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真的能普惠到普通人嗎?金融
客戶的信息問題并為其提供融資服務,客戶群體的信息模糊使得優質客戶和劣質客戶(僅就信貸業務而言)難以分層,客戶提供服務的普惠金融究竟長啥樣。
網貸天眼訊:普惠金融真的能普惠到普通人嗎?長期以來,廣大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難以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利率水平相對較
網貸天眼訊:普惠金融真的能普惠到普通人嗎?長期以來,廣大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難以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利率水平相對較低的信貸資金,不得不求助提供較高利率水平的民間融資機構。對這類人群信息缺失、畫像模糊、不受傳統金融機構“待見”的弱勢群體,稱之為“瘦”客戶。
2013年11月12日,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幫助“瘦”客戶們擺脫“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
這種致力于為“瘦”客戶提供服務的普惠金融究竟長啥樣?又是如何解決“瘦”客戶的信息缺失問題的呢?
傳統金融業務的盲點:“瘦”客戶
廣大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這些“瘦”客戶的“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均指向了同一問題――信息缺失,下圖1中將其稱為“薄信息”。
從金融機構實際業務投放分布來看(參見圖1),那些具有豐富歷史信息和國家信用背書的“肥”客戶,得到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的青睞;與之對應,“瘦”客戶卻難以獲得相對低廉的信貸資金,不得不轉而求助提供較高利率水平的民間融資機構。
出身先天不足:“瘦”客戶的無奈
從客觀上來說,“瘦”客戶難以獲得全國性和地方性商業銀行青睞,既是貸款方基于理性的選擇,同時也符合“收益與風險”正相關的市場規律。
套用一句話,“出身決定命運”。那么,是什么樣的“先天不足”導致了“瘦”客戶難以享受傳統金融紅利的“命運”?
一方面,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告訴我們(參見圖2),資產價格往往同風險正相關;而風險往往又由信息所決定,信息披露的程度直接決定風險高低(大小)。對于信息匱乏的“瘦”客戶來說,其承受超高的利率水平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信貸市場配給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理論顯示,“瘦”客戶群體的信息模糊使得優質客戶和劣質客戶(僅就信貸業務而言)難以分層,進而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加上我國信貸市場的壟斷競爭結構,全國性商業銀行普遍將更多精力集中于帶來豐厚利益的“肥”客戶,更是使得“瘦”客戶難以受到關注。
“瘦”客戶迎來普惠金融的春天
我們不禁要問,“瘦”客戶是不是就只能求助民間金融機構呢?更進一步地說,由誰來化解這一問題呢?答案是――普惠金融。
需要明確的是,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專門扶貧活動、政策扶貧行為、不計業務成本、公益活動/行為”,而是“專業金融業務、市場商業行為、成本相對低廉、追求業務盈利”(參見圖3)。普惠金融的重點仍是“金融業務”,“普惠”更多指的是“目標群體”的分布。
普惠金融能為“瘦”客戶提供哪些金融服務?
這里,列出比較常用的幾類,比如:融資、支付、理財、保險、征信、交易等(參見圖4)。從下圖4可以看出,融資是這些業務的核心。而普惠金融在不同服務中都能夠發揮出自己的獨到作用,如:獲得普適性的支付渠道和交易成本,得到“無抵押、無擔保、純信用”的資金成本,獲得“隨借隨還、隨用隨有”的融資便利,甚至在資金閑置期間還可以透過便捷的理財通道獲得相應的資金回報等。
普惠金融的“核武器”:金融科技
為什么傳統金融不能解決“瘦”客戶的信息問題并為其提供融資服務,而普惠金融卻能做到呢?
這是因為普惠金融擁有“核武器”――金融科技。從下圖5可以看出,普惠金融透過金融科技系統中的多重技術,例如生物識別、大數據等等,能夠有效地將“瘦”客戶的“稀薄信息”轉化為“硬信息”,成功對“瘦”客戶進行身份識別,從而順利解決了“瘦”客戶的風險定價和資質分層問題。
不止于此,金融科技還將透過智能投顧、大數據風控和“千人千面”畫像等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加多元、便捷、低成本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不過,作為一把“雙刃劍”,金融科技在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傳統/新興金融機構市場格局的改變。這種改變在豐富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又將對傳統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呢?這些影響又將為“瘦”客戶帶來哪些實惠,是否會沖擊“肥”客戶的既有利益呢?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