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更賺錢了,也更平庸了互聯網+

AI比的是誰能花錢。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夢得
最新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蘋果實現營收940.36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上年同期的857.77億美元增長10%;凈利潤為234.3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14.48億美元增長9%。
這一結果甚至遠超華爾街分析師此前的預期—— 他們曾預測該季度蘋果銷售額為 893.4 億美元,利潤為 214.3 億美元。
這個成績怎么來的?庫克感謝中美市場。
這是一個非常不蘋果的回答。
01 亮眼財報背后的隱憂
經歷了大中華區連續7個季度同比下滑的趨勢,蘋果二季度大中華區營收達到153.6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47.28億美元增長超4%,
庫克在財報會議中解釋,二季度是手機等數碼產品“國補”產生影響的首個完整季度,蘋果的部分產品確實受益于“國補”。
但他沒提到的是,今年以來,蘋果不斷打破不輕易降價的傳統,不斷用更低的價格換來更高的銷量。在618前夕,蘋果曾向渠道商下發調價通知,包括iPhone 16 Pro在內的多款旗艦機型價格大幅下調。以iPhone 16 Pro 128G版本為例,該機型售價直降2000元至5999元,精準卡進國補范圍。疊加500元國補后,到手價僅需5499元,其他更高配置的機型也有千元以上的調價。
蘋果以降價的方式來應對市場份額的下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手機給的壓力有點大,特別是華為的再度起勢。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華為以1250萬部出貨量重返國內市場第一,市場份額達18.1%。OPPO、vivo、小米、榮耀等品牌也通過價格優勢,功能體驗不落于下風,爭奪蘋果的市場份額。
但降價換來的銷量能持久嗎?7月29日,蘋果中國官網顯示,位于大連百年城的Apple Store店將于8月9日停止營業。這是蘋果入華19年來首次關閉直營門店,這是一個開始還是一個意外,仁者見仁。
美國市場的情況類似。
美國市場一度為蘋果業績注入強心劑,消費者趕在關稅上調前集中搶購iPhone 和 Mac,直接推動該季度 iPhone 銷售額同比增長逾 13%,達到 445.8 億美元,Mac 銷售額也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但結合行業數據,手機市場的增長基本已經見頂,本季度全球手機市場增速僅是低個位數,而蘋果手機出貨量增速也僅有2% 左右。
更糟糕的是,作為蘋果的高利潤來源的軟件服務,也危機四伏。這一季度,包括App Store、Apple Pay和Apple Music的銷售額持續增長,銷售額增長13.3%,達到274.2億美元,差不多占了總營收的30%。
但是,一方面是App Store的抽成受到了來自開發者的挑戰,歐盟此前也曾做過相關的裁定,在最壞情況下,美國銀行估算蘋果可能會因此失去多達10%的凈利潤。另一方面,則是對谷歌反壟斷案一項懸而未決的裁決感到擔憂,在該案中,針對谷歌作為蘋果公司Safari瀏覽器默認搜索引擎的合同,一名法官即將做出決定,這將影響合同前景。
重點是,這份合同只創造了蘋果公司6%的收入,但卻貢獻了該公司近五分之一的營業利潤。
所以說來說去,蘋果目前的高光還是靠“吃老本”,但中國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美國的市場則越來越擁擠、越來越受限制。
所有問題都指向了一個問題,能夠真正支撐科技公司未來的創新,蘋果好像是丟失了。
iPhone逐漸喪失了創新能力,最大的體現,就是缺少“革命性技術”。細數近幾年智能手機最大的創新,如折疊屏技術是由三星推出,5G時代的浪潮是由華為開辟,最近火熱的衛星通話也是由華為開啟。
02 蘋果不再引領未來
曾經我們都在期待蘋果下一代產品的發布,但現在卻開始質疑:蘋果還知道該做什么嗎?
一個代表性事件是歷時十年的造車計劃。
過去近十年,關于蘋果研發電動車的傳聞不絕于耳。“Apple Car”曾被寄予厚望,被認為是蘋果生態戰略的終極演繹——硬件、軟件與服務的深度融合,將徹底顛覆出行方式。
然而,2025年初,蘋果正式宣布放棄造車計劃。原因何在?缺乏聚焦、內部路線分歧嚴重、以及一個基本事實:造車太難,利潤太低,不適合蘋果的商業模式。
戲劇性的是,小米接過了蘋果放下的接力棒。雷軍高調發布了小米SU7、YU7系列,一款集顏值、智能與生態于一體的高端電動汽車,算是替蘋果兌現了當初人們對Apple Car的期待,也幫蘋果驗證了消費電子企業跨界造車的可行性。
蘋果放棄造車,這不僅是一次產品失敗,更是一次想象力的失敗,更凸顯出蘋果在戰略執行上的猶豫。
另一項備受爭議的戰略投入是Apple Vision Pro。
這Vision Pro剛發布時,被譽為“下一個iPhone級”的平臺。蘋果稱它為“空間計算”設備,能徹底改變娛樂、辦公與溝通的方式。
但一年過去了,幾乎沒人再提起Vision Pro。這款售價高昂的頭顯產品,最終成為蘋果自Newton以來最失敗的嘗試之一。盡管硬件技術依舊精美絕倫,但它未能為主流用戶解決任何真實痛點。目前已經變成沒人再關心的產品。
在人工智能這一關鍵賽道,蘋果的滯后更為明顯。
ChatGPT橫空出世以后,蘋果的反應比起谷歌等巨頭要更慢。
2025年,蘋果終于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AI戰略——Apple Intelligence。這套AI系統整合于iOS與macOS之中,主打“端側運算+隱私保護”的理念。
但最讓人期待的新版Siri語音助手最終跳票。盡管蘋果在發布會上說得動聽,但實際體驗遠遠落后于競品。Siri依舊“智商堪憂”,無法理解復雜語義,更無法做出多輪對話。
AI團隊的動蕩側面凸顯了這個問題。
2018年,蘋果招募來了谷歌AI負責人約翰·詹南德雷亞(業內稱“JG”),直接向CEO庫克匯報。詹南德雷亞入職后撤換負責人,砍掉冷門功能,讓團隊聚焦核心功能。
但蘋果內部對于是否要大舉投入AI舉棋不定。據報道,軟件主管費德里吉認為AI并非移動設備的核心功能,更不愿因此影響iPhone、Mac等年度系統更新的開發節奏。這導致蘋果面對ChatGPT毫無準備。
這種“設備優先”的思路還導致了蘋果AI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龐若明的離職。今年初,蘋果AI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龐若明擬定了初步開源路線圖。但費德里吉擔心開源會使蘋果失去端側優化的優勢。前不久,龐若明加入了Meta的“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為了硅谷的頭條新聞。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思路和硅谷其他巨頭截然相反。最具象征意義的,是扎克伯格的公開“開戰”宣言。在Meta Connect大會上,他毫不客氣地嘲諷Apple Intelligence“半成品”,并直言Meta要“主導未來的人機交互”。
蘋果曾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去年底蘋果距離四萬億美元市值只有一步之遙。但當英偉達和微軟先后跨過四萬億美元市值大關后,蘋果卻漸行漸遠。
市值當然不能說明一切,蘋果仍然是這個星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但賺錢從來都不是一家科技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系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