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高昂、市場不振,鷹瞳科技能否破局AI醫療困局?快訊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醫療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醫療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從醫療影像識別到患者問診,再到藥物研發,AI的觸角已深入醫療領域的各個角落。然而,在這場AI醫療的盛宴中,曾被譽為“AI醫療第一股”的鷹瞳科技,卻似乎陷入了泥潭,難以自拔。
自2015年成立并成功登陸港交所以來,鷹瞳科技便踏上了“燒錢”的不歸路。連續五年的虧損,累計高達6.23億元的財務黑洞,讓這家曾經備受矚目的AI醫療企業步履維艱。2023年,盡管公司營收實現了79.5%的增長,但高達1.46億元的年度虧損,以及-71.41%的凈利率,依然讓人瞠目結舌。高研發費、高銷售費、高行政開支、高員工薪酬,四座大山壓得鷹瞳喘不過氣來,股價更是暴跌超80%,市值大幅縮水。
首先是開發費用,鷹瞳在2023年研發開支達到了1.116億元,雖然金額比較大,但作為AI公司,研發費高也是行業常態。
其次是公司運營費用,2023年鷹瞳科技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為1.006億元,行政開支為9898萬元,兩項費用想加就有1.98億元。
銷售開支和行政開支能花1.98億元,這無疑讓投資者們倍感難受,總不能說一年花了1.98億都用來招待客戶、采購打印紙了吧?
最后是人員薪酬,截至2023年12月31日,鷹瞳共有339名全職僱員,產生的總薪酬成本為人民幣2.14億元。也就是說,光員工薪酬已經高于鷹瞳2023年的全部總營收。
作為AI醫療領域的先行者,鷹瞳科技在商業化道路上卻屢屢受挫。上市之初,公司依賴少數幾個大客戶維持生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客戶數量逐年遞減,銷售開支卻居高不下。這種“只出不進”的商業模式,無疑讓鷹瞳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盡管公司試圖通過產品升級和市場拓展來扭轉局面,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
為了自救,鷹瞳科技推出了多款AI醫療產品,包括新一代明星產品AFC100相機和近視防控AI產品等。然而,這些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一方面,消費者對AI醫療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還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鷹瞳在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方面的投入也顯得不足。此外,公司推出的鷹瞳萬語醫療大模型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官方渠道難以找到相關入口和詳細信息,市場認可度極低。
面對重重困難,鷹瞳科技需要深刻反思和調整戰略。首先,公司應加強對成本控制和財務管理的能力,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其次,加大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力度,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最后,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推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和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只有這樣,鷹瞳科技才能在AI醫療的浪潮中重新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然而,對于已經連續五年虧損、股價暴跌、市值縮水的鷹瞳科技來說,未來的道路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扭虧為盈和可持續發展,將是鷹瞳科技需要長期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