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期權騙人”,前員工維權?阿里不得安寧快訊
冷不丁的,阿里突然后院起火。
出品/無冕財經
作者/海棠葉
冷不丁的,阿里突然后院起火。
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的熱榜上,“阿里拿期權騙人,其員工將發起大規模維權”的話題一直高掛,熱度不消。
話題始于3月6日,而后一直發酵,僅60條帖子引來84.8萬次瀏覽、超2000次互動。
“表面光鮮的背后,有多少見不得人的事!這就是阿里巴巴。”一條評論揭開阿里本地生活離職員工的痛:手中拿了近10年的期權,如今卻變成了空頭支票,遲遲未能兌現。
近500人聚集到微信維權群。據多位阿里人提及,這場員工自發發起的維權行動中不止涉及口碑業務和本地生活,盒馬、菜鳥、支付寶的員工也都有參與在內。
然而今時已不同往日。
阿里巴巴股價縮水近8成,跌出過全球前十大市值排名,也痛失過電商股市值王寶座;本地生活幾經調整最終從集團分拆,各大板塊自力更生……阿里和阿里人的輝煌時代,好像都一去不復返了。
一場戛然而止的維權
3月12日,阿里杭州總部大廈前靜悄悄。
阿里本地生活的員工本來約好這一天到現場維權,核心訴求只有一個:阿里要按照口碑2021年13.5美金的同等價格回購期權。
要求阿里給個說法的員工不算少。流傳的一張微信聊天截圖顯示,他們建了一個群,人數達403人,群里成員以接龍的方式錄入花名和工號,計劃3月12日到阿里信訪辦公室現場溝通。
▲圖片來自網絡。
在維權話題里面,也有不少帖子表達不滿。
根據爆料,更多細節內容顯示:阿里在2015年左右開始發放期權,到現在快10年了什么都沒有,且公司一直沒有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并稱這些內容已經得到多位自稱是阿里員工的證實。
在帖子評論區,有用戶表示:當年行過一次權交了幾萬,到現在一股未回購,還是倒貼狀態。
“當時1.5美金行權價,交了十萬多,還代好幾個同事交過,離職沒換成本地的,都有,我們這批呆的久的,一毛沒有。”一名認證為前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的用戶表示。
還有認證為前阿里員工的用戶發帖稱:“必須頂起來,10年+員工,口碑股票,交了稅,又轉了本地生活股票,股票就告知等郵件,2015年的事,很多年了,沒說法。”
一位已經離職的阿里員工透露,阿里曾經承諾離職兩年內進行回購。不過對此,有人反駁說并不如此,“是承諾離職兩年內有權進行回購,不是說一定會回購。”
也有知情人土表示阿里也進行過幾次回購,有人是拿到過這筆錢的,“2018年左右離職,拿到很多年了,對于被拖著的同學真的很不公平。”
事件一度沸沸揚揚,不斷有認證為阿里系公司的員工留言詢問如何入群。
但截至發稿,阿里巴巴官方尚未對此作出回應。至于群里人員約定好的去總部維權,目前也沒有相應的動態曝光。
“今天有人去現場維權了嗎?”3月12日中午11點多有用戶發帖問,收到的回復是“聽說是不來了。”維權似乎戛然而止,3月14日,該話題消失在熱榜上。
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之前接受過采訪和真人露臉,但沒過兩天自己做了十幾年的知乎號就被封了。此外,也有員工表示,見面溝通得到的答復是:“你們別來了。”
大廠期權吸引力不再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其實也是無數人希望通過創業和期權,實現財務自由夢想的歷史。
典型者正是阿里巴巴。
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首日股價大幅上漲38.07%收于93.89美元,市值達2586.9億美元,而股本僅為25.13億美元,收益率達百倍以上。
創始人馬云借此一躍成為中國首富的同時,一萬多阿里人也搖身變成了千萬富翁——中國互聯網歷史上從未有一刻如此充滿成功和錢的味道。
這種造福神話引領著所有人前進。緊接著,去哪兒、58同城、獵豹、京東也相繼著陸,小米上市時也直接造就了1000個千萬富翁。
“期權”幾乎成為了全體創業公司員工的精神寄托,他們像螞蟻一般,辛勤勞動慣于“996”,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和一紙期權協議滿載著他們對于財富自由、階層提升的渴望。
沒趕上上市時的盛宴也不怕。期權在心就在,再加上積攢的存款,基本也可以衣食無憂,不過是搬磚時多了一節必修課:每天翻看公司股票行情,計算自己的身家多了還是少了。
然而,隨著經濟大環境和監管加嚴等多重因素影響,已上市互聯網公司市值大跳水,擬上市公司也在漫長的等待中逐漸失去希望,核心員工們的財務自由夢破碎了。
典型者還是阿里。
Wind數據顯示,阿里股價自2020年底開始從最高的330美元跌至近70美元左右,長期在低位徘徊,市值方面則從超8000億美元的市值巔峰,一度降至目前的1900億美元左右,對持有股票的員工的收入影響較大。
▲網上流傳的阿里巴巴2022年工資標準。
傳言中的阿里云、盒馬、菜鳥等上市計劃也紛紛遇阻擱置,員工手中的期權自然暫時還是張張白紙。
另一個問題出現了。
據了解,阿里此前的股權激勵分四年,分別為0%-50%-25%-25%,相當于入職滿兩年才能兌現50%。
而今年1月18日,全球第一獨角獸公司字節跳動發布全員郵件,宣布加快期權歸屬節奏、加大激勵力度。
從調整內容來看,薪酬總包里的期權從2024年起,除入職第一年,從“按年歸屬”調整為“按季度歸屬”,四年歸屬比例也從“15%-25%-25%-35%”變成“20%-25%-25%-30%”,第一年歸屬比例提高;入職后調薪增發的期權,直接按季度歸屬。此外,績效突出員工將獲得更多期權。
股價大幅縮水之際,現階段的阿里期權與其他大廠相比回報周期更長,并不具備一定優勢,激勵不得不提速。
3月11日,阿里發布內部郵件稱,自4月1日起,新授予的績效、晉升的股權激勵將調整為“股權+長期現金”的組合方式。
發放頻率方面,新授予的績效、晉升授予,將加快歸屬和發放頻率,由原來的年度歸屬調整為季度歸屬,每滿一季度歸屬1/16。
一個顯著改變是,越來越少有候選人會把期權作為求職條件,他們寧愿手里多拿點現金,“再也沒人愿意因為期權而降薪加入某家公司了。”
正在打仗的本地生活,顧不上期權
夢碎了,但還有許多人困在圍墻里,指望著阿里市值攀升,指望著阿里本地生活板塊飛升、上市,畢竟有錢了才有可能回購手中放了很多年的期權。
有點難。
阿里很有錢,截至2023年9月30日,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等達6245億元,相比半年前增加了642億元。偏偏本地生活板塊不能如預期般紅火。
2015年,阿里斥巨資30億元,推出全新餐飲平臺“口碑”,然而不到半年,美團、大眾點評卻合并聯手,劍指商家團購市場,口碑的生存空間大幅縮小。
2016年,阿里將原“阿里旅行”升級為飛豬,欲與攜程這個行業巨頭一絕高低。多年過去,這暫且還是個夢想。
Fastdata數據顯示,以2021年按市場交易額規模口徑計算,攜程占比達到36.3%,為行業超級巨頭,如考慮去哪兒,整體份額達50%左右,穩坐在線旅游平臺霸主位置。
飛豬則居行業第二梯隊的末尾,7.3%的占比與同一梯隊的美團旅行(20.6%)、同程旅行(14.8%)拉開明顯差距。
盡管成立超過13年,飛豬成績乏善可陳,一年不如一年,某種程度上甚至比不過去年下半年才入局的抖音。據官方披露,2023年抖音酒旅動銷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近7倍,支付GMV同比增長300多倍,其中酒旅直播支付GMV同比增長200多倍。
2018年,阿里又斥巨資95億美元收購餓了么,和口碑并在一起,試圖打敗美團,然而其所擁有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從2017年最高水平的54%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15%。
新一輪整合開始。在阿里合伙人俞永福的帶領下,在餓了么和口碑的基礎上,將高德、飛豬一起納入,形成一個聚合式板塊“飛(飛豬)高(高德)了(餓了么)”,擴大消費者觸點。
怎么說呢,弱弱聯合,很難產生集團想要的那種爆發式化學反應。
真正讓美團感到威脅的,始終不是阿里的本地生活,是抖音這個后起之秀。
根據報道,截至2023年8月,抖音生活服務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超7倍,覆蓋范圍已擴展至370多個城市,與200多萬個品牌門店進行合作,服務供應商數量增長近4倍,團購達人的增加量高達163%。
而國際研報公開的數據顯示,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的年度綜合交易總額(GTV)將逼近2000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已經相當于美團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了。
也是這一年,阿里本地生活集團三季度營收為155.64億元,粗略乘以4來算全年不足千億營收。
有報道形容為,折騰了9年,阿里本地生活還是行業大戰里的配角。
盡管阿里不斷給本地生活業務板塊添磚加瓦,翻身仗依舊難打,員工有期權回購需求?短期內管不了了。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