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資產的三重自由:安全性是一大痛點區塊鏈
比特幣的內在自由與ICO的外在集中形成了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最終導致了完全背離自由精神的政府規制。
時間的維度被打破了,
我們只能在時間的碎片中
愛和思考。
——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比特幣的乍現,讓不安分的人類看到了現存世界的裂痕。
發明者中本聰的失蹤無疑就是這面好奇心透鏡上最明亮的焦點。就當所有人盛贊他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極客,或者最大膽的金融冒險家時,其實他更像是攪動了我們內心最隱秘角落的心理學大師。
因為他掌握了人類永遠渴望更多自由的真相。
過去,比特幣實現的是“資產自由”,終于將人類從漫長的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方式中解放出來,可以視作區塊鏈技術的1.0版。
現在,以太坊實現了數字資產的“發行自由”,Token(通證)讓每個人獨立無畏的思緒靈感能夠根植于經濟學的土壤,可以視作區塊鏈技術的2.0版。
從“自由”的維度思考,什么是區塊鏈技術的3.0版?
“現在”就像一盞由過去轉移到未來的“聚光燈”,我們被這盞聚光燈的光亮籠罩,正和它一同前行在時間的浩海之中。
近未來,我們急于實現的是數字資產的“交易自由”。
數字資產的自由
縱觀貨幣簡史,人類使用的貨幣至少經歷了以下幾個轉變:
1.從自然幣到人工幣。從例如貝殼等的自然物做成的貨幣,進化成為人工幣,例如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
2.鑄幣權從地方到中央。古代中國的諸侯起先也有鑄幣權,后來無一例外地被收歸到中央,主要原因是鑄幣權是一個政權必須掌握的核心權力。
3.從金屬幣到紙幣。盡管地域不同,但各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如銅、白銀和黃金等金屬作為貨幣,后來出于攜帶和交易不便等原因,紙幣開始出現。
在時間長河里,各個國家發行紙幣都基于本國的黃金儲備,每一張的紙幣背后都有對應的黃金作為支持,這也就是所謂的“金本位制”。
隨后,某些強勢國家意識到放棄金本位更有利于本國的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因為他們可以憑借國家信用作為擔保來發行貨幣,這也可以給各國央行提供調控經濟的權力和工具。
一旦國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發行貨幣,就有可能導致貨幣超發,成為隱形征稅的一種手段。在極端情況下,當國家信用破產的時候,貨幣價值兌換不了等值的黃金,貨幣的價值也會大減,甚至在一夜之間趨向于零。
而中本聰所提出的的則是一個“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完全點對點”的數字貨幣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央行主管貨幣政策,它依托于底層的區塊鏈技術,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貨幣體系。
事實上,比特幣也借鑒了不少“金本位制”的思想,例如總量有限和難度增加的特征,但它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去中心化”的特征。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這就是亞當·斯密所提出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即市場的自由競爭。
在挖礦激勵機制下,雖然從表面上看造成了算力中心化的局面,但并沒有人可以阻止其他人參與挖礦、研發礦機,這在實質上就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去中心化過程。
但是,比特幣想要解決的問題依然存在。比特幣問世九年以來,依然只是小范圍內流通的經濟產物。
高昂的幣價和交易費、“nocoiner”這類鄙視稱謂的出現,讓比特幣成為了某種平民維度精英主義的標志。
發行數字資產的自由
比特幣的設計只適合加密數字貨幣場景,不具備圖靈完備性,也缺乏保存實施狀態的賬戶概念,同時存在PoW機制帶來的效率和資源浪費的問題。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商業環境下,需要有高效的共識機制、具有圖靈完備性,并支持智能合約等多應用場景。
因此,為了解決比特幣網絡的一些問題應運產生了以太坊,這也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二步,實現了自由的數字資產發行。
它不僅是一個通用的全球性區塊鏈,同時也是一個平臺和智能合約編程語言。
準確來說,智能合約是存儲在區塊鏈網絡(每個參與者的數據庫)中的一段代碼,它界定了各方使用合同的條件,如果需要的條件滿足某些條件就會被自動執行。
由于智能合約存儲在網絡中的每臺計算機上,它們都必須執行并得到相同的結果,這使得用戶能夠肯定這個結果的正確性。
以太坊所開辟的是智能合約時代,從去年5月份ICO興起開始,以太坊系統的價值發力使人了解到,以太坊實現的是數字資產的自由發行和流通。
一時間無數的Token開始流通。
與比特幣自由地向外發散不同,ICO是反向的中心化的集中,集中的手段背后更多的是熱炒。
缺少了真實實體的匹配,僅僅只是以流量為落腳點的資本積聚所導致的必然是虛假與非法,這或許也是ICO被定性為非法集資的原因所在。
比特幣的內在自由與ICO的外在集中形成了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最終導致了完全背離自由精神的政府規制。
這種規制讓比特幣為盲目追求自由付出了代價,ICO在其中扮演的則是充滿反諷的中心化角色。
然而,以太坊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但它目前的性能和社區都無法承載更多。
例如去年11月份興起的“加密貓”游戲,本質上是物權的自由發行和流通的雛形,瞬間就使以太坊陷入癱瘓狀態。
這種癱瘓到幾乎不可用的狀態持續了三周之久,某些交易所不得不宣布暫停以太坊以及ERC20代幣的提現,這對于整個社區來說都是災難性的。
交易數字資產的自由
未來的趨勢或許會實現自由的數字資產交易。
市場大爆炸所帶來的比特幣爆發和造富運動正在讓它從一個去中心化的存在變成了另一個中心。
比特幣的內在自由與交易所的外在集中也已經形成了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
交易所,這個原本是比特幣最鄙夷的存在,現在卻成了它積聚流量、回歸現實的物理場所。
在數字貨幣市場,財富效應構成巨大的旋渦,而在旋渦中心便是數字貨幣交易所。
交易所作為撮合買賣雙方的平臺,也是區塊鏈和財富最大的交匯點。
人們對財富的關注和交易所約束制度的缺失使其暴利屬性被無限放大,成為很多人眼中穩賺不虧的好生意。
據howmuch.net近期統計,全球排名前五交易所的日均利潤都超過100萬美元,其中幣安日利潤更是高達342萬美元。
交易所的盈利模式并不復雜,主要收入來源為交易費。各大交易所的交易費大約在0.03%-0.5%之間,還包括百萬到千萬不等的單個項目上幣費和杠桿交易、金融衍生品等業務收入來源。
但是,圍繞交易所的紛爭始終不斷。三月份的OKEx期貨維權事件,五月份紅杉資本起訴趙長鵬違反獨家投資協議,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實其真實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各類事件頻發引起了不少糾紛。
交易所為了吸引用戶,使用戶覺得在交易所里有更穩定賺錢的可能,甚至不惜利用機器人制造虛假交易來提高成交量。
此外,安全性也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一大痛點。
一個名為Blockchain Graveyard的網站專門記錄了被攻擊過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從2011年起,共有價值大約17億美元的數字貨幣失竊。
更有業內人士透露,幾乎每一家交易所都受到過黑客攻擊,只是一些得到解決,一些按住不發。
“盡管中心化交易所有諸多不足,但受限于搭建交易的技術門檻,人們只能默默忍受,只有打破門檻,才能把選擇權還給大眾,創造更加自由的市場,而這正是oneroot分布式去中心化交易體系想要做的。”ONEROOT基金會主席孫穎俊接受45區(ID:block-45)采訪時表示。
交易所扮演的角色只是配套的服務機構,不能成為站在金字塔頂端,支配數字貨幣資產的主宰者或壟斷者。
在他看來,可以預見區塊鏈技術的下一個發展方向必定在于數字資產的交易自由和更加成熟的合規監管。
借助“分布式去中心化交易體系”,合作方能夠跨過技術門檻,快速搭建屬于自己的交易所。
盡管在短期時間內還無法撼動中心化交易所的霸主地位,但這或許是通向自由的關鍵一步。
今年2月,Bitfinex宣布將和EOS合作推出去中心化交易所EosFinex,幣安也在3月宣布推出公鏈Binance Chain。
Rootrex所搭建的分布式去中心化交易所則會讓中小型的渠道流量僅需要像使用網站搭建工具一樣,低成本地使用全套的解決方案。
通過中小型渠道流量的數據共享,能夠解決了單一小渠道流量少的問題,而中小型渠道流量也可以幾乎零成本地進入到交易機構行列,最終達到構建幣圈生態的目標。
或許未來的廣告、電影票,甚至是會員積分都可以體現在Token中,發行通證也不再意味著賺錢,這樣的分布式交易所也會使得未來的交易更有趣,而非“割韭菜”的場所。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