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二三線城市成消費金融發展新天地金融
而消費金融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隨著一個地區的消費金融發展,實現消費金融――居民消費水平兩者的良性循環。
近年,消費金融一直被稱作中國下一個“萬億級”乃至“十萬億級”的風口。商業銀行、持牌消金公司、互聯網消費平臺、P2P公司甚至一些你想象不到的公司,都紛紛涌
從本質而言,消費金融是提供給消費者的一種金融工具,讓消費者利用這種金融工具對已掌握的資產進行最優化配置,平滑整個消費周期內的消費,而不僅僅是公司流量變現的手段。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再多的資金投入,再完美的業務模式,都是沙土堆起來的堤壩,總有一天會被沖垮。
消費金融公司該如何良性發展?下一步中國消費金融公司又該如何布局?下面這個參數或許會給你一些啟示。
居民消費率帶來的啟示
居民消費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用于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的總額占當年國民支出總額或國民收入使用額的比率,是衡量地區消費水平的重要指標。通俗的講,老百姓用于消費的錢越多,居民消費率的值就越高。
2000年至2010年,我國的的居民消費率從47.4%跌至35.9%,再到2015年緩慢會升至37.5%,僅僅為美國同期的一半。橫向國際間對比,目前我國的消費率不僅低于50年來世界各國的平均水平,低于人均收入相當的美日歐各國水平,甚至低于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水平。2015年中國香港的的居民消費率為67%,印度的居民消費率大致穩定在60%,而巴西則超過63%。
這鐘情況并不讓人意外,中國人似乎一直都以勤儉持家為美德。而中國的經濟增長過于依賴投資與出口,這已成為了老生常談。“消費升級”的概念一直被提了很多年,出門隨便坐上一臺出租車,說不定司機師傅都要好好和你侃一侃“消費升級”的必要性。然而有一點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不同地區間“消費升級”的空間并不一致。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華北地區北京的消費率遠高于天津和河北,同樣在華東地區上海的消費率也遙遙領先于江蘇浙江,從中不難看出,一線城市的消費提升空間比鄰近地區要小的多。例如江蘇省,只需要達到上海的消費率水平,就增加了接近一倍的消費總金額。
對于消費金融公司而言,消費的規模與消費金融的市場規模息息相關。增加一倍的消費金額基本等同于增加了一倍的市場份額。當前,各大消費金融公司在一線城市中殺得頭破血流,不妨將視線落在二、三線城市中,將產品和服務下沉,構筑線下網點和線上渠道互為補充的業務網格體系。現實中不少公司已經先行一步,在二三城市中牢牢扎根,取得先機。
向二三線城市進發
說道消費信貸,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什么?螞蟻花唄?京東白條?
螞蟻金服依托支付寶和阿里生態,率先推出消費信貸產品――花唄;主打B2C模式的電商巨頭京東,近年來發力京東金融,退出了自己的消費分期產品――京東白條。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而共同點是一直都以線上渠道為主。但隨著產業和物流渠道下沉,消費金融業務也在同步下沉。阿里村淘的大名已經響徹在廣大的神州大陸,花唄也隨著阿里的腳步一步步走出一線城市白領階層。京東也不甘示弱,2015年初宣布在包括江蘇省宿遷市、湖南省長沙縣、山東省平度市等全國多個縣市縣級服務中心正式開業,該中心將承擔起配送、客戶體驗、鄉村推廣員培訓、宣傳和產品實物展示等業務功能,標志著京東的眼睛也瞄準了二三線城市。
海爾消費金融、蘇寧消費金融等“產業系”的消費金融公司,與自身在各個成縣鎮如毛細血管般的線下門店結合,依托于既有的消費產業和物流渠道基礎,向客戶群體提供小額信貸和消費金融服務。畢竟他們的門店就在那里,在銷售之余提供分期服務,一魚兩吃何樂而不為。
而真正扎根在二三線城市的王者,并非BAT等流量巨頭,也不是“產業系 ”消金公司們,而且以捷信為代表,主打線下的新興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和技術服務公司(簡稱新消金公司)。與前兩者不同的是,前兩者的生存命脈在自身原本的主業務上。巨頭們沒了流量,實體電器公司沒了門店,它們的消費金融業務就是無根之水,存活不下去的。而新消金公司,它們本身不具有流量,也沒有自己的門店給它們依附,它們只能靠先進的管理制度、優秀的風控體系、和一流的銷售團隊來開展自身的業務。
捷信消費金融的商業模式主要在線下,核心業務增長點是“駐店式”消費貸款,即所謂“POS貸”,通過在蘇寧、迪信通等零售商店設置POS終端,提供無抵押、無擔保、快速授信的消費貸款。截至2017年4月,捷信在中國的業務已覆蓋29個省份和直轄市,312個城市,擁有82,000多名員工。捷信與迪信通、蘇寧等全國知名的零售商有非常好的合作關系,通過超過20萬個貸款服務網點,累計服務客戶超過3,300萬人次。
如果說捷信尚且是中國第一批持牌公司,且有外資母公司的助力,那不得不提民營消金公司中的黑馬――買單俠。從2014年3月創立起就立足二三線城市藍領市場,如今業務已覆蓋29個省、220個城市、24000個合作門店,充分挖掘了二三線城市消費金融市場的潛力。
相互促進,未來可期
某一地區消費金融的發展,非常依賴當地的消費水平。畢竟有人要買,才能為他提供分期的服務。反之,隨著一個地區的消費金融發展,也能打破居民的流行性約束,從而降低消費需求對即期收入的敏感性,從而刺激消費熱情。上述的一線城市居民消費率遠高于鄰近地區,這一結果可能也包含信用卡、p2p公司不斷刺激的因素在其中。
信用卡、P2P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始終有瓶頸存在,而消費金融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既可以填補這一廣大市場的空白,又能不斷推進二三線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實現消費金融――居民消費水平兩者的良性循環。
長期以來,各類金融產品始終集中在中心城市。但隨著城鎮化推進、消費升級的到來,二、三線城市消費群體將成長為消費市場中的重要力量,比如在國產智能手機領域,已經隱隱走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流量逆襲路線。
可以說消費金融公司走入二、三線城市是大勢所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市場,會與消費金融擦出怎樣的火花,會不會誕生又一個中國式的商業奇跡。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