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的宿命:炮灰與收割者金融
在推出個人無抵押網絡借貸平臺Marcus運營近一年之后,老牌金融巨頭高盛又將上線一個名為GS Select的金融科技平臺,計劃以借款人的投資組合作為抵押,為其它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人提供單筆7.5萬至…
1
在推出個人無抵押網絡借貸平臺Marcus運營近一年之后,老牌金融巨頭高盛又將上線一個名為GS Select的金融科技平臺,計劃以借款人的投資組合作為抵押,為其它財富管理公司的投資人提供單筆7.5萬至2500萬美元的貸款。
在推出Marcus之前,高盛集團在借貸方面的布局只有面向私人銀行客戶的貸款、住房抵押貸款,向私募股權基金等機構客戶提供貸款等產品類型。因此,Marcus也被視為高盛進軍零售銀行業務的一次試水。
這次嘗試顯然已讓高盛嘗到了甜頭,其一季度財報顯示,在其整體業務數據均低于預期的情況下,Marcus的表現“一枝獨秀”。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該平臺的放貸數量已超過10億美元,預計今年底將達到20億美元。
留心一下Marcus上線的時間點——2016年10月,當時的美國網絡借貸市場,一邊是孕育多年、蓬勃發展的網絡借貸需求,另一邊是受去年上半年Lending Club丑聞等多個因素影響,紛紛陷入發展危機網貸平臺們。
根據****發布的一份名為《美國網貸市場的動蕩與反思》的分析報告,受近年來美國經濟下行以及2015年12月開始的美聯儲加息影響,2016年美國資本市場回報率繼續走低,對沖基金的撤回率大幅度上升。
金融市場的動蕩造成機構資金迅速從P2P流出,大量P2P網貸資產開始被賣掉,P2P網貸資產證券化的活躍程度也大幅降低。而資金成本的提高又反過來影響了資產端,導致借款人面臨較高的利率環境,進而引起較高的違約率。
多個不利因素的并發直接導致美國網貸平臺生存艱難。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Prosper營收1.329億美元,但凈虧損1.187億美元,接近2015年同期的四倍。另一家Lending Club的情況更嚴峻,2016年全年虧損額達到1.46億美元。
此消彼長。
去年開始,以高盛、花旗、富國為代表的一批金融巨頭開始紛紛搶食美國的網絡借貸市場。良好的品牌效應、低廉的資金成本,還有相對成熟的人才、風控、運營等,都讓這些老牌機構迅速在新領域嘗到了甜頭。
比如,Marcus就是為用戶提供3500美元至3萬美元、兩年到六年期的固定利率無額外費用的個人貸款,主要目標人群為有較高信用卡債務的人群。直指老牌的網貸平臺,而它因為資金全部來自高盛集團,穩定且成本低廉。
并且,根據公開信息,高盛的信用卡貸款利率大約維持在17%左右,盡管Marcus的貸款利率比其信用卡低了3%-4%,但由于線上貸款運營成本低廉、用戶群體龐大等因素,Marcus仍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2
傳統金融機構的“后發先至”優勢不只是在美國市場表現明顯,這與眼下的中國市場何其相似。
受監管政策收緊、行業競爭加劇、資金成本提升、資產質量惡化等因素影響,中國網絡借貸行業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根據****的數據,截止2017年6月,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2114家。
P2P平臺的生存有多難?剛剛宣布三年清盤的紅嶺創投,其創始人周世平就表示,成立8年多來,平臺做了2700多億的交易量,到現在紅嶺創投不僅僅是沒有賺錢,背上了差不多8億的壞賬。
名氣頗大的老牌平臺都尚且如此,其它公司的日子恐怕也不會太好過。****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里,前后至少有5200家P2P平臺涌入這個行業,在市場競爭加劇和監管趨嚴的環境中,大量平臺倒閉、跑路和主動退出,目前正常運營者不足30%。
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場需求并沒有因為網貸行業的萎縮而減少。截至2017年6月底,P2P網貸行業貸款余額增至10449.65億元,環比5月底增加了4.85%,首次突破了萬億元大關。
放大到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同樣面臨這樣的窘境。一方面,校園貸、現金貸、消費金融……一波接一波的風口剛剛激活了龐大的市場需求、培養了一定的用戶習慣;另一方面,早期進入的那些創業公司卻在大量退出。
監管政策收緊,行業洗牌加速,大量的互金創業公司被清理出局,這為“國家隊”們入場提供了一個“剛剛好”的契機。
以校園貸市場為例,如果從2013年校園分期平臺分期樂成立算起到現在,過去三年多時間里,上百家公司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打開了校園市場的金融需求,激活了一個“藍海”市場。
但監管的“一紙文件”又讓網貸機構退出了校園市場,甚至連“求職貸”、“培訓貸”、“創業貸”等相關業務未來也幾乎都與網貸平臺劃清了關系。
市場需求已經存在,有人退也就必將有人進。
這邊網貸平臺陸續離場,那邊商業銀行也就加速進場:工商銀行與分期樂商城聯合開發了“工銀分期樂聯名卡”信用卡,中國銀行宣布在華中師范大學試點“中銀E貸-校園貸”;除此之外,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也已陸續開展校園貸業務。
其實,如果復盤“現金貸”市場的監管與行業起落,路線幾乎和“校園貸”業務如出一轍。
現金貸業務在上一輪監管掃描式的排查之后元氣大傷,為了合規,許多平臺都調整了貸款利率,再加上此前資金面收緊,許多平臺面臨“資金荒”威脅,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我們之前做過一次盤點,大約從2015、2015年開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包商銀行等都針對用戶推出了類“現金貸”業務 ,龐大的用戶數量基礎、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費率是新金融行業內的絕大多數平臺拍馬也趕不上的。
如果你以為只有創業公司和小平臺面臨這樣的威脅,那就大錯特錯了,移動支付、個人征信、金融云等原本互金巨頭遙遙領先市場同樣面臨“國家隊”的追趕。
除了已經上線的網聯、計劃籌建的信聯,前不久有消息稱銀監會正尋求銀行聯合設立互聯網金融云服務平臺公司,提供包括幫銀行處理網上支付、貸款審批、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產品和反欺詐等等服務,“云聯”呼之欲出。
3
這段時間,互聯網金融的從業者們大都有些消極。前幾天,一位朋友感慨到:一個時代結束了,互金五年,一切歸零。
無論是否歸零,心酸總是難免的。
一方面,這本就是整個行業從非理性的發展慢慢回歸,把行業“泡沫”慢慢去掉的過程,沒有什么行業能夠一直依靠監管套利成長,總有一天大家都要面對真正的市場環境和殘酷的行業競爭。
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無論在數據、技術,還是牌照、資質方面都有著先天的優勢,創業者們走得磕磕絆絆、撞得頭破血流闖出了一條路,卻沒有辦法把更強大的競爭者擋在這條路以外。
眼睜睜看著別人在自己鋪就的路上超過自己,或者在此之前,選擇另外一條無人涉足的荒野重新開始,這會是創新者們不可抗拒的宿命嗎?
【來源:網貸天眼 作者:偌馨】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