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品牌:成也華為,敗也華為?快訊
智界品牌的銷量,在智界S7降價重新銷售之后,似乎有了起色。
智界品牌的銷量,在智界S7降價重新銷售之后,似乎有了起色。
去年12月、今年1月和今年2月分別交付了784臺、604臺和794臺,在重新發布之后,銷量迅速攀升到了3197臺,4、5月分別交付4546、3455輛,6月份交付了2995輛。
但是我們常說,新車上市三把火,往往在頭半年,銷量和熱度是比較高的,隨后便開始下滑,智界S7能不能脫離這個魔咒,還是一個問號。更何況,智界S7身處競爭非常激烈的轎車市場。
很多人拿著華為和東風小康合作的第一款車型——賽力斯SF5舉例,表示當年賽力斯的銷量也很慘淡,現在還不是挺過來了,但是當時的SF5壓根是半成品,匆匆上馬,沒有華為的智駕,也沒有鴻蒙座艙,賣點太少,而問界品牌成立后,迅速崛起,問界M5在2022年3月開啟交付后,連續4月實現銷量突破萬的紀錄。
更關鍵的是,很多人都沒看明白,智界品牌最深層的問題,那就是品牌和產品定位的扭曲和尷尬。
第一點,智界S7沒有增程版本。而實際上,問界品牌主銷的車型,大部分都是增程版的車型,舉個例子,5月份,問界M9純電版終端銷量1,391輛,增程版終端銷量14,936輛,占M9總銷量的91.5%。增程版是純電版本銷量的10倍以上。智界品牌什么時候會推出增程車型還是一個問號,有消息稱,第二款SUV車型會推出。
第二點,智界S7是一款轎車車型,而轎車車型本身就是和華為的智駕,是互斥的,一個追求操控的轎車,賣點是智駕,那既然都是智駕來完成大部分駕駛操作了,操控性的重要性又體現在哪里了呢?偏偏智駕S7還不是一臺行政級轎車,而是中大型轎車。
有消息稱,智界的第二款車型會是SUV,但是會是一臺跨界SUV,得,又是一個小眾的市場,為什么這樣設計,就是為了防止鴻蒙智行品牌內部互相傾軋,而問界品牌,很明顯已經占據了SUV的生態位,而事實證明,華為的智駕、舒適豪華和SUV車型是非常契合的,中大型SUV+智能化+彩電冰箱大沙發,也是一條既受歡迎,單車利潤也高的路線,而智界作為后來者,很難在這個細分市場和問界競爭了。
第三點,奇瑞的造車勢力,遠強于東風小康,有人說,這還變成了阻礙了,是的,這就是智界品牌發展的阻礙。問界品牌,在很多華為粉絲心目中,已經約等于華為制造了,因為東風小康造乘用車的經驗少,他們覺得是華為幫他們升級了產品線,三電、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軟硬件都是華為提供的,那不就是華為造的車嗎,但是奇瑞不同,奇瑞的造車實力遠強于東風小康,那么智界品牌的“含華量”就不如問界了。
所以智界S7的用戶畫像就是:
有30萬的預算買車,看重智能駕駛,不喜歡SUV,喜歡轎車,對于空間的需求不是特別大,不需要六座或者七座,跑長途比較少,不需要買增程式車型,華為品牌的忠實粉絲,你這么一算,智界S7能有目前這么高的銷量,已經殊為不易了。
喜歡華為品牌,看重智能駕駛,為什么不選問界的SUV?還有6座可選,更適合家庭用車。
喜歡駕駛操控,喜歡轎車,為什么不看看極氪、小米的純電轎車?
這就是智界S7的尷尬之處,而享界品牌,未來的發展也難以避免這樣幾個問題:如何避免和鴻蒙其他系的產品內部競爭,如何在避免內部競爭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的賣點和獨到優勢,操控性和智能駕駛是互斥的,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這就是我不太看好智界品牌的主要原因,這個品牌還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