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承認技術缺陷!智己強行讓人閉嘴,CEO被替換是遲早?快訊
近日,51君發布了一篇“小鵬攜手一哥強勢崛起,理想內涵友商造假,智己高速慘禍忙甩鍋?”的文章,可在發布后不久,頭條平臺就收到了智己公關部發來的撤稿函。
近日,51君發布了一篇“小鵬攜手一哥強勢崛起,理想內涵友商造假,智己高速慘禍忙甩鍋?”的文章,可在發布后不久,頭條平臺就收到了智己公關部發來的撤稿函。
智己方面指出,“文章有多處與事實不符,系用戶惡意情緒輸出,誤導網友認知,引發網民對智己汽車不當聯想,嚴重影響智己汽車的品牌聲譽。”
就投訴而言,智己表示針對文章標題提到的“慘禍”,純屬子虛烏有,該事故中并無人員受傷。不存在所謂的“甩鍋”。
這樣的投訴理由可謂過于牽強!對于慘禍的理解,想必智己是認為只要人員達到受傷的程度才能算得上。難道車輛損失、車主的心理健康就可以被選擇性忽視嗎?
第二項投訴理由,智己又將“IM AD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科普了一遍,稱發生的事件中由于前方沒有可跟隨的車輛,所以車輛會持續提速以達到設定車速(120km/h)行駛。
先不說這樣的原由正確與否,畢竟最終解釋權在官方手里。但回看智己曾經發布的“IM AD智駕使用寶典”,還是發現了不少細節問題。
在“Pilot全速駕駛輔助”的說明中,官方闡述了Pilot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基本上可以說一目了然。
但是科普貼中未強調Pilot模式下不跟車時會提速。國內道路交通相對復雜,前方的車輛何時更換車道是未知的。前方無車的情況下,Pilot會持續提速以達到設定的速度,相關說明中并未提及。
還有科普帖中提到Pilot可能在急轉彎、剛進入路口、車道線模糊、大曲率彎道等不會起到作用。對于大曲率的概念,事發后聲明中才標注了半徑范圍。
還有,超大曲率彎道是一個較為專業精準的概念,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從何進行判斷?廠家又是否指出?如此精準的數值,難道不是交給Pilot嗎?
不清晰的科普話術,讓消費者都看了懵逼。
在評論區里,一位智己L6車主說,“交車根本沒解釋三項功能具體使用場景及注意事項,都是自己摸索。關于安全的問題車企不應該把每一位客戶當小白講解得明明白白嗎?”顯然,在宣傳中,智己并未盡到應有的義務。
還有事故中遇到持續加速時,Pilot全速駕駛輔助并未提醒車主接管車輛,這是否有違常理?
對于51君質疑的Pilot是否僅支持直線行駛,智己稱誤導公眾言論。然而在事發過程中,道路標識線清晰可見,科普帖中同樣指出道路線模糊情況下Pilot才不會起作用,那么為何Pilot沒識別出彎道,提前提醒車主接管,反而還持續提速?
所謂的智能駕駛難道不是遵循常識和邏輯而研發的嗎?正常的邏輯是,系統能在進入彎道之前就判斷出無法過彎,并提前提示車主接管控制。而智己的Pilot系統的算法邏輯為何與現實相悖?
如此淺顯簡單的道理,連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很顯然,智己的回復都避而不談,對于相關的負面輿論就走上投訴的渠道,而不是將原因歸結為功能的不完善性。事發后官方才急著想話術找補,將事發原因歸咎于駕駛者,請問該行為和甩鍋有何區別?
智己L6上市時,智己汽車聯席CEO表示,“我們的最強項還是技術,真正做一些底層的技術創新,真正把用戶體驗和技術底層創新做最好的融合,這是我們真正的強項。”
這宣傳話術就差把“我最強”寫在臉上了。為了讓消費者買單,不惜冒著違反廣告法的風險,但在事故發生后,卻又稱自家技術無法識別大曲率彎道,這難道就是“最好的融合,真正的強項”?
結合近日發生的事故,除了智己產品智駕系統存在邏輯上的問題以外,此次事故也將智己營銷層面的問題暴露無遺!
事實上,此前智己營銷端就發生不少笑話,例如智己L6上市時標錯小米SU7參數,賣慘營銷;曾為了宣傳新車出現高速違停、壓實線等違章操作。
如今來看,智己似乎遭到營銷的反噬。今年6月份,智己銷量僅6,015輛。多款車型在售還不如小米SU7一輛車能打。綜合上半年來看,智己累計銷量也僅2.3萬輛。想要達到12萬輛的年銷目標,屬實很難。
有消息稱,上汽集團數據業務部副總經理、上汽乘用車公司首席數字官張亮將替代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全面負責智己汽車。不過此消息尚未得到證實。
蒼蠅不叮無縫蛋,流言也絕非空穴來風。智己事件負面輿論、營銷工作不足以及市場銷量表現,都折射出了智己內部在經營上以及管理上的缺失。而這一切,劉濤難逃其中的責任。對于智己而言,理應重視自身問題,提升技術與實力,而不是強硬堵住輿論之口。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