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信銀行“好會花”亂象叢生:頻遭投訴暴露合規性難題觀點
證券之星注意到,不僅如此,百信銀行自身也曾因多項違規行為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去年底其行長助理于曉紅“失聯”事件更將內部治理問題推向風口浪尖,折射出互聯網銀行在高速擴張中的合規隱憂。
隨著金融科技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與此同時,一些產品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近日,百信銀行旗下的“好會花”作為一款純信用線上信貸產品深陷輿論漩渦,被指存在捆綁理財、暴力催收、強制銷售等諸多負面問題。
證券之星注意到,不僅如此,百信銀行自身也曾因多項違規行為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去年底其行長助理于曉紅“失聯”事件更將內部治理問題推向風口浪尖,折射出互聯網銀行在高速擴張中的合規隱憂。
01. 陷捆綁銷售理財產品“疑云”
今年3月15日晚會上,不少電子借條類金融服務平臺被點名,其中不乏銀行旗下的信貸產品。事實上,網絡信貸一直是滋生違規行為的溫床。據泰山財經報道,百信銀行旗下信貸產品“好會花”遭到了消費者的投訴爆料。
根據報道,于先生在百信銀行旗下“好會花”APP申請3萬元貸款,一年期,每月還款約3000元。賬單生成后,卻被要求購買200元理財產品才能提現,而申請貸款時并無此提示,于先生認為這屬于合同“欺騙”,且客服拒絕其撤回賬單,并告知逾期需賠付違約金。
證券之星注意到,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此類案例并非個例,多位借款人遇到申請貸款后需先購買理財才能提現的情況,部分投訴人甚至需購買兩次分別不同數額的理財以“解除保護機制”才可提現。
黑貓平臺一則用戶投訴顯示,在“好會花”申請貸款,填好驗證資料后,提現時被告知需要聯系客服,客服稱貸款需要驗證資金,且要完成指定任務才能下款。該用戶做完第一次驗證后決定放棄貸款并要求退回支付的200元驗證資金時,客服卻稱其行為屬于中途解除合同,需承擔法律責任。
此外有多位借款人反映,在申請貸款后遇到需先購買理財才能提現的情況,部分投訴人表示需要購買兩次分別為200元和1300元的理財 “解除保護機制”,方可提現。
公開資料顯示,“好會花”是百信銀行旗下純信用線上信貸產品,借款人最高可申請20萬元貸款額度,年化利率4.86% - 24%,按日計息,在申請額度下方標注可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直接消費,但未明確是否支持直接提現及相關規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中信百信銀行曾于今年2月11日在官方網站發布一則“關于警惕不法分子冒用中信百信銀行好會花名義采用虛假APP進行詐騙的重要公告”,公告稱,近期陸續接到部分用戶反映遭受虛假“好會花”APP詐騙事件,個別受害者在虛假APP上申請“貸款”時,被不法分子以先購買理財等理由被騙轉入自有資金。
百信銀行同時表示,沒有以“好會花”命名的APP,官方業務辦理渠道APP為“中信百信銀行”。
表面來看,消費者投訴與銀行聲明顯示“好會花” 似乎遭遇了假冒騙局,可這一局面下疑云重重。眾多消費者反映的諸如捆綁銷售理財產品、貸款套路等問題,是否全部出自不法分子之手?百信銀行 “好會花” 自身在產品運營、信息披露、合作渠道管理等環節,是否存在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的漏洞?整個事件還布滿了疑云,亟待進一步的調查與梳理,以還原真相 。
02. 暴力催收行為頻遭投訴,用戶苦不堪言
除了疑似存在的捆綁理財問題,暴力催收也成為百信銀行“好會花”被投訴的高發區。
就在3月份,有用戶在黑貓投訴平臺反映稱,“好會花欠款逾期后,催收騷擾聯系人,各種短信發到別人手機上,說本人欠錢怎么樣怎么樣。”
證券之星注意到,經不完全梳理,僅在今年,黑貓投訴上就有十余條關于其暴力催收的相關投訴。貸款逾期后,借款人常常被頻繁催收,催收對象不僅包括借款人本人,還涉及同事、家人及朋友,嚴重侵犯了借款人的隱私,給借款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困擾。
根據《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催收人員不得使用恐嚇、威脅、辱罵以及違反公序良俗的語言或行為脅迫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百信銀行的催收行為如若屬實,則很可能越過了法律紅線,對用戶權益造成了侵害。
03. 百信銀行頻頻爆出內部問題
證券之星注意到,2024年,中國網財經曾發出一篇題為《征信報告無故出現1元授信?百信銀行被質疑盜用個人信息》的報道,有投訴者表示,其于當年3月11日查詢個人征信報告,發現了一條記錄:“2023年6月27日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為其他個人消費貸款授信,額度有效期至2024年10月14日,可循環使用。截至2024年2月,信用額度1元(人民幣),余額為0,當前無逾期。”該投訴者表示對此事毫不知情,也從未使用過百信銀行,手機號也從未注冊過百信銀行。
事情經媒體曝光后,百信銀行回復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問題都已得到有效整改和完善。不過證券之星注意到,在今年1月份,消費保投訴平臺再次出現了“1元授信”事件,投訴者表示,2024年10月31日,自己的征信報告顯示中信百信銀行對其授信額度1元。
當事人后于2024年12月24日撥打該銀行電話,要求取消授信額度,客服告知沒有百信銀行的授信額度。2025年1月5日,其再次查看征信報告,發現中信百信銀行又給其授信額度1元。
經過這一投訴最終得到了解決,但這離奇的授信行為反映出百信銀行在內部管理和業務操作流程上存在嚴重漏洞,其合規體系的有效性令人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大眾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報道了百信銀行行長助理于曉紅“失聯”的消息。11月7日,海報新聞記者通過多種方式聯系百信銀行辦公室核實情況,但未取得有效信息,不過百信銀行人工客服表示銀行運營正常。
據了解,于曉紅于2021年1月獲銀保監批復擔任百信銀行行長助理,是該行7位高級管理層團隊成員之一。當時百信銀行新行長寇冠履職剛滿2個月,于曉紅的“失聯”讓外界百信銀行的合規問題產生了極大關注。
在金融行業,合規經營是底線。監管部門的處罰不僅是對百信銀行過去違規行為的懲戒,更是對其未來業務發展的警示。然而,從“好會花”業務的種種亂象,百信銀行似乎并未從過去的處罰中吸取足夠教訓,未能有效加強業務合規管理,提升風險防控能力,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業務合規性的擔憂。(本文首發證券之星,作者|趙子祥)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