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無增持也不回購,張聯東和洋河股份惹眾怒快訊
實際上,自2013年以來,整整十年時間,洋河股份的業績增長都面臨瓶頸。
今天,洋河股份再次領跌A股白酒板塊。
各大股吧中,中小投資者都要炸鍋了,紛紛喊話讓洋河股份的大股東增持。
當然,投資者也不是強人所難。增持本就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何況茅五洋瀘汾五大酒企之中,就剩下洋河股份沒有增持動作了。
別家企業都可以“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堅定信心、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和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目的,支持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唯獨洋河股份不可以?
分紅倒是歷來不手軟,而且根據洋河股份的股權結構,此前的管理層是控股大戶,自然也享受到了高額的分紅。
大股東吃飽吃好,就不管中小投資者了?
五大酒企之中,僅洋河未增持
近日,山西汾酒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也即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擬于公告發布后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1億元、不高于2億元。
要知道,在本次增持之前,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的持股比例已經高達56.57%,擁有絕對控股權。之所以仍然堅定增持,是“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堅定信心、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和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目的,支持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
無獨有偶,就在2023年年底,五糧液和瀘州老窖也相繼迎來了大股東的增持。
2023年12月14日,五糧液發布公告,基于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可,控股股東五糧液集團計劃增持公司股票,擬增持金額4億元-8億元。
而在次日,瀘州老窖也宣布增持計劃,控股股東老窖集團計劃通過全資子公司四川金舵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增持公司股票,擬增持金額2億元-2.5億元。
看到沒有,白酒行業中的幾家頭部玩家,既對公司的發展保持信心,還不忘履行社會責任,確實難能可貴。
而在更早的2023年上半年,龍頭企業茅臺的控股股東——茅臺集團就已經公布增持計劃,并很快完成該計劃,共耗資17.45億元。
五大酒企之中,只剩下洋河股份的大股東沒有增持了,這是想走怎樣的獨立路線呢?
即使大股東沒有增持的意愿,你上市公司也完全可以通過回購,來向市場傳遞積極的信號啊。
完全沒有動靜,這就奇怪了。
增持合情合理,回購有300億支撐
我們倒不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逼迫洋河股份必須進行增持或者回購。
從現實情況來看,洋河股份太有資本市場運作的必要了。
首先,在2021年6月以來的白酒股價回調趨勢里,洋河股份的股價足足跌去50%,直接腰斬。
當然,在五大白酒企業中,洋河股份跟茅臺和五糧液的差距明顯,其直接競爭對手是瀘州老窖和山西汾酒。而這兩家上市酒企,在同期股價跌幅分別是35%和27%。
即便是在進入2024年之后,洋河股份的資本市場表現仍然糟糕,其中更是多次領跌整個白酒板塊。
就在今天,3月15日,洋河股份的股價再次跌去1.68%,不僅領跌板塊,更是在近1%的板塊增幅面前,成了十足的異類。
時至今日,洋河股份的滾動市盈率,已經跌到14.80倍。
別說跟瀘州老窖和山西汾酒比了,即使是放眼整個白酒板塊,除了虧損的金種子酒,洋河股份的市盈率最低。
而從價投的角度去分析,市盈率如此之低,說明洋河股份被資本市場嚴重低估,這就完全有了增持或者回購的前提。
另外,從即將屆滿的“員工持股計劃”來看,洋河股份也有增持或者回購的必要性。
據悉,該持股計劃覆蓋了包括洋河股份主要管理層和核心骨干共計4738人。這些人以103.73元/股的價格,合計出資近10億元,參與了本次的股權激勵。
然而,資金被鎖定三年半之后的今天,洋河股份的股價是103.24元/股,比當初員工買入的價格,還低了0.5元錢。
別說是賺錢了,甚至有些員工還是貸款買入的股票,如此算下來,還得承擔不低的資金成本。
從這個角度來看,洋河股份進行增持或者回購,對這些員工來說,也是一種交代。
此外,洋河股份的大股東進行增持,也非常具有說服力。
要知道,國資控股的洋河集團,雖然是洋河股份的第一大股東,但其持股比例僅為34.16%,遠沒到絕對控股的地步。
相比較而言,五大白酒企業的其他四家,國資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都在50%以上。
也就是說,洋河集團增持,也是增強國資控股的重要手段。
最后,即便是大股東增持意愿不強,上市公司也可以通過回購來提振市場信心。
畢竟,300億元的賬面現金,足夠用了。
前管理層坐享分紅,增持回購難實施
以上來看,洋河股份現在無論是增持還是回購,都可以說是出師有名。
但是,仔細分析來看,這些事情有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來看大股東增持。
回顧洋河股份的歷史,我們發現,洋河股份的國資大股東,雖為第一大股東,卻從來沒有進行過增持,持股一直保持著30%左右。
這或許是在經歷過兩次股權變更之后,洋河股份內部達成的某種默契,即國資股東不能一家獨大,而第一代管理層及其合作伙伴,持股比例達41%,甚至要高于國資股東。
這么一看也就一目了然了,不是國資股東不想增持,或許是不能。
既然國資股東不能增持,那么第一個管理層股東能不能增持呢?
答案也是不能。
要知道,作為第一代管理層,他們在企業改制時取得了巨大的資本收益,最終在企業上市之時,洋河股份只剩下125位職工股東,主要是當時的領導以及中層管理者。
但相比同樣為改制付出過貢獻、卻最終被收回原始股權的數千名員工,兩者的差距可謂云泥之別。
在這種背景之下,第一代管理層股東根本不可能再進行增持,激化矛盾。
何況,第一代管理層持股的藍色同盟,持股比例雖然也達到了17.63%,卻沒必要過多顧及洋河股份的股價漲跌。
要知道,自2009年上市以來,洋河股份累計分紅達423億元。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到了第一大管理層股東的手里。
以2022年為例,第一代公司高管楊廷棟和張雨柏,各自入賬1.67億元的分紅,其他第一代管理層人員年分紅也幾千萬、幾百萬不等。
啥也不干,每年都坐擁如此高額的分紅,還增持干嗎?
再說說回購,雖說這是上市公司層面上的操作,但是也得經過公司大股東的同意吧。
更何況,洋河股份在三年前剛剛進行過回購,用于員工持股計劃。
而本次員工持股計劃還未屆滿,再回購也就沒有了合理性。
總得來說,洋河股份想增持或者回購,當下還真就沒有可操作性。
張聯東獲激勵,如何重現業績高增長
既然向資本市場注入信心的這條路走不通了,那么擺在洋河股份以及當代管理層面前的辦法,也只能是尋求業績突破了。
很遺憾,在這一方面,洋河股份現任董事長張聯東,表現顯然是不夠好的。
當然,作為茅五洋瀘汾五大酒企,洋河股份主要還是跟瀘州老窖和山西汾酒比。
而數據表明,在2019年至今的4年時間里,洋河股份的營收以及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僅為5.65%和3.68%。
同一時期,瀘州老窖的營收以及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是17.78%和31.32%,山西汾酒更是高達29.07%和52.24%。
業績表現的差距如此之大,自然也要反映到資本市場上。時至今日,山西汾酒的市值已經突破3000億元,瀘州老窖的市值也達到了2761億元,而霸占白酒第三位置長達13年之久的洋河股份,如今的市值僅為1555億元。
實際上,自2013年以來,整整十年時間,洋河股份的業績增長都面臨瓶頸。
品牌力不足、高端市場缺位、渠道模式的不合時宜,以及管理層缺乏股權激勵所造成的惰性,都是洋河股份前行不暢的因素。
2021年,張聯東臨危受命,出任洋河股份董事長,隨即而來的員工持股計劃,也算是給以張聯東為首的管理層,注入了活力。
而且該持股計劃的業績考核也非常簡單,2021年和2022年營業收入較上一年增長不低于15%,且沒有盈利的要求。也就是說,該業績考核非常容易完成。
而張聯東持股授予量為1%,價值為1000萬元,再加上超百萬的年薪,也算重賞了。
在剛剛結束的年度工作大會上,張聯東從“方向目標、規模增長、高端產品、品牌建設、核心差異、消費運營、基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問洋河”的重大課題,足可見張聯東的任務有多重。
而在這個過程中,張聯東必須重視中小投資者的權益。畢竟,大股東可以坐享其成,而中小股東不能成了被套牢的可憐人。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