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文集團的新嘗試:大模型能否拯救疲軟的IP生態?快訊
更令人擔憂的是,閱文集團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在AI技術風起云涌的當下,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也毅然決然地踏入了大模型的戰場,推出了“閱文妙筆”及其配套應用“作家助手妙筆版”。然而,在光鮮亮麗的發布會背后,閱文集團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卻不容忽視。
閱文集團CEO侯曉楠將“閱文妙筆”視為改變商業化困局的“秘密武器”,并聲稱AI將成為作家的“金手指”。然而,這一愿景的實現卻遠非易事。盡管閱文妙筆在輔助創作方面展現出了一定潛力,如幫助構建世界觀、角色設定等,但其生成的內容往往缺乏靈魂,難以真正觸及讀者的心靈。此外,對于創作者而言,AI輔助創作更像是一把雙刃劍,雖然能夠減輕部分工作負擔,但也可能導致創作過程的機械化,扼殺創新靈感。
更令人擔憂的是,閱文集團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并不盡如人意。財報顯示,2023年閱文集團總營收70.11億元,同比下降8%;年內盈利8.03億元,同比增長32.3%,但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下,公司歸母凈利潤減少16.2%至11.3億元。這是自2022年后,閱文集團又一次全年營收下滑。這一數據無疑給閱文集團的大模型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在業績增長乏力的背景下,閱文集團能否持續投入巨資發展大模型技術,并成功實現商業化變現,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閱文集團對AIGC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大模型技術提升內容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并實現IP生態的全面賦能。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大模型的商業化路徑卻異常艱難。一方面,大模型的運行成本高昂,硬件投入和訓練成本都是天文數字;另一方面,大模型產品的商業化落地也面臨著諸多難題,如如何與行業場景深度融合、如何避免同質化內容等。
對于創作者而言,AI輔助創作雖然可以帶來一定的便利,但也可能導致創作過程的同質化和機械化。創作者們擔心,在大模型的影響下,自己的作品將失去獨特的風格和靈魂,變得千篇一律。而對于讀者而言,他們也渴望看到更多富有創新性和個性化的作品,而不是被AI算法所束縛的流水線產品。
綜上所述,閱文集團在大模型之路上的探索雖然充滿了希望與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困境。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閱文集團需要更加審慎地考慮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商業化落地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大模型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這樣,閱文集團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走得更遠、更穩。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