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嫁三夫” 大眾安徽能否避免上汽奧迪覆轍?快訊
在“南北大眾”銷量下滑的背景下,大眾安徽將肩負起新能源領域突破的重任,而作為其首款新車,ID.與眾面臨著品牌聲量、產品定位小眾等多方面挑戰。
編輯導語:ID.與眾的到來掀開了大眾在華發展的新篇章,但在自主品牌已經占領主流新能源消費者心智的當前,ID.與眾的到來已經是姍姍來遲。在“南北大眾”銷量下滑的背景下,大眾安徽將肩負起新能源領域突破的重任,而作為其首款新車,ID.與眾面臨著品牌聲量、產品定位小眾等多方面挑戰。
“遲來的”ID.與眾
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第三家合資車企,大眾安徽終于推出了其旗下首款ID.車型。7月17日晚,ID.UNYX(中文名:與眾)正式上市,新車定位A級純電轎跑SUV,共推出三個版本,官方指導價為20.99-24.99萬元。毫無疑問,ID.與眾的上市是大眾開啟在華新篇章的標志之一。
作為大眾在華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合資車企,大眾安徽被外界普遍視作是大眾集團的“親兒子”,其前身是成立于2017年的江淮大眾,最初由大眾汽車集團與江汽集團合資組建,后于2020年12月,大眾汽車集團增持江淮大眾股比至75%。接過管理權后,江淮大眾也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
大眾汽車給大眾安徽的定義,是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核心研發基地,會獲得德國總部最大限度的資源傾斜,也是大眾在華攻勢的補充。根據合資股比變更時,業內披露的信息顯示,大眾安徽的目標在2025年生產20萬-25萬輛汽車,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2029年預計達到500億元。
可見大眾集團對大眾安徽的期望,但顯然,ID.與眾到來的時間,在當下的中國新能源市場來看,已經顯得有些姍姍來遲。中汽協數據統計,國內市場6月份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突破50%至50.72%。而整個上半年,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已經達到高達64.2%;而合資新能源滲透率僅有6.7%。
換言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是國內消費者的主流選擇,合資品牌/跨國車企的電動化進展緩慢這一背景下,相關品牌的電動車產品還被外界稱作“雜牌電動車”。
ID.與眾來遲的背后,很大程度上還是中國新能源市場發展要遠比跨國車企想象的快,甚至超出相關部門預計。按照2020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的目標,2025年我國新能源車銷售占比將達20%;但這一目標在2022年就已經提前完成。
“我國汽車全面電動化的時間表在提前,進程在加速,比想象的還要快。”有比亞迪相關人士曾對中車網表示。
關于合資/跨國車企轉型滯后的問題,還有另一頭部自主新能源車企相關負責人同樣曾對中車網表示,“一部分企業實際上并沒有、或者說他骨子里沒有認識到這個電動化會來的這么快,這么猛,所以他們可能也有準備,但是他準備的節點可能是幾年以后。”而這與目前行業的現狀其實相一致。
上半年大眾在華跌7.4%
事實上,大眾安徽發力時間還是2026年,ID.與眾也還只是大眾安徽發力的第一步,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表示,“我們期待在2026年在中國市場導入全新的產品組合,在接下來的車展活動,全新產品矩陣也有望逐步亮相。”不僅僅是大眾,包括豐田,寶馬等巨頭,下一代的電動車也是在2026年投放。“寶馬新世代的電動車車型將于2026年在沈陽投產。”這被寶馬高管在不同場合提及。
但目前,即便是大眾,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已經遇到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的實質沖擊,前不久,大眾集團公布今年上半年銷量,其中,中國市場是大眾跌幅最大的市場,累計銷量為134.5萬輛,同比下滑了7.4%。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的整體市場份額已從2018年的19.8%,降至2023年的14%。
對于在華銷量的下滑,大眾官方直言,“中國市場競爭激烈”。而面對中國市場競爭,大眾的主要是通過油電同進的策略守住市場份額,一面保住燃油車基本盤,一方面同通過ID.家族的產品謀求在新能源領域突破,但大眾新能源車的增長速度還是未能趕上其燃油車優勢被蠶食的速度。
2023年,大眾在華共交付車輛19.01萬輛,同比增長5.2%。其中,純電ID.車型銷量超過15.55萬輛,同比增長8.7%,其新能源車銷量規模在合資/跨國車企中表現算的上突出,但其增速表現還是遠遠落后于行業。去年,國內新能源車累計零售銷量773.6萬輛,同比增長36.2%。
此外,實際情況來看,此前ID.家族旗下僅有一款ID.3算得上進入了主流消費者的視線,這也還是上汽大眾“以價換量”的成果。其余如ID.4、ID.6、ID.7等產品市場表現并不理想,最新推出的、由一汽大眾率先引入ID.7 VIZZION,至今月均銷量在百數。今年上半年,ID.7 VIZZION累計銷量約為4476輛。
“南北大眾”的發展正在持續遇到阻力,作為“生力軍”的大眾安徽將肩負起新能源突破的重任。孟俠表示:“ID. 與眾將以其前衛設計、純電駕駛和一流用戶體驗,進一步擴充我們在華的ID. 家族陣容。緊握時代脈搏,如ID. 與眾這樣的智能網聯車型將吸引到更多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年輕用戶。”
與眾有誠意、但競爭激烈
從ID.與眾上市信息來看,該車在動力、續航、輔助駕駛、舒適性等配置應有盡有,ID.與眾給出了大眾的誠意。但需要注意的是,ID.與眾的產品定位實際相對小眾,轎跑式SUV在國內市場并不算主流品類。此前不乏車企對轎跑式SUV嘗試,但除了特斯拉旗下的Model Y,國內各大品牌推出的轎跑式SUV表現均不算特別理想。
此外,雖然其定位小眾,但在20萬級別的純電市場,ID.與眾也不缺少競爭對手,如其就面臨著宋L、小鵬G6、飛凡R7,包括未來將要上市的樂道L60等產品競爭。對比飛凡R7,ID.與眾在價格接近的情況下,科技配置、舒適性配置飛凡R7互有勝負,但飛凡R7更大還更便宜。
對于ID.與眾的競爭前景,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對中車網表示,“從售價上來看,ID.與眾還是定的比較高,這源于大眾想要提升其品牌價值,但作為大眾安徽的第一款車,目前來看可能不會賣得很好,轎跑式SUV首先定位就偏小眾,大眾在燃油車時代也曾推出途觀X、探岳X等轎跑SUV,結果也是表現平平。”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孟俠還表示:“我們不急于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我們的設想是提供不斷進步的品牌和生活方式,穩步擴大影響力。”而類似的話術曾出現在上汽奧迪的高管口中,“上汽奧迪最重要的目標不是銷量,而是打造和鞏固品牌形象。”最終在經歷銷量長時期的低迷后,上汽奧迪走上“降價求生”的道路。
目前,新車ID.與眾還剛剛上市,其未來發展還有待觀察。而據了解,大眾安徽銷售模式采用的是“直營+代理制”,這一模式正被如小鵬、小米、極氪等新能源品牌廣泛采用。有大眾安徽相關工作人員對中車網表示,“目前在北上廣成已經開了4家直營店,全國則有38家代理。”
根據大眾安徽規劃,2024年,其零售網絡將覆蓋超過20個城市,以一線和二線城市為主。到2025年底,將覆蓋超過70個城市,并從一線擴展到三線城市。在產品布局上,除了首款新車ID. 與眾之外,到2026年,大眾的這一智能純電新品類還將推出包括 SUV和轎車在內的4款新車型。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