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CEO:現在看內容付費,就像2003年的淘寶金融
周源覺得當下大家談論內容付費,有點像2003年談論淘寶的場景,當時大家都在想網上買東西怎么可能呢,那人不會把我錢給騙走了嗎?不給我寄怎么辦?到時候我不滿意怎么退貨,全都沒答案。
2016年10月的一天,生病咳嗽中的周源接到了今日資本創始合伙人徐新打來的電話,問他人在哪里。兩個人都在出差中,一個在上海,一個在香港。
徐新說盡快找個時間見面聊聊(融資的事情),我飛回上海去找你。周源說自己還什么準備都沒有——既沒做PPT,也沒帶其他材料,只能大概介紹下,“但是我有一說一,都是實話實說”。徐新說沒關系,我們已經做完研究了。
見面地點在徐新上海家中的書房。除了給周源準備了川貝枇杷膏和專門燉的梨湯,徐新還拿出厚厚的一份材料,每份材料都備了很多問題。她先聽周源講,不時插進一句“我們這邊還有一個調研報告,看來這個數據跟你說的是匹配的”。徐新全程做了筆記,逐條記錄,據說把準備的每個問題都問了一遍。
兩個多月后,知乎獲D輪1億美元融資的消息不脛而走,并迅速占據了各大科技媒體重要版面。本次領投方為今日資本,此外騰訊、搜狗、賽富、啟明、創新工場等原董事股東也全部跟投。徐新在消息公開當天特意在知乎上發了一篇為什么要投知乎的文章,她寫道:“當他還在考慮用哪家財務顧問幫忙融資的時候,我已經把term sheet塞到他手里了。”
D輪融資完成后知乎的估值超過10億美金,躋身獨角獸公司行列。
節奏:從社區到平臺
從2010年底正式誕生,到成為獨角獸,知乎用了七年時間,不算快,也不算慢,當年國內與其模式相似的產品已紛紛關閉或寂寂無聞。知乎在最初幾年也沒少受外界質疑。只是當時很少有人預料到,這樣一個最初看似小眾的知識社區,有一天成長為這樣一個平臺:整體激活用戶8400萬,DAU2200萬,月PV140億,總問題量1700萬,回答條數6300萬。
“當你做一款產品,或者一個決定的時候,其實并不是以別人是否質疑你來作為核心驅動力。”與三年前相比,這次采訪過程中,周源的應答顯得從容了許多。
他認為,如果回頭復盤知乎過去踩對的點,無非有這么幾處:
首先產品一定是圍繞真實的需求出發,然后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這個需求的解決效率得到很高的提升,讓成本下降,這樣才能帶來規模化。知乎在最初搭建平臺時,不希望整個結構被外界因素影響太多,希望可以自己內封一些定義、把握節奏。比如去真實定義問題,什么樣的問題是值得沉淀下來的,什么樣的回答容易得到別人贊同,什么樣的內容有可能危害社區。
其次“先別急”,跟著用戶的需求走,而不要本末倒置。到了一定時期,覺得可以做開放的時候,還是比較堅決。2013年年初知乎進行開放,團隊內部給自己提了一個問題:到底要做小眾網站還是大眾產品。“這個問題出來以后,答案就出現了,我們當然還是要做后者。因為從知識的傳播、產生、沉淀,所有這些過程里面,它應該是要服務大部分人,才會有更大的價值,才可能會有更大的演化。”
周源認為知乎第三個關鍵時間結點是在2016年年初,很多用戶產生了新需求/場景,比如進一步的付費咨詢。但是這些場景當時的知乎還無法支持。同時知乎團隊發現,還有幾個重要的用戶需求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知乎周刊,用戶和作者中間的鏈條是斷裂的;組織機構其實也會和真實個體一樣有互動的需求。為了支持這些新場景,知乎Live、知乎書店等產品應運而生。
“從之前梳理來看,算是知乎在過去發展過程中幾個比較重要的節點,我們現在正在往平臺化的路上前進。”周源對記者說。
產品:哪些數據是有價值的?
大數據對于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重要性愈發被反復強調。無論快手還是知乎,都在強調自己是一家大數據公司。
周源認為從知乎目前整體來看,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庫。“不僅僅是簡單的問題和回答,它里面所有的權重、所有由此產生的用戶、知識興趣圖譜,以及從中再產生出的新的結構化信息——比如話題,一本書,一個知乎Live,再通過這些關系推薦給合適的人。這些無處不在,都是要靠數據驅動。”
但是很難講這些數據中,未來哪些價值會更高。“其實現在你很難找到一個特別單一變量的東西。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媒介升級時代,它一定是多變量驅動的。這些數據,這些關系鏈條,每天在產生的同時,又是沉淀的,又形成了新的網絡一部分。如果長期來看,我認為那些能夠被沉淀下來、反復使用的信息和數據,應該是最有價值的。”
知乎離一家理想中的知識大數據公司有多遠?周源似乎更愿意從社區的角度談知乎,而不是時下時髦的大數據。
商業化:知乎往何處掙錢?
內容付費成了2017年國內創投圈談論的核心關鍵詞之一。喜馬拉雅、得到、知乎Live、分答等等,躬逢勝餞。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不久前曾提出一個觀點,大致意思是說,平臺公司最大的問題,一是有流量不一定就能做知識付費這個生意;二是有產品能銷售就可以把這個事情閉環也不對。
把這個觀點拋給周源,周源的看法是:整個互聯網的形態一直在發生很大變化。原來用戶不等同于用戶,用戶僅等同于流量。當用戶等同于流量的時候,其實找不到更合適的方式去跟用戶進行連接。
但知乎某種意義上來說,從第一天開始,它本身就是用戶,甚至都不是搜索。當用戶想知道什么東西的時候,是要提一個問題的,提完問題以后,會有更多跟他有類似問題的人,都會來關注這個問題,產生的新的連接,再有新的答案進來的時候,會很高效的分發給所有關注這個問題的人。
周源坦言知識付費這個事情最早并不是知乎想象出來的。在2015年下半年的時候,知乎團隊看到了用戶這樣類似進一步付費咨詢的需求,“你會發現這個東西其實挺順的。因為我有目的性,我要解決問題,我到一定程度以后想要更多想要更好,那是不是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
周源覺得當下大家談論內容付費,有點像2003年談論淘寶的場景,當時大家都在想網上買東西怎么可能呢,那人不會把我錢給騙走了嗎?不給我寄怎么辦?到時候我不滿意怎么退貨,全都沒答案。“那一年,淘寶好像一年的GMV就兩三千萬吧。但人在網上買東西,這就是一個趨勢,隨后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但是他并沒有直接回答內容付費是否會成為未來知乎主要變現渠道,只是說相信這是一個很大的可以做好的機會。“其實知識不僅是有價格的,它還可以有溢價的。”
以下是記者與周源對話的核心內容:
為什么是知乎
記者:不久前蘋果公司出了一個新規,包括知乎平臺上贊賞收入的32%要給蘋果。微信采取了強硬回應,知乎為什么很順從地接受了?
周源:平臺和平臺之間呢,在發展的過程中,我覺得也是需要互相的調整和改變的。可能每個產品,它做的選擇,都可能會有一些不同吧。我相信IOS作為全球這么大的一個平臺,對中國市場他們也是需要調整和學習的。我覺得最大的平臺,和在里面提供應用的公司,都應該有一個心態,就是盡量不要去折騰用戶,還是要盡可能的保護用戶,動不動就把一個東西下掉,或者改一個規則,其實都不是特別好的做法。
記者:如果接受這個蘋果的新規,會不會損害用戶的權益?
周源:我相信隨后還會有很多的變化。
記者:蘋果的變化,還是知乎的變化?
周源:就是整體的,關于移動支付,什么樣的東西應該是合理的,什么規則應該是能夠更長期發展的,一定還會有很多新的變化。
知識可以溢價
記者:怎么看待當下大家都在討論的知識付費?
周源:有點像2003年的淘寶,2003年的淘寶,大家都在想,網上買東西怎么可能呢,那人不會把我錢給騙走了嗎?不給我寄怎么辦?到時候我不滿意怎么退貨,全都沒答案。那一年,淘寶好像一年的GMV就兩三千萬吧。但人在網上買東西,這就是一個趨勢,隨后這些問題都能解決。
記者:知識付費,未來會成為知乎主要變現渠道嗎?
周源:我相信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可以做好的機會,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值得付費的知識的形態得到升級,能夠讓更多的消費者更容易獲取到這種商品、服務,肯定是有價值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能讓很多知識工作者增加他的收入,能夠掙到錢,同時也是一個很有社會價值的事情。我們現在每個講者的時薪平均下來可以達到一萬塊錢。你會發現,其實知識不僅是有價格的,它還可以有溢價的。
記者:內容付費究竟是大市場,還是小生意?
周源:我是這么想問題的,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算術的人,分析師,另外一種人,是朝著未知前進的人。你要相信的它的價值,而不是首先想,它到底能掙多少錢,或者有多大。我相信搜索引擎在成立的第一天,是不會想到,它能夠變成一個引索全球的平臺型網絡公司。從我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大腦里面,有價值的信息都可以被以各種形態組織起來,如果它能夠更大范圍的變成商品和服務,可能性非常大。我們以前看到的,都是實體的經濟,以及實體經濟怎么上網。以前我們所談論到的虛擬經濟,更多的都是道具、游戲幣啊這些東西。但是一本書是不是(虛擬經濟)?一個服務是不是?一個知識商品是不是?肯定也是。
記者:羅振宇說,“平臺的公司最大的問題,一個是有流量不一定就能做知識付費這個生意。第二個是有產品能銷售就可以把這個事情閉環也不對。”你怎么看平臺、流量和知識付費之間的關系?
周源:整個互聯網的形態一直在發生很大變化。原來用戶不等同于用戶,用戶僅等同于流量。用戶等同于流量時,找不到更合適的方式去跟用戶進行連接。但知乎某種意義上來說,從第一天開始,它就是用戶,甚至都不是搜索。當然用戶想知道什么東西的時候,是要提一個問題的,提完問題以后,會有更多和他有類似問題的人,都會來關注這個問題,產生了新連接,當有新的答案進來時,會很高效的分發給所有關注這個問題的人。所以知乎從一開始就是用戶目的性的產品。
知識付費這個事情,不是我們最開始想象出來的。在2015年下半年時,我們看到了知乎上用戶有這樣的需求。用戶有目的性,要解決問題,到一定程度以后想要更多更好的答案,那是不是可以在這個原來的答案的基礎上再提供更好的?知識付費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下出現的。當某個東西從用戶角度來進行推動時,你會發現它很自然、很順。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產品、工具和連接做好。毫無疑問知乎是有流量的,知乎的流量不等同于流量,從一開始它就是用戶。在這個基礎上,產品不斷升級。
記者:知乎在上線之初,曾邀請了二百多位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士。Pony(馬化騰),王興,他們都是比較低調的人,知乎最初是怎么把他們邀請入駐到平臺的?
周源:你會發現其實人和人之間是很有力量的。我們當時其實也就是發邀請碼嘛,我們發給自己的周圍的朋友。過了幾天發現怎么這個系統里面有一個新增用戶,叫Pony,他是那個Pony嗎?沒過幾天就回答問題了,果然就是。
記者:如果現在一個初創公司去邀請Pony,肯定不是很容易的。
周源: 我覺得還是一種比較自然的方式,現在很難說,我一定要去找到某個人,通過某種方式。一定還是要自然,就是說這個人到底是不是你的用戶,他到底覺得你的產品,有沒有用,這點是最關鍵的。我當時并不認識他。當時應該是我邀請的一個用戶,可能邀請了一個騰訊的員工,員工覺得知乎挺有意思,然后他就邀請了Pony,然后Pony可能就注冊看了一眼,就覺得確實也挺有意思的,他就用下來了。
媒體化的屬性會控制嗎?
記者:知乎現在正從社區到平臺化過渡,也出現很多新的場景。包括最近一兩年里,很多社會熱點話題都是從知乎發酵的,討論也非常多元化,比如前段時間摩拜事件。是否會擔心這種過于開放式的討論給知乎帶來不好的影響?
周源:我們有社區管理規范,管理原則,其實知乎社區管理規范一直在發生變化的。我們不是說上線第一天,把這個東西列在那兒就不管了。這個月實施的管理規范,基本原則,和上個月都還不一樣。比如說我們這個月剛更新了回答的折疊規范,發生了一些調整。比如說什么樣的答案在當前知乎下是需要被進行折疊的,我們會把它更明確的給它明確出來。
平臺到底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遇到這類問題的時候,你們到底管不管,你們怎么管,你們管不管得了,管錯了怎么辦?或者說你們平臺是不是應該就往后靠一點呢,不管得了。
后來我們經過仔細研究,就反復問,一個平臺應該去堅持的,到底是什么東西?知乎的核心的社區原則,應該是反對歧視和偏見的。如果以前我們沒有這樣一個具體的細則,我們就去更新它。但是毫無疑問,我們可能選擇了一條比較難走的路,因為我們要做很多的這樣的判斷和選擇,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在做選擇的時候,不是說根據簡單和難易去做判斷,而是你應該要做什么。所以我相信,這件事情不管有多難,我們都會持續在這條道路上,去走下去。
記者:只是偶爾有幾個類似的討論還好,如果經常有類似的問題出現,會不會對知乎來說,運營壓力過重?
周源:因為整個知乎是一套系統,其實不認為這是壓力,比如說熱門事件的一些討論。這時候你會發現在知乎會有非常多不同角度的觀點和理解,它讓這個事情變得更加的清晰和完整了。它并不是一邊倒的。所以我覺得某種意義上說,對于用戶來說,他也是一個更積極的,發現更大世界的一種方式。
記者:比如張小龍不希望微信平臺有更多的媒體的屬性;你會刻意控制知乎媒體屬性嗎?
周源:這個很難界定,如果有內容能產生能傳播,同時能沉淀,首先要問它是不是有價值的。知乎的產品體系、運營體系,包括整個社區的管理規范,其實我們都是鼓勵那些有用有價值的信息,能夠更多被產生出來,更多的被傳播,更多的被沉淀下來。如果不是屬于這種象限的內容,可能也是一種文字,其實并不是我們平臺所鼓勵的。
[快問快答]
記者:做知乎七年,個人最大的變化在哪里?
周源:更加鎮靜吧,更愿意去思考現象背后的本質是什么。
記者:曾經喜歡讀的書?
周源:《馬丁 · 伊登》。
記者:想到人工智能,會想到哪幾個關鍵詞?
周源:黑客帝國。
記者:希望擁有但暫不具備的才華?
周源:顏值。(笑)
記者:最近看過的不錯的電影?
周源:《一條狗的使命》
記者:最佩服的一位企業家?
周源:喬布斯。
記者:擔心什么?
周源:變得很狹隘。
記者:想做的事情有什么?
周源:想去拍紀錄片,記錄動物的成長;想去環球旅行,航海,可能以前看《環游地球八十天》被打動了;想去貴州修學校,改善當地的教育。
來源:網易科技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