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公司“消亡史”金融
如果說當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們只是面臨戰略上的調整,那么如今他們正在經歷一場更為嚴峻的生死考驗。
去年的今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探討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概念的轉變和標簽的輪換。
如果說當時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們只是面臨戰略上的調整,那么如今他們正在經歷一場更為嚴峻的生死考驗。這兩天跟一些業內的朋友交流,談及行業前景,大家都難掩悲觀的情緒。
剛剛結束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無疑徹底拉響了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的“喪鐘”。從新聞通稿中的信息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強化金融監管將成為主旋律,而那些依靠監管套利而崛起的業務和公司必然將受到最大程度的沖擊。
雖然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通稿只有一處直接提到了互聯網金融,“要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范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主體責任。”
但作為金融市場中的一環,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終將難逃大環境改變帶來的影響。簡單列幾項直接沖擊互金行業的內容:
√ “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分業監管帶來的套利空間將大大收窄,而一度處于“三不管”地帶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將面臨更為嚴苛的管理。
√ “加強功能監管,重視行為監管”。那些監管套利的產物,不管如何變換“馬甲”和偷換概念,終難以逃脫“穿透式”監管的射程。
√ “堅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在缺少獨立牌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放權地方發放的金融、類金融牌照一度成為了不少互金公司尋求的庇護所,未來這個通道顯然也將基本堵死。
√ “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筑牢市場準入、早期干預和處置退出三道防線”,相比于前幾年對監管金融創新的“高容忍度”,未來,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政策不明“灰色”地帶的創新和探索,監管可能會更早介入和監測,套利空間進一步壓縮。
√ “嚴格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范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監管的穿透性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的概念,但是結合綜合金融與產融結合的概念,一些希望通過金融業務進行運作為其他業務提供便利的公司,可能要面臨監管的重新審視。
退潮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其實,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整治的推進,整個行業的“洗牌”已經開始。當套利空間越來越窄、市場紅利逐漸消失之后,那些缺少核心技術、空談概念的公司們正在一一現出原形。
首付貸、校園貸、現金貸……這些一度坐享市場紅利的“爆款”業務陸續被叫停,不少公司就此停擺;P2P、眾籌行業的規模增長也隨著監管的到位而快速放緩,公司數量銳減;還有那些試圖借道地方交易所的互金平臺,如今也只能另尋它路。
盡管面臨諸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科技對于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服務的優化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所以,現實情況是:互聯網金融概念仍會延續,但“互聯網金融公司”們卻在消失。未來,它們要么轉為科技公司服務于持牌機構,比如螞蟻金服要做TecFin;要么獲取資質歸入正規軍,比如完成備案、接入存管的P2P。
不管選擇哪條路,眼下留給互聯網金融公司們的時間顯然已經不多了。
2
全國金融會議五年一次,上一次召開于2012年1月。
那時,互聯網金融這個詞還沒有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金融市場上的新興力量、金融服務的“補充”角色是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村鎮銀行……估計很多人對于這類機構都比較陌生,但曾幾何時,它們也曾肩負著普惠的重任、扛著創新的大旗。
2008年5月,《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發布,作為有效配置金融資源和民間金融“陽光化”的一股新生力量,小貸公司登臺亮相。盡管有不得吸儲、不得跨區、杠桿有限等諸多限制,但小貸行業依然在短短幾年內快速做大。
試點五年之后,截止2012年末,全國已有小貸公司6080家,貸款余額5921億元,當年全年新增貸款2005億元。
相比之下,擔保公司的歷史要更長一些。第一家融資性擔保公司成立于1993年,但直到2003年,隨著大量民營資本的進入,擔保公司的數量開始猛增。到2012年初,根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全國融資性擔保公司已有8402家。
另外,2007年開始試點的村鎮銀行,盡管從發起機構、股東背景,到經營區域、業務范圍都有諸多限制,但這個為數不多民間資本可以涉足銀行業的渠道還是在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涌入。截至2012年9月末,全國已有799家村鎮銀行。
復盤來看,2012年是個神奇的年份,這些當時的新興力量都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最先受到沖擊的是擔保業。2012年初,北京中擔擔保、廣州華鼎擔保公司違規事件爆發,其實際控制人陳奕標出逃海外。曾經的明星企業轟然倒塌,牽涉進數十家銀行、數百家小企業、以及數百億資金。
受上述事件影響,銀行開始收緊甚至中斷與民營擔保機構的合作;與此同時,不斷顯露的行業風險令監管部門開始了大規模的清理整頓,并發文暫停了融資擔保機構的牌照發放。
緊隨其后的是小貸行業,民間借貸危機持續發酵,中小企業貸款違約增加。不少公司都深陷發展危機,不得不為早些年高歌猛進的發展“買單”,不少地區的監管部門開始清退不合格的小貸公司。
村鎮銀行的聲量就更小一些,2012年以后從業的財經媒體人應該都沒有太接觸過這個細分領域。因為在經歷了幾年的摸索之后,效果欠佳的村鎮銀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我認識幾位入股了村鎮銀行的民營老板,也在那幾年轉讓了股份。
后來我發現,在這三個行業里我所認識的人,大都轉投了P2P行業。
從金融從業者到互聯網金融從業者,這多出來的“互聯網”三個字營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比如傳統的小貸公司要受到展業區域和杠桿比例的限制,可是一旦加上互聯網變成P2P,一切限制就都不再是問題。
“可能出現一個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金融模式’。”2012年,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某次中國金融40人論壇的演講中如是提到。
那一年,移動支付開始替代傳統支付、P2P開始替代傳統存貸款、眾籌融資開始替代傳統證券業務……互聯網金融公司們開始走上舞臺。
監管總是滯后的,而這個滯后的時間,就是“套利”能夠存在的時間。
同樣的故事總是在重復上演。
3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興與衰:
2006年,宜信成立,債權轉讓模式成為中國式P2P的雛形
2011年9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P2P極其潛在風險首次被監管點名
2012年12月,安信證券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目前國內活躍的P2P平臺超過 300 家
2013年,這一年被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移動支付、P2P、眾籌等新興業態開始蓬勃發展
2014年底, P2P平臺數量從2014年初的800家飆升至1575家;2015年底,這一數字又達到2595家(數據來源:網貸之家)
2014年底,國內已有128家眾籌平臺;2015年底,互聯網眾籌平臺的數量超過365家 ,年度規模邁入百億門檻(數據來源:零壹財經)
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發生的投融資案例共計402起,獲得融資的企業數為370家,融資金額約為944億元人民幣(數據來源:IT桔子)
2015年1月,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為期六個月
2015年6月,股權眾籌試點啟動(京東金融“東家”、平安集團旗下的深圳前海普惠眾籌、螞蟻金服的“螞蟻達客”三家獲得試點許可)
2015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直到意見》出臺,明確監管職能分工
2015年12月,e租寶事件爆發,涉案500億人民幣、90萬投資人
2015年12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
2015年12月底,網貸平臺交易規模接近萬億,但平臺數量首度出現負增長,環比下降了0.65%。
2016年初,金融科技開始替代互聯網金融成為新的風口,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強化自己的科技屬性
2016年4月,“首付貸”整治,上海地區所有商業銀行率先暫停與房屋交易中介機構開展按揭貸款業務一個月
2016年4月,“校園貸”整治,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
2016年11月,一直穩居眾籌行業頭把交椅的京東金融“東家”已經連續兩個月未發布新項目,其它大多數股權眾籌平臺也基本處于停擺或轉型的狀態
2017年4月,“現金貸”整治,銀監會下發《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第二十九條明確提到: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
2017年7月,金交所和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全部暫停,15日迎來大限。
至今,股權眾籌試點未果,個人征信牌照“難產”。
【來源:零壹財經】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