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理想裁員始末:「堵不上的嘴」和「顧不上的大腿」快訊
從理想汽車被爆出裁員后,“宋紫薇”的粉絲就一直關注著她的動態。
從理想汽車被爆出裁員后,“宋紫薇”的粉絲就一直關注著她的動態。最近這幾天,當她還在繼續為理想汽車傳播銷量、發布產品信息“仗義背書”的時候,微博上宋紫薇的粉絲們已經在社交平臺提前幫她的“下一站”出謀劃策:
“還沒被裁吧?”“還是別在理想待了,回藍廠吧”“起碼手機圈還沒大裁員”“IQOO的老板還在等你”...
從手機跨界車圈,宋紫薇是最具有話題性的那一位。song大腿、最美產品經理、發布會靚麗風景線...盡管人設和爭議都不小,但還是有很多人期待在手機行業「炸過圈」的宋紫薇也能在理想的創業造車大潮里激起浪花,干出一番天地。
只是誰沒想到,還沒等來一場正兒八經的大型發布會,讓宋紫薇“大施腿腳”。理想汽車就又一次經歷“滑鐵盧”陷入經營風波。秀色可餐的宋大腿也只能被“雪藏”幕后,默默的在社交平臺上為公司奔走相告貢獻余熱。
至于還要在這個敏感的節點,繼續在微博上堅持聲援,宋紫薇即是站在輿論的漩渦里幫著理想汽車安撫人心,也在對外證實著「我很好,很“安全”」這個最直接的消息。但或許宋紫薇自己也知道。理想能否扛過難關,甚至成不成功都跟自己沒什么太大關系。
汽車汽車好與不好,行與不行,靠的是平臺,靠的是李想自己。如果哪天裁員的「大刀」真的落在自己的頭上,也沒有太大關系。畢竟誰都懂得那個最淺顯的道理:「花兒在枯萎前,花瓶最先是個沒用的東西」。
文|老楊頭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理想的「快慢刀」
兩年前的那個春天,理想汽車的CFO李鐵向劉勝(化名)發出邀請,希望他成為類似公司財務BP業務某分支板塊的負責人。彼時這家國內知名的新勢力企業正處在它內憂外患的“艱難”時期。
接到李鐵的邀約,劉勝自己手上還有一攤事要忙對于是否要去理想工作他還有些猶豫。但中間牽線朋友建議:「鐵總的專業能力非常強,都是自己人,你可以過去跟他再聊一聊,看看能不能幫上什么忙。」從汽車之家離開后,劉勝在第三方事務所已經工作了6、7年,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當時所里已經有意要他晉升合伙人。見面后,李鐵沒聊太多便拋出橄欖枝,希望他盡快入職,因為公司會在2季度做10%-20%的人員優化,要控成本,希望他過來后能基于公司現有實際經營情況在財務端配合給出建議方案。出于對李鐵本人的認可,劉勝很快答應下來,在他看來,那時公司業務震蕩,內部有些混亂,賬面表現的又很緊張,員工斗志不高,接受這樣的工作很有挑戰性,很有意思。
不久,當李想在講自己2022的OKR時,著重強調公司在重新核銷人力成本,計劃用末尾淘汰的方式「清走」一批人。而在有了劉勝參與的「廣進計劃」落實后,理想汽車的法務部、HR降本增效計劃落實的后面幾個月一直在處理公司的用工糾紛問題。
當然降本增效的作用很明顯。2023年1季度,理想汽車營收187.9億元,同比增長96.5%;凈利潤為14.1億元,同比增長196%,自此理想汽車入涅槃重生并全面向全年營利的目標發起猛攻。兩年過去,原本以為理想汽車已經在軌道上跑起來。讓劉勝沒想到的是,在開年后理想汽車接二連三的問題爆出后,公司順義辦公樓的燈熄滅的時間從進入2024年很多時候都是燈火通明。今年剛過完年他就得到消息,兩年前類似的「降本」操作公司要在搞一次。
今年3月,從李想發布“罪己詔”開始,內部很多人就在對2024年理想的全年業績產生擔憂。人們猜得到李想在社交媒體上停更后,大概率是要在專注于內部事務上再梳理一番。說得好聽是去拆分問題,積極應對,重新思考問題想辦法;說的不好聽,就是要在留誰,裁誰的問題上抉擇好權衡好,然后把之前奏效的老辦法再用一遍。
很快,劉勝所在的部門就接到了業務部給出的有關2024年度的銷量情況的預估,希望BP部門,能根據新的業務預期對成本與支出重新估算。劉勝關注到,部門在拿到的新一版的銷量目標中,與之前2024年的80萬銷量目標最多要減少24萬輛,降幅達到了30%,新的全年銷售目標基本占在原有計劃的7-8成,大約在56萬~64萬輛左右。
不久后在公司成本會上,有人建議“如果銷量達不到,還是先保好利潤這條線。老板是個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不可能丟利潤,蒙眼狂奔,在老板眼里任何問題都是小問題,都不如公司賺錢這個大問題重要”。
最終,在CFO要求下,劉勝所在部門,需要結合最新的銷量,分別出具了在64萬和56萬的銷量情況下的利潤預測。劉勝很清楚,按照2023年度理想汽車單車利潤3萬元估算,新的利潤預測較之前80萬銷量時分別減少72億和48億,如果想降本保利潤,唯一可控的成本費用還是人。
在徹底復盤基本經營情況后,劉勝和所在部門給出意見是:出于對公司影響最小的角度判斷,建議優化可以分成兩步走:第一步先砍掉外包,先把這部分的費用省下來;第二步,可以結合3、4月的銷量情況以及L6上市后的市場表現再決定,看其他人員是否還有優化的必要。如果理想汽車1季度銷量表現不錯,2024年全年在64萬的銷量目標上,規模有保住的苗頭,大概率犯不上大動干戈的做大規模人員優化;如果全年規模只能爭取56萬甚至連58萬都達不到,那么成本的刀必須落在人的頭上。而在距離理想L6正式上市差不多1個月左右,內部已經預料到,新品上市后銷量情況并沒有超預期的表現,截止到4月底包含L6和MEGA在內的理想汽車總共賣出了10.62萬臺車,還不到56萬這一年度下調后目標的20%。
如果,接下來想要強行沖量,意味著在接下來的8個月里,理想要靠在售的5款車平均月銷達到5.4萬臺以上才能完成基本目標。可結合了2023年的整體規模和月均銷量來看,理想汽車僅在去年12月份超過了5萬輛,目前2024年月度平均銷量只有3萬,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想要沖破5萬眼下看幾乎是天方夜譚。
如果連56萬的目標都保不住,意味著公司已經到了不得不對內部動第二刀的時候。也只有這樣才能控好成本,不至于被拖垮。有戰略部門的同事解釋,結合今年的市場情況看,理想眼下能維持在月均3-4萬的體量已經是萬幸。他猜測:短期內公司已經沒有支撐規模提振的牌可以打,產品、策略短期內都不明朗,如果沒有收入,留那么多不創造價值,光吃干飯的人在能有什么用呢?
在理想,誰不是「花瓶」?
既然決定在人上動這「第二刀」。理想汽車的財務成本部門配合戰略部門,過去近1個月的時間里,各個部門就在給老板們建議和匯報,這一刀到底要用多大力,又要砍多深的問題。
劉勝對我說,按照2023年理想汽車單車利潤3萬估算,如果銷量從64萬降到56萬,公司全年預計利潤大約會減少24億左右;結合2023年度理想人均薪酬超過38萬估算,整個裁員的比例,預估在規模在賬面上看就會在在0.6萬人左右。“我們建議過,第一個要動的部門就是智駕部門。目標是要讓智駕團隊要縮減到千人以內,目前也是這樣的執行的”。雖然智駕領域一直是行業,乃至公司上上下下,希望完善的主要業務環節和領域。但結合理想汽車現階段的整個發展情況看,這一部分的技術進步對于銷量短期內,并沒有太大的直接帶動性作用且這部分的成本非常高。
據了解,理想智駕部門,很多人都是去年10月份從各企業和智能高薪挖過來的。很多人的的薪酬漲幅都超過了50%。如果短期內,沒有落地的產品和功能上線,老板對于本來就并不是理想產品亮點的部分,肯定是最先喪失興趣的,不嚴謹的講,現在的理想根本沒有花大代價去搞智駕的能力。
在決定去留問題上,理想業務部門做過行業調研。目前蔚來智駕團隊規模也基本在1000人左右,但蔚來在智駕領域發展水平顯然是快于理想的,從規模上看,蔚來目前已實現全域領航輔助NOP+的全城、全量推送,且城區智駕已經覆蓋全國726座城市。意味著留下的人,只要確保不出問題,就是最好的結果。「去年有勢能,老板自己也想不到,這波勢能會這么快掉下來,如今既然掉下來了,老板和公司肯定就要對之前有關“用人”的錯誤預判去埋單。對管理層來說,留下“一千即可”,至于這一千是不是精兵,現在看都不是那么重要,先維持運轉,砍人也不是看能力砍,你懂得。」劉勝介紹。
對于招聘停擺的問題,劉勝說:“網上說理想汽車的招聘人員已經3個月沒有活躍了,那就是廢話,現在我們聊的是裁人,招聘需求今年大幅減少是必然的。現在這個情況,公司沒有大規模招聘人員的需求,就連招人的人,我們也得砍下去”。據悉,目前招聘部門只是留下維持日常人員流動的招聘工作的人員即可,公司的招聘部門現在已經從原來的200多人縮到40至50人。
舉個例子,“銷售服務運營”部門過去主要負責二手車、網絡拓展、網絡規劃等和銷售相匹配的服務。這個部門人員是理想月銷量超過3萬臺之后加速擴充的,按照原定2024年80萬的銷量目標年初該團隊已經擴張到近千人,但按照目前預計銷量將減少30%并且對于新產品的商業驗證期將集中在頭部城市測試和運營,現在這個部門接收到的裁員指標是優化超過40%即超過400名員工。
至于其他部門主要是清理低績效的員工,據相關人士透露“在一些業務團隊,低績效員工只會涉及單個團隊人數的10%”,按照2023年底理想的員工人數3萬人估算,預計清理0.3萬人左右。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理想汽車的人員調整,都是李想從理想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以及采取的解決方案的角度出發,但是這個解決方案的判斷是否準確,是否需要犧牲這么大規模的人員調整都是需要時間來解答的,我們能提供的只是基于數據給出的建議,是不是最優不好確定,畢竟世界上哪有所謂最優方案,如果按照實際貢獻值和創造價值的角度看,現有規模還有巨大的冗余,體系里吃閑飯的還大有人在。當我們半調侃的問到,這次裁員會不會裁宋紫薇時,劉勝笑答:大家都說宋紫薇是花瓶,在理想這家一人制的公司體系和業態體系下面,除了李想自己,其他人誰不是花瓶呢?畢竟公司不是跟你談感情的地方,如果花都要敗了,留著花瓶有什么用呢?
「是繁榮還是假象?」
如果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理想汽車此次2024年裁員,與2年前2022年5月的大規模裁員不論是形式還是原因都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
2022年,理想汽車也是出于要對業務進行調整,開始對涉及部分今年尚未入職的校招生暫停辦理,讓部分崗位的招聘關停。兩次對比來看,理想這家企業一切經營圍繞的核心都是“銷量達不到預期,業績完不成”來匹配公司的結構體系的。詳細對比可以看出,上一次大裁員也是在4月份左右;也是在李想的OKR發布后開始顯現;也是在他提到迎合公司階段性發展的需要,對組織架構調整;也是根據產品和企業系統等部門,來估算裁撤員工的比例;甚至也在通過盤點人力成本和工,根據所謂工時會按照從高到低排序,要搞末位淘汰制。
據了解,理想汽車近幾年,從公司治理的決策層與結構層都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其人員的更迭基本是結合業務體量的需求和調整調整的人數。
在2022年裁員調整后,理想汽車相繼完善L系產品工作,三款車的發力讓理想快速席卷家庭用車場景用戶。2023年品牌共交付37.6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82.2%,營收更是突破千億達到1238.5億元,同比增長173.5%;凈利潤118.1億元,一舉抹平此前五年的累計虧損。于是興奮的李想,在市場上大部分企業只給員工1-2個月或暫停年終獎發放的情況下,理想汽車的年終獎達到了4~8個月,李想一度認為理想汽車已經走過了新能源汽車的野蠻發展期,可僅隔數月,理想這家企業似乎又被打回“原型”。
對此,一位不具名的汽車行業專家向我們解讀,如果從兩次裁員的對比來看,無論是從時間點、裁員方式上(組織架構調整+裁員)以及理想在此前公開信上提到的理想面臨的問題看,這家企業面對的問題,或許從始至終沒有變過。去年由于理想汽車的業務量提速,某種程度上只是掩蓋了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因此,今年理想面對的問題基本上被可以看做是2022年問題的「加強版或升級版」。
2022年初,李想在微博中闡述《節奏把控對于創業的重要性》,曾提到過,要將創業分成了三個大階段:一、從0-1的驗證期;二、從1-10的成長期;三、從10-100的成熟期。并認為,這三個階段對于能力和資源的要求都是完全不同的,能力、資源與階段錯配,往往是企業失敗的根源。也許從某種程度也表明,李想本人對于理想汽車的瓶頸與個人格局與能力瓶頸有著十分清晰的預估。也證實了理想去年“繁榮”掩蓋不了一家企業存在的問題。這位專家猜測,這是一人制企業最大的特點。李想在人性上的優勢、制約都間接決定這家企業,和創始人的高度,從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再到理想汽車,都決定了李想一名出色戰術家,是一位善于完成0-1的執行者。但對于在工業體系里,主導一家汽車公司在業務擴張時所需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和長遠布局的戰略眼光還是有待完善的。
如果歷史輪回的,我們不曾想象,今天的李想和理想汽車處究竟哪一個似曾相識的階段。但起碼可以確定,行業的規則從不存在取代和推翻。以理想為代表的新勢力經營特點或許更符合互聯網企業“泡沫式經營”的另一種延續,對傳統工業制造企業的穩健經營思維做不到否定亦或是徹底推翻。
對于認同「新造車必將顛覆傳統」的人、對于希望在新勢力這個大展拳腳的人來說,也要對勢能有合理預判,勢能好的時候,接來的也許是“潑天富貴”,但勢能不好的時候,留給員工的只有一紙“休書”。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