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 token區塊鏈
從早年的比特神教,到現在各種token社區里的鐵粉,人們正在形成新的組織,token和它所代表的共同利益和理念,就是這種組織的紐帶。
作為一個情商不高的人,少年時我一直不理解“人情往來”。每次紅白喜事,主人家都有專人負責收人情,這個人通常會坐在某個特殊房間里,客人一個個進去,遞上錢,他點清確認,記到賬上。這些錢后來又會以同樣的方式流回去。
我當時很疑惑,大人為什么這么無聊,非要把錢送來送去呢?
長大之后,我慢慢明白了“人情”和“關系”。各位讀者肯定比我更懂,如果真有不明白的,推薦去看這本神書《鄉土中國》。
扯這些是因為,最近我突然意識到中國的“人情”是一個和區塊鏈不謀而合的東西。每人都在心中保存了一本人情賬,我幫過你哪些,你幫過我哪些,我們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也許各自的賬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也差不多了。
有沒有可能把隱性的“人情”用顯性的token表現出來呢?
假定每個人都能發行一種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token (暫定每人都發一億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就能用各自的token來支付。
比如張三碰到一個難題解決不了,他可以去找李四求助,并承諾事成之后會支付100個張三幣,李四可以自己掂量,如果想幫這個忙,事成后,李四就有了100個張三幣。等等,持有這些張三幣有啥用?
最有趣的就在這了。張三發幣的那一刻,就是向全世界宣布了一點,任何一個持有張三幣的人,都可以拿這個幣來要求張三提供幫助。換句話說,張三幣就是張三欠下的人情的憑證,持有的越多,欠下的人情越大。
“人情債”這個詞真是妙啊。(關于“債”這個概念,忍不住又要推薦一本神書了《債:第一個5000年》)
和以前的“人情”不同的是,個人發行的token是可以很方便的流轉到其他人手中的,更精確一點說,“人情”這種非常古典的事物,一下子變得可編程化了。某個重要事物一旦變得可編程化,接下來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舉一個我能想到的例子。如果張三和李四是朋友,李四和王五也是朋友,但是張三和王五不熟,王五想找張三幫忙的話,通常會托李四做中間人,大家一起吃飯認識一下,之后的合作就順暢很多。
這種人情網絡只適合不大的圈子,一旦中間隔了兩層關系以上,操作起來就太費勁了,如果多方分布在全球,達成信任的成本也會太高。
如果每個人都發行自己token,這些問題就好解決了。只要你持有張三的token,不管你是誰,張三都會承認欠你的人情,你的忙他一定會幫。
這就意味著,借助社交網絡和六度人脈,你可以買到奧巴馬的token,然后就可以讓奧巴馬幫你了。
細想一下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我怎么才能找到這個通向奧巴馬的關系鏈呢?鏈條上的人都發行了自己的token么?現在的社交網絡上建立的關系,真的足夠堅挺么?你的好友里有多少愿意持有你的token?
問題也是機會。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社交網絡的誕生,在這里,持有你的token的人,會自動成為你的“好友”。
Twitter和微博這類產品創造了興趣圖譜,我們因為共同的信息偏好關注了別人,甚至“關注”或者“follow”這個詞都是一個特別年輕的詞匯。
會不會誕生一種新的社交關系,只因為我們都持有某個人的token呢?
其實這種跡象已經在冒頭,從早年的比特神教,到現在各種token社區里的鐵粉,人們正在形成新的組織,token和它所代表的共同利益和理念,就是這種組織的紐帶。
說不定新時代的微信正在這些模糊的概念中孕育生長。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