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軍的“水軍論”,矛盾轉移的及時雨?汽車
在2月18日的亞布力中國企業論壇上,北京奔馳銷售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建軍公開指責“部分品牌操控水軍、抹黑惡意競爭”,試圖將市場失利的責任推諉給外部環境。
在2月18日的亞布力中國企業論壇上,北京奔馳銷售公司首席執行官段建軍公開指責“部分品牌操控水軍、抹黑惡意競爭”,試圖將市場失利的責任推諉給外部環境。然而,結合奔馳2025年1月的銷量數據、頻發的召回事件以及電動化轉型的全面滯后,這番言論更像是品牌陷入困境時的“甩鍋”表演。當一家百年豪華車企需要通過“陰謀論”轉移公眾視線時,很難不讓人想想,他們背后是不是正在經歷一場系統性危機
燃油守不住,電動更迷惘
為何BBA面臨同樣的環境,為何唯獨奔馳急得跳腳,其實你從銷量上便可見端倪。2025年1月,奔馳在華銷量數據揭示了其市場地位的動搖,主力車型E級、GLC、C級銷量分別為12100輛、10999輛、10089輛,雖仍居豪華車前列,但同比2024年已現頹勢。相對低端車型更顯慘淡,GLB月銷3959輛,A級僅807輛,同比暴跌近80%。
至于奔馳本就不上心的電動產品,EQ系列新能源車型集體“啞火”,EQE SUV月銷179輛,EQB僅259輛,EQA低至155輛,甚至不及新勢力單店銷量。這種表現與其此前大肆宣揚的“全面電動化”戰略形成諷刺性反差。
上月奔馳銷量下滑,本月直指“水軍抹黑”,這又是不是一場另類的轉火呢?消費者用腳投票選擇自主品牌中更具智能,綜合體驗更優秀的理想L9、問界M9時,奔馳仍在用1.5T發動機和“油改電”敷衍市場,顯然奔馳經常割的“韭菜”,也有一天會醒來。
質量問題頻發,何時才能讓人省心
2025年2月,奔馳密集發布召回公告,涉及車型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從進口到國產。國產E級因傳動軸聯軸節制造缺陷召回10795輛,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動力傳輸中斷;進口C級因發動機控制軟件缺陷可能引發動力丟失。國產GLB因ESP單元防水缺陷召回11輛,水分滲入可能導致剎車失效。
這些召回事件暴露了奔馳在供應鏈管理、生產品控等核心環節的漏洞。當一家車企對于質量的保證淪為對缺陷的事后補救時,所謂豪華品質早已不攻自破。甚至還有被其宣傳反噬的可能。
雖是百年大廠,但不虛心求教
奔馳在電動化轉型上的失敗,本質上是戰略短視與技術傲慢的結果。EQ系列被批“設計語言怪異”,消費者用“月銷個位數”表達對EQS等車型的抗拒。即便奔馳宣布未來電動車將回歸燃油車設計,這種“設計倒退”反而凸顯其創新乏力。
除此之外,奔馳在技術應用上也顯得相當保守。當中國車企普及800V高壓平臺、全域智能駕駛時,奔馳仍在用400V架構和L2級輔助駕駛應付市場。其引以為傲的MB.OS系統尚未形成生態壁壘,反而因本土化不足被華為碾壓。
值得一提的是,奔馳電動系列不僅技術落后,售價卻迷汁自信。EQE SUV起售價48.6萬元,但續航、智能化水平不及30萬元級國產車型。這種“技術溢價”在性價比主導的中國市場得來的結果只能是失敗。這么看來,奔馳銷量下滑真正的“黑手”正是其固守燃油車紅利、漠視用戶需求的戰略惰性。
汽車網評:段建軍的“水軍論”,猶如一名馬拉松選手因體力不支跌倒后,反而指責觀眾喝倒彩。奔馳的困境并非源于外部抹黑,而是源于內部體系的僵化:燃油車時代積累的品牌溢價,在電動化浪潮中迅速貶值;傳統豪華車的機械崇拜,在智能汽車時代只能淪為笑柄。
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早已進入“硬碰硬”階段:新勢力用全域自研打破技術壁壘,自主品牌用用戶思維重構服務體系,而奔馳仍在用“百年底蘊”來粉飾自己的落后
“水軍論”或許能制造一時的輿論噪音,但救不了一個拒絕直面現實的企業。奔馳若想重獲尊重,需要的不是對競爭對手的詆毀,而是一場從產品到靈魂的徹底革命。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