關系來分析存管成本對不同體量平臺的影響。
看下面的圖,把78平臺按初期利率從高到低排序,截為6組,每組13各平臺,分別計算初期利率平均值、利率變動平均值,得到6個點,縱軸反映利率變動,橫軸反映初期利率高低。顯然,平均利率越高的平臺降息越多,受到的存管成本沖擊越大,平均利率低的平臺甚至有加息操作。低息平臺有足夠的盈利空間去容納資金存管系統,甚至富余到可以通過加息來調節線上資金供給,高息平臺則比較被動,只能通過降低投資人收益來消化這部分額外支出。P2P行業里,這78家平臺多是行業翹楚,不在樣本中的平臺通過降息消化存管成本的可能性更大,大平臺或許會加息,只是個別現象,不會成為潮流。
圖一 利率變動和初期利率之間的關系
(2)其他合規成本推波助瀾
除了存管成本以外,禁設保證金和限額條款也會增加平臺的支出。監管部門不允許自擔保,平臺的出路只能是第三方擔保,第一選擇就是關聯公司提供擔保,這種解決方案成本低,與風險保證金制度相比,基本上不會有額外支出,第二選擇是上履約險,根據《國際金融報》的報道,履約險的成本不低于17%,據某財險公司的小貸借款人履約險的情形來看(圖二),網貸平臺保費在13.5%到18%之間。為了規避自擔保行為,成本或許比存管還高。此外,20萬/100萬限額條款也是引發額外指出的因素,一些平臺的規避辦法是將超額借款人轉為公司借款,這就涉及了辦理營業執照的問題,雖然不多,每單也會有幾百元的支出。
圖二 某財險公司面向小貸借款人履約險
第三,資產端競爭加劇,市場容量有限
2016年尾,許多平臺的資產端就開始了降息節奏,允許借款人以更低的利率在線上籌措資金。網貸行業10年的發展,一二線城市次級借貸需求開發殆盡,大家的出路有兩條,一是下沉資產端,走向三四五線城市,二是升級服務對象,面向更加優質的借款人,這不可避免地要降低資產端利率,所以給投資人的回報必然減少。市場容量的有限性和企業家的欲望產生了矛盾,線上降息就成了必然,行業利率不會有掉頭向上之日。《78家P2P平臺解析存,管導致降息?》中有個結論,樣本平臺降息幅度小于行業水平,原因就是樣本平臺規模都比較大,降息空間有限,行業里中小平臺是主流,降息自然比更加劇烈。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