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成銀行“必爭之地” 但門檻可不低金融
銀行的消費貸款的利率和額度是浮動的,工商銀行今年正式發布個人信用消費貸款產品,絕大部分個人客戶表示會選擇銀行無抵押消費信貸滿足資金周轉需求。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貸款的巨大市場空間,使得其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網貸公司、互聯網企業謀求彎道超車的跳板。但傳統銀行逐漸也意識到,這是增加零售業務利潤的巨大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貸款的巨大市場空間,使得其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網貸公司、互聯網企業謀求彎道超車的跳板。但傳統銀行逐漸也意識到,這是增加零售業務利潤的巨大蛋糕。上個月,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相繼推出“校園貸”,在此之前,多家銀行已經設立消費金融子公司,不少銀行也在躍躍欲試。目前銀行紛紛新推或升級自家的個人消費貸產品,無抵押、無擔保、極速放款成為標配,積極培育新興信貸增長點。但銀行的消費貸款也有著種種局限,如門檻高等。
傳統金融業開始重視消費貸
隨著房貸政策收緊、資金價格上漲,曾依賴房貸的銀行開始轉向消費信貸領域,搶占零售業務的新市場。今年以來,不少銀行推出新產品或對原有的消費貸款產品升級。
如興業銀行近日宣布,針對零售客戶推出全流程線上自助信用消費貸款――“興閃貸”。該產品目前主要客群為持有興業銀行借記卡的存量“白名單客戶”,用于個人快速消費。
也有銀行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對消費貸的產品做了明顯的升級。如全新版的招商銀行“消費貸”,不分行業,不分職業,可抵押,可信用。
曾經,消費貸款是互聯網金融謀求彎道超車的切入口。工業銀行披露的2016年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工行個人消費貸款減少640.55億元,下降20.6%,工行表示,主要是本行加強個人消費貸款用途管理,同時受互聯網金融競爭加劇等因素綜合影響,個人消費融資需求下降所致。
“友商”的發力和其高額的利潤回報,使得消費貸款引起了傳統金融行業的重視。中國銀行業協會今年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6》顯示,七成銀行家認為個人消費貸款是發展重點。
這些銀行家看好消費金融前景,和經濟下行壓力大環境帶來的資產風險也有關系。消費金融資產因為具有小額分散風險低且幾乎不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的特點,外加國家政策多方加持,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2016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報告,未來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將超10萬億。
觸網為關鍵詞 風控放前端
近年來銀行推出的消費貸款幾乎都與網絡相關,也即是個人網絡消費貸款。
據了解,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都推出了個人消費貸款的互聯網產品。簡單來說,就是客戶可以通過網銀、手機銀行、微信平臺等互聯網渠道申請貸款,在線提交申請后,馬上就能獲知貸款預批額度,并且很快獲得放款。
根據廣發銀行與國際知名調研機構的“中國個人消費性貸款調研”,七成客戶希望能在一周內拿到貸款,而3萬-20萬元單筆信貸金額可滿足80%以上消費信用貸款客戶的需求。同時,互聯網模式成為高效信貸審批平臺的最佳選擇。77%的個人客戶首選網絡渠道獲取消費信貸產品信息,而偏好網絡信貸申請方式的客戶比例正在急劇增加。
以興業銀行的最新款產品為例,其有別于傳統網絡信貸產品“線上申請、線下審批”的路徑,“興閃貸”采用全流程線上自助操作模式,支持10分鐘內放款到賬,最高額度可達30萬元。
此外,“興閃貸”支持客戶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客戶端、微信端申請貸款,最長授信期可達3年,在有效授信期內,客戶可根據自身需要隨時提款,隨貸隨還,按實際使用天數和金額計息。
廣發銀行2014年底推出的國內首個可受理所有個人客戶信貸申請的互聯網貸款產品――“E秒貸”,也全面落地互聯網+個人信貸策略。客戶只需要用三到五分鐘填寫簡單資料,全程無需掃描或提交任何書面證明文件,即可完成申請流程,客戶在線提交申請后,最快3秒便可獲知貸款預批額度。
銀行消費貸門檻并不低
目前,比較熱門的消費貸都是純信用貸款,這就需要銀行把風控放在前端。如建行的“快e貸”是基于企業主的金融資產及存量房貸信息發放。工商銀行今年正式發布個人信用消費貸款產品“融e借”采用白名單制授信,即只有條件符合的優質客戶,才能查詢到可貸款額度,和申請貸款。中國銀行的中銀E貸也是僅向特邀客戶開放。
對于很多銀行的客戶來說,一定收到過自己曾辦理過業務的銀行的貸款邀約通知。這實際上是風控放在前端的表現,銀行已經掌握了客戶的數據,因此只會針對信用良好、收入穩定的優質客戶,甚至只針對本行代發工資客戶或在本行擁有金融資產的客戶來進行邀約。
實際上,銀行重點會考察公積金和收入,有銀行提出了本地房產要求,也有銀行也對申請人工作單位提出限制,只有事業單位、國企、央企、世界五百強企業等優質企業員工才能獲得授信。
因此,看起來快,實際上是把審批和風險管理前置,因此不少傳統銀行推出的這種無需抵押和擔保的純信用貸款設有的門檻并不低。
興業銀行零售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嚴學旺也表示,“興閃貸”設定多維度篩選條件,根據存量“白名單”客戶的資產、信用記錄、履約能力、已有抵押物狀態等綜合信息預審批、預授信,并主動挖掘客戶的產品使用意向,實現批量作業。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提高放款效率,也儲備了相當規模的客戶資源,更是有效把控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
因此,網絡純信用消費貸看似平易近人,實則門檻并不低。如果是銀行主動邀請的客戶,那么貸款利率和貸款金額還是比較有競爭力,客戶主動申請,獲批的貸款額度往往少得可憐。
現實真的那么輕松 就貸到? 額度年限利率恐難如意
“純線上辦理”、“幾分鐘到賬”幾乎成了銀行宣傳消費貸的關鍵詞。不過,由于上述限制,銀行的消費貸款的利率和額度是浮動的,宣傳起來的美好利率、最終到手的貸款額度、貸款年限未必與預期一致。
記者梳理發現,一般而言,銀行的信用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30萬元,個人信用額度多以月收入為依據,有的銀行規定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48個月的收入。工行“融e借”最高可貸款80萬元、建行的快e貸最高可貸30萬元。中行的中銀E貸(個人網絡消費貸款)最高可貸30萬元、
廣發銀行的調研也顯示,數據顯示,大部分個人客戶的消費信貸額在20萬元以內,需求最集中的分布于2萬-10萬元區間。10萬元以上的消費信貸領域,銀行優勢更為明顯。在消費信貸需求10萬-50萬元的區間,絕大部分個人客戶表示會選擇銀行無抵押消費信貸滿足資金周轉需求。
“具體利率和額度,還得看征信情況。”有銀行個金部人士表示,其表示確實大部分人審批下來的額度都不能達到最大額度。這主要還是由于征信情況核查結果的差異。
此外,銀行的消費貸款利率處于浮動狀態,貸款人具體的貸款利率以申請貸款當天為準,目前銀行間市場資金價格上漲已經部分傳導至貸款市場。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