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龍頭“病了”,美年健康的“亞健康”危機觀點
美年健康財報“大考”:體檢巨頭如何走出“亞健康”困局?
導讀:美年健康財報“大考”:體檢巨頭如何走出“亞健康”困局?
美年健康,這家曾經在體檢行業叱咤風云的巨頭,近日發布的財報卻像一份不太樂觀的“體檢報告”,讓投資者和行業觀察者們捏了一把汗。2024年,美年健康營收107.02億元,同比下降1.76%。2025年第一季度,美年健康營收同比下降2.62%,凈利潤虧損2.75億元——這組數字像一記重錘,敲碎了市場對其“體檢帝國”的濾鏡。
營收增長乏力、利潤虧損、成本高企、資產負債率攀升……這些關鍵詞如同體檢報告中的異常指標,警示著美年健康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曾經風光無限的體檢巨頭,究竟怎么了?它能否走出困境,重新煥發生機?讓我們透過財報數據,深入剖析美年健康的“病”因。
財報里的“紅燈”:美年健康到底虧在哪?
曾經,美年健康是資本市場的寵兒。2015年借殼上市后,它通過并購慈銘體檢、美兆體檢,一躍成為行業龍頭,市值一度突破800億。
當你走進商場、地鐵站,是否總會被“美年健康,守護每個中國人的生命質量”的廣告語包圍?這家曾以“買買買”模式橫掃體檢行業、坐擁608家體檢中心的巨頭,近日卻因一份財報被推上風口浪尖。
2024年,美年健康營收107.02億元,同比下降1.76%。看似微小的跌幅,實則暗藏危機。要知道,過去十年體檢行業年均增速超15%,而美年健康作為行業老大,增速卻已連續三年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一季度營收跌幅擴大至2.62%,顯示出下滑趨勢正在加速。
2025年一季度,美年健康歸母凈利潤-2.75億元,雖然同比減虧3.94%,但虧損額仍相當于每天虧掉300萬元。拉長時間線看,2019-2024年,公司凈利潤如坐過山車:2019年因商譽減值暴虧8.66億元,2020-2022年靠疫情紅利短暫回暖,2023年再次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美年健康的成本結構堪稱“壓力山大”。2025年一季度,管理費用占營收比重超15%,財務費用7386.78萬元,利息支出如同一把“鈍刀”,日復一日地割著利潤。
截至2025年一季度,美年健康資產負債率56.34%,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更危險的是,公司應收賬款規模龐大,占當期歸母凈利潤比重高達965.78%。這意味著,大量客戶拖欠的款項,正像“堰塞湖”一樣威脅著公司的現金流。
看完財報,咱們再來給美年健康的業務“把把脈”。美年健康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塊是傳統的健康體檢,另一塊是健康管理。
先說傳統體檢業務。這可是美年健康的起家業務,也是曾經的“現金奶?!???扇缃?,這塊業務卻遭遇了“中年危機”。市場飽和度提高,是首要原因。隨著體檢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機構涌入這個市場,體檢服務的供給,已經逐漸超過了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體檢機構數量眾多,競爭異常激烈,美年健康的市場份額,自然受到了擠壓。
除了市場飽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也對傳統體檢業務造成了沖擊?,F在,消費者對體檢的需求,已經不再滿足于常規的體檢項目,他們更加注重個性化、精準化的體檢服務,以及檢后的健康管理和干預??擅滥杲】的?,雖然在不斷豐富體檢套餐的內容,但在滿足消費者深層次、多樣化需求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說健康管理業務。這是美年健康近年來重點發力的領域。美年健康試圖通過健康管理業務,打造“預防-診斷-治療-管理”的閉環生態,提升客戶黏性。可目前來看,這塊業務還沒能成為美年健康的“第二增長曲線”。
被“擴張后遺癥”絆倒?
回顧美年健康的發展歷程,擴張戰略是其快速崛起的重要法寶。自2011年起,美年健康通過并購快速擴張,2016年收購美兆體檢、慈銘體檢,一舉改變了非公體檢行業競爭格局。此外,美年健康還通過參轉控模式,加快了跑馬圈地的速度。截至2024年6月30日,美年健康擁有分院總數608家,覆蓋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覆蓋城市、分院、年體檢人次總量上均穩居行業第一位。
然而,大規模擴張雖然讓美年健康迅速占據了市場份額,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后遺癥”。
在并購過程中,美年健康為了獲取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往往會支付較高的溢價,這些溢價形成了巨額商譽。一旦被收購公司未達收益預期,就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這將直接影響公司的凈利潤。2019年,美年健康就因商譽減值計提了約10.35億元,導致當年凈利潤大幅下滑,出現巨額虧損。
擴張帶來的整合難題也不容忽視。不同的體檢機構在管理模式、業務流程、企業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將這些機構整合到一起,實現協同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實際整合過程中,美年健康可能面臨人員融合困難、業務流程不暢、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
面對業務增長的困境,美年健康也積極尋求突破,AI戰略,就是他們開出的“藥方”。美年健康圍繞體檢全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了覆蓋檢前、檢中、檢后的全鏈條AI服務體系。
從應用成果來看,美年健康在AI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2025年一季度,美年健康AI相關業務收入超5400萬元,同比增長71.76%。但與107億的營收相比,AI貢獻占比不足1%,更像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美年健康的AI戰略在實際推動業務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盡管美年健康高喊“AllinAI”戰略,但實際研發資金投入有限,2024年上半年的研發資金僅4798.43萬元,遠不及其高昂的銷售費用。研發投入不足導致AI技術創新能力受限,難以推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AI產品和服務。
美年健康的困境,折射出整個體檢行業的轉型陣痛。當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企業必須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深耕”。AI技術、健康管理、個性化服務,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
對于美年健康而言,2800家門店的規模優勢仍在,AI戰略的先發優勢也已顯現。但能否將“體檢第一股”的招牌擦亮,關鍵在于能否真正讀懂消費者需求,用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重新贏得市場的信任。
畢竟,在健康這個“永恒的剛需”賽道上,永遠不缺機會——缺的,是那份“以用戶為中心”的初心,和“敢啃硬骨頭”的決心。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