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前路不明,鷹瞳科技能走出自己的路嗎?快訊
真正站穩腳跟的,是已經上市的鷹瞳科技。但是,鷹瞳科技面前仍有不少挑戰。
出品|華博商業評論
7月19日,2024百度健康產業生態大會在北京舉行。據了解,本次大會的主要議題是AI普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解醫療服務中的“不可能三角”,以及AI與大數據如何重塑醫療服務體系等等。
在市場上,AI醫療也在吸引著資本入局。在國外,AI+疾病模型的以色列企業CytoReason完成8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該筆融資由輝瑞、英偉達、賽默飛世爾科技以及投資機構OurCrowd等重量級投資者領頭。同時,AI+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訊飛醫療科技近日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不過,在另一個無人注意的角落,安德醫智宣布自己“起死回生”。事實上,安德醫智也曾一度站在AI醫療的風口上,不僅拿下了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三類證,估值一度超5億美元。但是在2023年7月,安德醫智接觸申請了破產重組。
而這并不是安德醫智一家公司的困境:曾經的AI醫療頭部公司如科亞醫療和科亞醫療在上市失敗后泯然眾人,仍在沖擊IPO的數坤科技已經超過20月沒有融資。
真正站穩腳跟的,是已經上市的鷹瞳科技。但是,鷹瞳科技面前仍有不少挑戰。
2023年營收翻倍,據稱2024年能實現盈利
根據鷹瞳科技2023年財報,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收2.039億元,同比增長79.5%;實現毛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124.04%。歸母凈利潤為-1.33億元,較2022年的-1.8億元有所收窄。
財報顯示,鷹瞳科技旗下有三大業務板塊:鷹瞳醫療、鷹瞳健康和鷹瞳眼健康,2023年分別實現營收8460萬元、4440萬元和7500萬元,同比增長速度分別為200%、6.1%和71.9%。
鷹瞳醫療成為了鷹瞳科技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據介紹,鷹瞳醫療的解決方案主要滿足檢測及輔助診斷某些適應癥的臨床需求,提供諸多定量測量指標,如出血及滲出總面積及數量,以解決醫療資源欠缺地區資深視網膜專家數量不足的問題。對于該部分業績增長,鷹瞳科技解釋稱主要得益于將視網膜檢測業務擴展至更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
盡管仍未止損,鷹瞳科技在資產負債端尚有余力。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鷹瞳科技總資產為16.85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915億元,,總負債1.271億元,資產負債率僅為7.55%。
有分析指出,鷹瞳科技基于眼底相機的小巧便攜和成本優勢,通過自主研發硬件,拓展非眼底疾病,打通C端收費等一系列抓手,搭建了一套能夠良性運轉的商業模式。另有知情人士透露,按照現有的數據測算,鷹瞳科技2024年大概率可以實現盈利上岸。
如何讓盈利成為可能?
有媒體觀察到,鷹瞳科技的研發開支為1.116億元,較2022年1.256億元略有下滑,而銷售費用銷售及分銷開支為1.006億元,行政開支為9898萬元,均較上年有所上升。作為一家科技公司,鷹瞳科技在科技上似乎“不太專注”。
有業內人士表示,AI醫療企業的初期發展既不取決于技術,也不取決于服務,而是取決于和醫院的客情關系。這是因為醫院手中既有最真實的醫療數據,也有能對數據進行標注的醫生資源。概言之,誰能夠談下更多的三甲醫院,誰合作的醫院專科能力更強,誰就能做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鷹瞳科技能將旗下的鷹瞳醫療擴展至“更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不僅意味著擁有了更多客戶,同時也意味著AI產品能得到更多的訓練。
但也有分析認為,鷹瞳科技所處的近視防控賽道也存在很大的挑戰。
根據國家疾控局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1.9%(其中,小學36.7%,初中71.4%,高中81.2%),可以說市場巨大。但是商業化競爭也很劇烈。
鷹瞳科技所在的是檢測和預防近視,以及視覺訓練等前端市場,屬于改善型服務,而市場上既有諸如近視眼鏡、激光手術直接解決視力問題的產品,也有類似于眼罩這樣的改善型服務的平替。
鷹瞳科技能否找到盈利點仍存在不確定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