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姓商家不能用“小米”命名自家店鋪?湖南兩商家接到小米發來的侵權通知函消費
“小米”是不是小米公司的專門稱謂?
封面新聞記者 李茂佳
“小米”是不是小米公司的專門稱謂?湖南懷化市鶴城區兩家姓米的商人對此并不認可。不過,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8月14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小米公司”)從北京發去了侵權通知函,告知兩位米姓商人,其企業名稱中帶有“小米”字樣的行為,已侵犯到小米公司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且構成對小米公司的不正當競爭。
為此,小米公司要求兩名商家在收到通知函后的10日內,停止在企業名稱中使用“小米”字號,否則將依法通過行政投訴或訴訟途徑處理。
對于通知函,涉事商家均表示“無法理解”,他們說,自己只是以自家姓氏注冊了企業名稱,并且自己的經營范圍跟小米公司完全不同,“哪里侵犯到小米公司的權益”?
兩位“小米”商家同日收到侵權通知函
米女士的店門口掛著“泡沫洗車”的招牌。(受訪者供圖)
懷化市鶴城區市民米女士介紹說,2011年,她利用自家門面開了一個汽車美容店,并在店門口掛上了“泡沫洗車”的招牌。2015年,當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市民創業,于是,米女士便去工商部門注冊了營業執照,為了方便好記,米女士用自己的姓氏作為企業名稱,取名為“小米汽車美容用品店”。
令米女士沒想到的是,叫了七八年的店名,卻給自己惹來了麻煩。
米女士收到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寄來的通知函。(受訪者供圖)
2023年8月14日,米女士突然收到了小米公司從北京寄來的一張侵權通知函。通知函稱,米女士在企業名稱中使用“小米”字號,存在商標侵權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通知函表示,小米公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被相關公眾廣泛知曉。“小米”注冊商標曾多次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并予以保護,小米公司享有“小米”注冊商標的合法權益。米女士方未經小米公司授權,在企業名稱中使用“小米”字號,容易使相關公眾誤認為米女士方與小米公司存在投資關系或關聯關系,明顯攀附小米公司商譽、誤導消費者。根據相關法律條例,米女士方的行為已侵犯小米公司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且構成對小米公司的不正當競爭。
因此,小米公司特向米女士方通知,請米女士方在收到通知函后的10日內,停止在企業名稱中使用“小米”字號,并將停止侵權情況及時向小米公司郵箱予以反饋。小米公司將對米女士方企業名稱中使用“小米”字號的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現象進行復查。如米女士方未停止侵權,小米公司將依法通過行政投訴或訴訟途徑處理。
通知函顯示的落款為“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法務部”。
對于上述通知函,米女士感到“莫名其妙”。她說自己只是為了店名好聽好記,才用自己的姓氏進行工商注冊,且掛在店里的招牌一直都是“泡沫洗車”,跟小米公司的電子產品業務并不沖突。
米女士的丈夫亦表示,“我們當時到工商局注冊的時候,沒有收到任何侵權相關的提醒,并且我們洗車店跟小米公司的銷售范圍完全沒有任何關聯,談何侵權?”
米先生收到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寄來的通知函。(受訪者供圖)
同樣收到小米公司發來的侵權通知函的,還有鶴城區的另一位米姓商家。今年40多歲的米先生,經營著一家汽車維修店已近20年。2016年,因為家里小孩入學的需要,米先生便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同樣用自己的姓氏,注冊了企業名稱:“小米汽車維修廠”。
對于小米公司發來的通知函,米先生態度強硬地回應:“我本來就叫小米,都叫了幾十年了,讓他們告去吧,不管怎么告我都叫小米。”
小米公司聯系電話無人接聽
米姓在中國人的姓氏中并不鮮見,是不是這些商家都不能以“小米”作招牌?除了上述的湖南兩位商家外,還有其他商家也會接到相同的“侵權通知函”嗎?
對于上述問題,小米公司沒有在其官方平臺上作出任何說明。封面新聞記者多次致電小米公司公開電話,但一直無人接聽。隨后,記者又按通知函上給出的“小米科技有限公司法務部”聯系電話進行了撥打,但依然無人接聽。
天眼查App顯示,含有“小米”字樣且為公眾最熟知的“小米企業”有三家,分別為“小米集團”“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后兩家均為“小米集團”成員單位。其中,小米科技成立于2010年,小米汽車成立于2021年。
工商登記信息顯示,小米科技和小米汽車的法人代表都是雷軍,但兩家企業的經營范圍都沒有涉及“汽車美容服務”“汽車維修服務”等相關類別。
律師看法:兩商家是否侵權存疑
湖南兩位“小米”企業能否持續保有自己的名字,“小米”是否就歸小米公司獨有?封面新聞向多位法律界人士進行了問詢。
四川鼎尺律師事務所胡磊律師介紹說,商標侵權行為是指未經商標權利人許可,在相同或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其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根據《商標法》第五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商標注冊人申請商標注冊前,他人已經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先于商標注冊人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該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圍內繼續使用該商標’。”
胡磊律師結合此事件表示,小米公司的商標注冊于2010年,收到通告函的汽車維修廠和汽車美容店的實體經營企業注冊分別是2016年和2015年。從時間節點來看,兩個商家有侵權小米公司的嫌疑,“但通訊行業和汽修行業、汽車美容行業的差距較大,‘小米汽修廠’和‘小米汽車美容店’的經營范圍、影響也十分有限。如果小米公司要依據《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起訴對方商標侵權、實施了混淆行為,除了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外,還需要法院查明‘小米汽修’和‘小米汽車美容’已經讓消費者誤認為它們就是‘小米手機’開辦的門店,也就是說,給‘小米手機’的經營造成了影響。”
重慶雷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小燦律師亦認為,小米汽車維修廠和小米汽車美容店是否對小米公司造成了侵權,具體要看小米公司在注冊商標時,注冊了哪些經營范圍和領域。
“目前看,北京的小米公司進行工商登記的經營范圍和‘小米汽車維修廠’‘小米汽車美容店’對照,看不出來有重疊的地方,存在侵權之處還有待小米公司進一步舉證。”劉小燦律師說。
兩位律師還不約而同地表示,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開店做生意,不管生意大小,一定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建設,如果想避免“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的情況,經營主體在申請注冊與使用店名或者商標時,應當主動避讓與他人相同或近似的標志,避免對他人的在先權利造成侵害。
1.TMT觀察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
2.TMT觀察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TMT觀察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TMT觀察網或將追究責任;
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TMT觀察網編輯修改或補充。